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創業的勵志故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在這個創業時代,很多人選擇在農村尋找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自家樓上養蛇致富,養一條蛇利潤賺錢100元

  “養蛇是前景很好的生財路,基本上不愁銷路。有時別人來個電話讓我送上門,有時販子上門收購。”黃茂文說話很快,言語之間流露出掩飾不住的興奮。

  這個曾經靠賣小雞苗養家的漢子,如今靠養蛇活得更加滋潤。

  賣雞苗30年錢難賺

  廣西拜師學養蛇

  今年49歲的黃茂文是江夏五里界街毛家畈村人,在養蛇之前有近30年賣小雞苗的經歷。

  隨著農村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在家養雞的人越來越少,小雞苗的銷路越來越窄,他開始尋思另謀生路。選擇養蛇,則緣於一次偶遇。

  2012年的一天,在鎮上賣雞苗時,他看見一個抓蛇人將一條兩斤左右的蛇賣給一個蛇販,蛇販最後給了他兩張紅票子。

  黃茂文當時就很驚訝:“一隻小雞單價也就幾元,除了成本才賺幾角錢,一條蛇卻能賣200元。”他和愛人商量,不賣雞了改養蛇!當時家裡人都反對,畢竟養蛇是個陌生行當,完全不懂的人從頭起步風險太大。

  黃茂文是個倔強的人,他不顧家人反對,揣了1萬元現金就去了廣西。他聽別人說廣西有個養蛇基地。

  2012年6月,黃茂文來到廣西一個村莊,這裡家家戶戶靠養蛇致富,他跟隨當地一位師傅學習了3個月的養蛇技術。在養蛇場裡,他既做學徒,又當管理員,常常做很多義務勞動。通過刻苦求學,掌握了養蛇、疾病防治、種蛇孵化等關鍵技術。“花了學費付出了勞力,雖然耽誤了家裡很多事情,但很值得。”黃茂文說。

  當年9月,黃茂文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家房屋的二樓進行改造。樓下住人,樓上改造成蛇舍。蛇舍的房間裡裝了空調、增溼器及通風裝置。為了安全,每間蛇舍都用水泥砌起一道半米高的門檻,並用鐵絲網圍著。

  在辦理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及相關手續後,他從廣西引進大王蛇種1000餘條,開始了自己的養蛇之路,前後投資20萬元。

  不愁銷路初嘗甜頭

  一條蛇淨賺100多元

  在二樓的蛇舍裡,記者看到,房間大約150平方米。整個房子都是密封的,連窗戶縫也用泡沫塑料封住了。“一來要保證安全,防止蛇逃出來,二來是為了保溫。”黃茂文解釋說。

  只見一層層木板放在房中,還有用棉被製成的睡床、孵化裝置等。當黃茂文揭開一條條厚厚的棉被時,大大小小的蛇盤繞在一起,有時還發出“嘶嘶”的聲音。

  就像任何養殖行業一樣,不僅要有技術還得有經驗。“養蛇首先要防病,蛇一旦生病,會迅速傳染。”黃茂文說,通過觀察蛇吃東西,就可判斷是否生病,吃少了或不吃一定有問題。蛇吃東西很有講究,?a href='//' target='_blank'>懷孕〖?圖Φ啊?000多條蛇每天要吃30多斤脫毛的小雞苗和雞蛋。

  成本不低,效益如何?黃茂文介紹,他養的大部分是大王蛇,又叫王錦蛇,無毒,生長速度快。一條蛇從孵化出來到成為商品蛇,養殖週期在一年半至兩年,可長到1.5公斤以上,飼料加人工、水電等,成本約每條130元,目前市場價100元/斤,一條蛇可獲純利100元以上。“養蛇前景很好,基本上不愁銷路,買家多會主動找上門。”去年,他養的第一批蛇上市,主要銷往武漢市區、上海等地,獲利10多萬元。目前,黃茂文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對周邊有能力養蛇的農民提供蛇種和技術,帶動更多的農戶養蛇致富。

  ■專業導師點評:

  談成***全國著名特種養殖專家、蛇業專業合作社創辦者***:養蛇賺不賺錢,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技術,二是品種。

  蛇類養殖,達不到70%***從出殼到銷售***的成活率就沒有競爭力。另外,由於蛇現在大量用於餐飲,重量也是個衡量指標。很多地區的本地水律蛇一年只能養到2斤重,養得好的也就2.5斤左右,料肉比約為10:1。而越南水蛇、寮國水蛇10個月可以養到平均4斤重,料肉比僅為6.5:1。可見,品種選擇會造成養殖效益的懸殊。

  二

  張林友養蜂賺錢的創業故事

  ——張林友的養蜂故事

  四周群山清秀蒼翠,山上綠樹成陰,各色花兒競相綻放,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村中成千上萬只蜜蜂飛舞,忙著採集花蜜。5月25日,記者在水北街鎮翁村馬安看到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靈”的主人叫張林友,今年72歲,有著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初的幾群土蜂發展到現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蜂王”。

  提起養蜂人,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載著蜂箱尋蜜源、哪裡有花去哪裡的遊徙養蜂人的生活。他們風餐露宿,與蜜蜂為伴,在辛苦中收穫甜蜜。然而,張林友卻與眾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門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過著頗為自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村歷年來就有著保護生態的傳統,這些年來,大家寧願日子苦點,也不動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著綿延10裡,面積5000多畝的生態公益林,這上好的環境給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釀出了馬鞍源獨有的口味蜂蜜。”說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張林友頗為自得地告訴記者。

  “活到老,學到老。養的時間長了,也就能摸索出養殖蜜蜂的一些規律。”張林友說,他還向我們展示了他最新“張氏收割蜂蜜技術”,蜂箱裡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時放入搖蜜機,雖然搖出蜂蜜,也把裡面的幼蟲給破壞了,影響蜜蜂的成活率。而現在把蜂框分上下兩層,只要把上面一層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層***,這樣節省勞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養蜂雖然是個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時是最幸福的。”張林友說,這些年幾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現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開始,都是最好的蜜源,這時也進入了蜂蜜的高產期。為保證蜂蜜的濃度,他一般都會選擇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採回的蜜。他說,蜂蜜經過一夜的風乾,水分會很少,由於貨真價實,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門就賣光了。年景好時,80箱蜜蜂,一年能產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達8萬元。

  由於技術好,前來學習養蜂技術的人絡繹不絕,張林友的“甜蜜事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2012年他成立了馬鞍源蜂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現在71戶,蜂蜜不僅在福州、廈門等地銷售,還賣到臺灣、馬來西亞。去年,合作社銷售9噸蜂蜜,年收入140萬元。今年預計可產蜂蜜15噸,銷售額在240萬元左右,合作社還打算註冊商標,把馬鞍源蜂蜜做大做強。

  “最初養蜂,是想靠養蜂賺錢。現在不管虧還是賺,我都願意養,比起賺錢,養蜂更像我的一種愛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渾身不自在。”張林友說,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蜜蜂早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裡也是常常夢到蜜蜂的事,經常會因為夢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嚇醒。看著蜜蜂在空中飛舞,聽著蜜蜂嗡嗡作曲,感受著蜜蜂在手上癢癢爬動,他覺著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