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發家內幕如何掘出第一桶金

     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的成立也為趙本山日後建立影視基地創造了先決條件。在位於瀋陽南郊**區的一塊將近300畝的地上,趙本山一下就耗資8000萬元,建成了本山影視基地,這個影視基地同時也成為了本山藝術學院的表演教學基地。

        趙本山,小學文化,卻當上了大學藝術學院的院長;

        是演員,卻辦起了全國設施最好的影視基地;

        自稱是農民的藝術家,卻是多年央視春晚的座上賓,蟬聯十年的“小品王”;

        他說自己就是一個農民,卻連續兩年登上“福布斯中國名人榜”。

        君不知,星光燦爛背後的趙本山還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有人用簡短的一句話來形容趙本山的生意經:

        靠賣煤和運輸,掘來第一桶金;依託央視春晚,不靠名氣走穴;政府有請必到,人脈關係暢通;只投資電視劇,不動電影乳酪;投資教育產業,建立傳媒集團……“小品王”在商場上也是百戰百勝,讓我們一起走近趙本山,看看這位中國的卓別林是如何在商場上創造輝煌的。

        財富積累

        賣煤掘出第一桶金

        趙本山是靠演二人轉入行,後演小品成名,但發家卻是賣煤和運輸開始的。早在1993年,趙本山就成立了本山藝術開發總公司,雖然打著藝術名號,但是盈利卻是靠煤炭和運輸,可以想象,在東北這個重工業基地,再加上當時有利的社會環境和趙本山的名氣,做煤炭生意為他積累了原始財富。究竟賺了多少錢,趙本山本人一直是諱莫如深。不過,煤炭生意賺的錢卻為他的文化產業積累了原始的資金。

        名震江湖

        依託春晚家喻戶曉

        和現在娛樂圈一夜成名的年輕明星相比,趙本山的藝術人生則曲折很多。6歲時成為孤兒的趙本山跟村裡的盲人二叔學藝。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轉等樣樣精通,尤其是三絃功底尤為突出。1982年,因在《摔三絃》中扮演盲人張志,一舉成名,紅遍東三省。1987年,姜昆慧眼識珠,推薦趙本山參演央視春晚,但曾4次被拒,好事多磨,1990年趙本山終於出現在春晚的舞臺上。

        人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苦難的經歷成了趙本山一生的財富,也許正是這些磨練,才能讓我們每年在春晚的舞臺上一睹他不凡的風采。

        演員走穴在娛樂圈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一是來錢快,二是可以提高知名度。作為國內一線的演員,趙本山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出場費就已達到了10萬元,但他卻幾乎沒有走過穴,為什麼呢?“走穴是殺雞取卵。趙本山這樣評價走穴;穴走得多了,各方面關注你的人就多,有時候還得去迎合一些看不慣的事情,長此下來演員也容易皮了。也許就是憑著好的人品和較高的影響力及口碑,趙本山才能屹立於春晚的舞臺。雖然不靠春晚帶給他的名氣走穴,但並不代表趙本山不會利用央視帶給他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