傳統小吃創業事蹟

  傳統小吃一旦經營得當,有了一定的管理經驗就可以考慮在這方面創業,收穫的利潤也是非常可觀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三顧冒菜:年入2億的單品餐飲暴利賬本

  同是街頭小吃,有人只能推著小推車,與城管頻頻上演“貓捉老鼠”的遊戲;有人開了小店,投了血本,但是擺脫不了“髒亂差”的局面,門前冷落鞍馬稀。

  但一個在5·12地震中身家化為廢墟的生意人曹閩,一位不折不扣的餐飲門外漢,卻用短短的5年時間,將傳統的街頭小吃——冒菜迅速打造成的絕對行業王者,全國直營、連鎖店900餘家,甚至遠赴新疆、內蒙、西藏等地,年銷售額高達2億元。

  對站在地震廢墟上的曹閩而言,哪怕是做一個小小的冒菜,他的劣勢也明顯:

  1、資金少。除了門面租金和採購基本設施外,沒有餘錢在裝修、情調上大費周章,如何在列強林立的餐飲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2、不懂技術。曹閩在自己創業之前連飯也沒有做過,親朋好友中也沒有從事餐飲的人,如何在以味道為絕對核心的餐飲業中立足?

  3、沒有管理經驗。曹閩一直都沒有接觸過餐飲行業,對餐飲店的管理缺乏經驗。如何讓讓自己的小店一開張,就脫穎而出?

  讓產品自動“講故事”

  街頭小店品類繁多,要想出眾就必須有新的經營理念。曹閩想做一款有故事的產品。為產品配一個優秀的故事,讓別人還沒接觸產品,就已被產品的故事吸引,強調出產品的與眾不同,才能讓人在繁多的同類產品中一下子記住自己。

  但是,一向以“下里巴人”示人的冒菜,故事從何而來?

  可不可以追根溯源,先把冒菜的前生後世先梳理出來?

  經過走訪一個又一個成都本土的文化名人和專家,再查閱大量資料,曹閩還原了一個關於冒菜的源頭:早在三國時期,製作簡單又美味的冒菜就在巴蜀大地盛行。人們熟知的《三國》中,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為不打擾孔明休息,遂在茅廬外架鍋,煮起冒菜。後孔明被香味吸引,出來與劉備相見。

  幾番瞭解後,曹閩發現冒菜可不是無名小卒,而是有創業故事來頭的小吃。

  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深入人心,共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國消費者對其有極大的群眾基礎和認可度。曹閩喜出望外,於是,將餐廳命名為“三顧冒菜”。

  故事是有了,但故事不能只是空殼,只是噱頭,要有實在的東西,即是產品的角色和故事要匹配,故事要符合產品的氣質。

  “三顧冒菜”首家店在四川德陽開張。為了將“三國文化”更深地融入細節當中,曹閩把特製菜品招牌牛肉改為“冒張飛牛肉”、涼糕叫“貂蟬拜月涼糕”,梅子酒用古色古香的酒壺盛著,取名“青梅煮酒”。

  甚至,菜式套餐他都頗費心思:單人套餐叫“單騎救主”,兩人套餐是“煮酒論英雄”,三人以上稱為“群英會”,再配以裝修和餐具的仿古氣息,“三顧冒菜”的店面主題鮮明,一經開張,就在德陽那條餐飲門店林立的街上一炮打響。

  揭祕:單品餐飲的暴利賬本

  故事渲染只是外衣,不是產品的終極目標,能否轉化為生產力才是關鍵。商人的目標無非是賺錢,不賺錢就是不道德,逐利是天經地義。

  三顧冒菜這個專案到底如何?看曹閩的賬本,從投入成本、產出利潤等方面可分析一番。以三顧冒菜的首家店為例,先看投入成本:

  由圖表可看出,曹閩把投入成本降到最低,因為成本最低,才能夠把銷售利潤升到最高。儘管投入成本就其數字本身並不能決定企業是否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優勢,但它卻可以告訴我們企業的毛利潤的大小。

  其次,來看利潤。

  桌位數按12張計算,每桌4人,餐位數就是48人;日接待人數,每桌按三人計算,就是144人;每日外賣人數20人,平均每份按20元計算,人均消費20元;初步一算,日營業額為3280元,月營業額98400元。粗略統計,三顧冒菜的毛利率達到60%,這意味著什麼?

  商學家告訴我們,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如何。如果一個公司的毛利率在40%以上,那麼該公司大都具有某種持續競爭優勢;毛利率在40%以下,其處於高度競爭的行業;如果某一個行業的平均毛利率低於20%,那麼該行業一定存在著過度競爭。

  然而,三顧冒菜的毛利率卻高達60%,這不是暴利是什麼?

  三顧管理模板的“傻瓜式”操作

  三顧冒菜的品牌故事已經擄獲眾多消費者的心了,但是對於餐飲來說,味道才是王道,要能提高客戶的使用者體驗。

  曹閩對產品細節和技術進行升級改良。冒菜行業慣用滷菜剩下的滷油,但滷油始終不衛生,且對健康有害[來源:

  此外,三顧冒菜還豐富了菜品,在素菜的基礎上加入了各種肉製品,甚至還推出了祕製招牌牛肉,成為招牌菜,併合理定價,葷素搭配的同時,價格也必須有合理的搭配,比如金針菇比較暢銷,它適宜作為拉動銷量的菜品,而不是利潤型菜品。

  味道保證了,然後如何把冒菜包裝成時尚、便捷、衛生的“快餐式”美食呢?

  這得有益於曹閩制定出來的一套“傻瓜式”操作,從選址、開店、製作、經營等環節都有一個模板來套。

  眾所周知,好的選址對於街頭小吃來說,等於成功了一半。選擇位置的優劣,將對今後的經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有些經營者由於營銷經驗不足,單憑個人主觀臆斷,草率決定餐廳的選址,結果帶來許多想象不到的麻煩,到頭來不但客源難尋,甚至會造成嚴重的虧損。

  三顧冒菜的選址以城市繁華地段、流動人口大、高校、辦公密集地為佳。這不稀奇,但是如何測算這些地段的人流量呢?

  曹閩用的是最簡單最原始的“秒錶測演算法”:用秒錶、筆記本和筆作為道具。在比較開闊的地方找個觀察點,找個參考點,計時每30分鐘為一段統計人數,取早晚、高峰、平時三個時段,然後計算求平均值。如果每10分鐘30人以上的人流量,可以視作合適的,否則則不妥。

  然後就是冒菜製作上的標準化操作,曹閩總結出“熬、煮、調”三字訣:

  熬——熬製原湯料。按100斤水計算,先把水燒開後加入湯料包和底料渣,再用大火燒開熬製8分鐘,撈出底料渣待用,然後加入專用雞精和底料油煮沸加蓋保溫就ok。

  煮——煮制冒菜。用專門煮制冒菜的桶放入適量水後,大火熬製10分鐘左右撈出待用。

  調——調料勾兌。把煮制好的冒菜按比例加入調料,原湯料2.5勺、調味料 1.5勺、紅油1勺,再加入蒜泥、芝麻、小米辣等調料。

  當然,所有的原料、調料都是按比例製作的,勺是公司專用勺。經過這幾步“傻瓜式”操作法,一份冒菜就可以出堂了。此套“傻瓜式”操作,即使餐飲門外漢,學幾天都能上手。

  正因為成本低、利潤高、易操作,容易複製,適合“無資金、無技術、無經驗”的“三無人員”操作,比如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下崗工人等小本創業者。

  曹閩的第一家店開業火爆之後,各地創業者紛紛遠道而來諮詢,以至於三顧冒菜用短短的5年時間,就靠小小冒菜,將傳統的街頭小吃迅速打造成細分品類的翹楚,成為“冒菜之王”,全國直營、連鎖店900餘家,甚至遠赴新疆、內蒙、西藏等地,年銷售額高達2億元。

  案例2:佬巴子財魚面:三人合夥創業開店賣財魚面當月就盈利

  一個是富二代,一個是IT男,還有一個是外企金牌銷售;兩個潛江人,一個潛江女婿,這個85後小夥組合有著不小的野心:“要把潛江的財魚面也像小龍蝦一樣,推廣到武漢乃至全國。”

  在菱角湖萬達廣場美食街,以每月1萬餘元的房租拿下門面。三人做好了虧半年的打算,但現實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開業當月就盈利,且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

  富二代單幹為一碗麵

  戴著眼鏡、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的白堯是“佬巴子財魚面”的大股東。

  一年前,他還是掌控家族企業的富二代。如今,他每天守在店裡的時間超過16個小時,大多數時候,呆在廚房裡殺魚配料親自下面。

  策劃專業出身的他,之前從未想過自己會踏入餐飲行業。2007年畢業後,在一家大型外資企業從策劃專員做到了廣告部主管。父親的召喚,讓他回到潛江接手了家族糧油生意。

  然而,公司裡資深長輩們的傳統思想與他的開放思維發生了碰撞,結果是,他來到武漢自立門戶,開起了專營糧油農產品的外貿公司。不到一年時間,從最初的50萬元註冊資金,做到了300多萬元的收益。正有向外拓展想法的父親喜出望外,立馬注資1000萬“收買”了他的公司。

  形勢又回到當初,沒了自主權的他再一次逃離。在跟好友範亮、王選成一起聊天時,三個吃貨感嘆吃不到一碗潛江味財魚面。正在尋找創業專案的他靈光一閃:就做這個!

  合夥開店先打“基樁”

  得知白堯要開地道潛江味的魚麵館,好友範亮、王選成也動了心。三人按各自特長明確分工:白堯全身心做生意,負責店內具體事務;小胖子王選成,是“見面熟”的外企金牌銷售,理所當然負責推廣銷售;潛江女婿IT男範亮,負責財務後勤等。

  好友的加入,讓白堯有了信心。他開始回潛江學手藝。好不容易說動了潛江當地口碑最好、做了30年面的老師傅收他為徒。“豬油打底,熱鍋燙碗。把調料放入碗中,再將碗放在沸騰的大鍋中順水旋轉。直到調料自然融化後[來源:

  今年6月,拿下菱角湖萬達美食街的門面後,儘管每月1萬餘元的租金壓在肩頭,但三人都不敢貿然開張,一邊研究面的品種,一邊盤算著店面如何陳設。

  “佬巴子”日賣300碗

  直到9月,取自潛江當地語言,意為老太太的“佬巴子”財魚麵館開張了。

  所有餐具、廣告單、店員服飾都加入LOGO,透明廚房內活魚現殺現做看得見,最重要的產品:不僅有財魚面、鱔絲面等,還引入當地美食豆餅、胡椒、糖絞、曲米茶,請了靠譜的兼職。5元一份的豆餅,其包裹配菜的麵皮工藝複雜,用綠豆和大米磨成漿再烤制,每天只能做一二十份。

  為了吸引附近居民消費,店子推出了大人用餐、小孩免費送一碗麵的活動,這一招,不僅使銷路開啟,更起到了推廣作用。

  白堯說,他現在養成了記錄工作日誌的習慣,這些工作雖然很繁瑣,但可以為以後連鎖加盟店提供可靠的經驗。

  如今,“佬巴子”每天可賣出兩三百碗麵,光“淘點點”外送都至少一二十單。對他們來說,開店近3個月,最大的成就是積累了一批忠實客戶。甚至有在潛江生活過多年的客戶,專程從漢陽開車過去吃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