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創業的勵志故事最新

  當今世界已經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知識經濟核心的高科技產業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由於高科技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徵,促成了滿足其特徵需要的一種新的投融資機制——創業投資。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成功創業的故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成功創業的故事篇1:宜家創始人的故事

  坎普拉德曾說:“與我們的對手保持明顯的價格差異是絕對有必要的,在所有領域,我們都要一直成為價格最公道的。”如果說低價位是宜家成功的主要原因,那麼設計則是它的第二大原因。

  宜家***IKEA***,這一名稱是由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創始人長大的地方艾爾姆塔裡德***Elmtaryd***,及幾公里之外的教會村莊阿根納瑞德***Agunnaryd,也是他母親小時候生活的地方***的首字母結合而成。如今的宜家很難說還是一家瑞典公司,長久以來,集團由荷蘭和比利時共同經營。但企業的發源地無疑是瑞典南部的斯馬藍達省,坎普拉德的祖父移居此地。但第一代人的開拓之苦,迫使他選擇了自殺。

  祖父阿希姆·埃爾特曼·坎普拉德是大資本家地主的兒子,1894年,他從德國《狩獵報》中得知斯馬藍達省有一處附屬森林的農莊出售,他買下了這個農場,從這時起,他祖父便擁有了449公頃的瑞典森林。等他從德國啟程到達自己的農場時,才發現與想象中相比,這裡的狀態實在太糟糕,農莊需要大筆投資和艱苦的勞動才能得以改善。阿希姆試圖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但沒有得到貸款,購買農場花費了他大筆錢財,1897年走投無路,充滿絕望的他往自己腦袋開了一槍。這時,他妻子芬妮還懷著孕。

  祖母芬妮獨自擔負起了在艾爾姆塔裡德生活的重任,接管了農場。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年輕的寡婦獲得了不喜歡她的婆婆的支援,仙東妮·坎普拉德***英格瓦的太奶***帶來的不止是金錢方面的幫助,這位老太太為了幫助芬妮,隻身一人趕到了瑞典。

  孕育期

  11歲經商,以“火柴大王”為創業榜樣

  最初幾年,父親費奧德·坎普拉德在祖母的監督下工作,25歲時正式接過農場。1926年,英格瓦出生了,他的母親是來自離農場不遠的一個悠久的商人家庭。

  賺錢在英格瓦的生活中早早佔據了重要地位,11歲時為一家種子商店供貨,同時把小塑料袋賣給周邊的農民。“那是我第一筆真正賺到錢的生意”,用賺來的錢,他給自己買了一輛自行車和一臺打字機。

  那時候英格瓦有個偉大的榜樣,就是被譽為“火柴大王”的伊瓦·克羅格。克羅格瑞典最為知名的企業家之一,早在年輕的時候,作為建築企業家的他就在南非和美國取得了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克羅格回到歐洲創立了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從事火柴的生產和銷售。通過一系列的競爭,把旗下的瑞典火柴控股公司發展成一個企業集團。晚年的克羅格控制著全球至少33個國家的火柴市場,掌握著全世界60%的火柴產量。

  在30年代的歐洲,克羅格的名字盡人皆知,這位瑞典人被視為現代資本家的典範。不過世界經濟危機摧毀了他,1932年這位瑞典人自殺身亡。克羅格公司的倒閉曾動搖了瑞典的整個經濟結構。

  嬰兒期

  17歲註冊“宜家”,郵購商起步

  英格瓦從小就擁有商人的特質,愛做交易。上中學的英格瓦與他所能接觸到的任何人進行交易。在他學校的床底下有一個紙板盒,裡面放著腰帶、皮夾、鐘錶和鉛筆等物。他的生意很好,所以他決定,在中學畢業時創辦一家企業。他以書面形式向管理部門申請了一家店鋪,因為他剛滿17歲,還算未成年,他便拜託舅舅給他簽字。

  1943年7月28日,他的貿易公司的名字被登記在案了。他取了自己姓名、艾爾姆塔裡德農莊和阿根納瑞德牧區的首字母,這樣就構成了公司的名字:IKEA。

  1947年,英格瓦必須服兵役,但他又不想放棄他的郵購生意,於是徵得上級同意,不必每天晚上待在兵營,他在一個獨戶人家的地下室租了一塊地方並把它佈置成可以睡覺的地方,不久他還有了一部自己的電話。那時宜家的貨品主要包括縫紉用品,尼龍襪,賀卡,種子,鋼筆和皮夾等。不久,增加了便宜的相框,還有鐘錶和低廉的化妝品。

  基礎兵役服完後,坎普拉德1948年被調到了一所軍官學校,在那裡,他成功地成為一家文具公司駐瑞典的總代理人。負責他們的圓珠筆和鋼筆賣給瑞典的零售商。

  通過軍官考試後,英格瓦搬回到父母身邊。從那時起,他想以艾爾姆塔裡德農莊為出發點經營自己的生意。首先,他繼續從國外進口商品,再把它們賣給零售商,他還印刷了多份名為“宜家新商品”的廣告單,他的父母則幫助她處理雪片般湧來的訂單。

  最初幾年,這一小型企業的總部就設在這裡。宜家公司在創始初期是一家真正的家族企業,父親費奧德負責管理訂單和賬單,母親負責接電話並幫忙包裝,他們很忙碌,即使在晚上也忙個不停。後來,坎普拉德親手蓋了一座小屋,用於儲存包裹。他後來寫道:“我的第一個郵購室,總面積不過一平米,但卻是全行業最經濟的。”

  起飛期

  創意“傢俱博覽會”實現,朝偉大企業邁進

  英格瓦購進的第一件傢俱,是一個無扶手的簡易沙發椅。坎普拉德能很好地記住價格和賬戶號碼,卻難以記住商品號,此外,在銷售過程中,他會很直觀地與顧客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於是一個想法冒了出來:為這張沙發椅起一個好聽的女孩名。就這樣,“露德”誕生了,顧客對傢俱的需求量迅速增大。

  受“露德”成功的激勵,坎普拉德順利地擴大了傢俱生意。早期客戶訂的最多的是睡椅或床椅,吊燈的銷路也不錯。莫肯湖周邊林木茂盛,周邊有許多傢俱加工廠,因此不愁找不到產品製造商。他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的想法體現在傢俱的外形設計上。為此,他從瑞典一知名紡織廠購買了用做填充物的布料,家人和農場助手花了很多晚上來剪裁這些布料。

  1948年,這位22歲的宜家創始人僱用了第一位職員,這位叫恩斯特·埃克斯特羅姆的男士做的是會計工作。英格瓦想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大,為了宣傳他的商品,他在農場閱讀率很高的農民報紙,這份叫發行量達28萬多的《農民郵報》上刊登商品的簡介。

  坎普拉德下決心要做一名更大意義上的企業家。他覺得,只有定價低才能夠成功。

  在商品簡介中,有一段他寫給顧客的序言,指出商店裡的東西之所以這麼貴,是因為有中間商的存在。他很靈活地結合農民們的日常經驗說道:“請你們比較一下自己宰一公斤豬肉和在商店裡買同樣重量豬肉的價格吧”。坎普拉德的廣告宣傳成功了,訂單數量飛漲。

  低價策略並不能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宜家剛打出價格特別低廉的櫃子和燙衣板時,其他郵購商便立即以更低的價格應對。隨著價格的下降,產品質量也下降了。收到的投訴信也越來越多。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坎普拉德想到一個辦法,即把商品拿出來展覽,讓顧客參觀傢俱店,藉此贏得顧客的信任。“人們可以過去現場看那些傢俱,並比較不同 定價產品的質量。”坎普拉德如是說。宜家的這場長期展覽位於鐵路樞紐上的瑞典第二大城市阿爾姆胡特舉行,他們很快得出結論,如若捨棄辦公用品業務而專攻家 具生意的話,將會是一個明智之舉。

  第一場宜家博覽會於1953年3月18日開幕,傢俱擺滿了兩層樓。這家年輕的企業憑藉嶄新的理念迎來了它的輝煌時代。把郵購業務和傢俱店結合起 來,28歲的英格瓦改革成功!第一次傢俱展開幕後的那段時間,被晚年的坎普拉德形容為“一份持久而有趣的工作所帶來的沉醉狀態”,就像他記憶中的那樣, “每到週末便會來一群人在我們傢俱展上瘋狂搶購,晚上我們則全體圍坐在辦公室的書桌旁清點運費單和賬單”。

  宜家不斷進行著實驗,在宜家早期的目錄中,就有一種需要顧客親手組裝的桌子,它有個名字叫“馬克斯”。

  宜家的成功奧祕

  在《宜家創業史》一書中,德國知名媒體人呂迪格·容布盧特總結出宜家的成功祕訣:

  其一,不遺餘力地維持低價。坎普拉德曾說:“與我們的對手保持明顯的價格差異是絕對有必要的,在所有領域,我們都要一直成為價格最公道的。”

  如果說低價位是宜家成功的主要原因,那麼設計則是它的第二大原因。宜家的傢俱雖然便宜,但它精良的設計是毫無爭 議的,它掀起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家居風格的全世界風潮。這種風格自然而明快、樸素而實用,擯棄了優雅和浮誇。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是牢固和理性的代名詞,它代表著一種自信、自主的生活感 悟。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風格和材料不斷更替,人們的口味也隨之變化,宜家稱為傢俱文化影響廣泛的潮流引領者。

  其三,體驗式營銷。宜家自我認定為非服務性商家。傢俱購買過程中80%的工作都是顧客自己完成的。他們邊看邊挑 選,從貨架上取出中意的商品,來 到收銀臺前,用私家車運回家。到家後,他們再把各個零部件組裝成一件完整的傢俱。雖然宜家沒有發明行動式傢俱,但它卻是唯一把這種傢俱的設計和銷售置於業 務中心地位的貿易公司。

  其四,簡單的公司文化。“簡單是一種美德”,坎普拉德在《一個傢俱商的遺囑》中寫道。沒有規矩的企業不可能生存下去,但這一切都必須簡單。規矩越複雜,就越難遵守。坎普拉德相信,“過於強調規劃是企業死亡最常見的原因。”

  英格瓦在一生中幾乎抵擋住了對於一個億萬富翁來說所有物質上的誘惑。除了他在20世紀70年代開的一輛保時捷,英格瓦一生中添置的最值錢的物品就是在法國購買了一個葡萄園。坎普拉德從不參加社交,洛桑最大的日報《24小時》從未拍到過坎普拉德參加派對或慶典的圖片。

  成功創業的故事篇2:餓了麼創業故事

  張旭豪是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2009年4月在讀期間與其同學創辦餓了麼網上餐廳。“餓了麼”主要通過加盟餐廳的後臺管理系統和前臺網站頁面的年服務費,交易額提成,競價排名費用來盈利。2015年8月餓了麼獲得6.3億美元融資。後又有傳聞,阿里巴巴和餓了麼已於12月17日簽署投資框架性協議,將要投資餓了麼12.5億美元。

  一、餓著肚子一夜長談出的創業夢

  張旭豪餓了麼的主要創始人張旭豪和他的幾個夥伴康嘉,汪淵,葉峰、曹文學全都來自於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4月,他們看中了餐飲外送行業,並準備開發網路訂餐系統,使餐飲業逐步走向資訊化。正巧,交大軟體學院的葉峰也看好這個創業"突破口"。於是,"餓了麼"網路訂餐系統的"交大幫"就這樣初步形成了。創業伊始,大家還討論過公司名稱問題,最終,"餓了麼"這句學生間的點外賣口頭禪最終勝出,以它的親切順口成了公司的響亮大名。最初的啟動資金全靠幾個人東拼西湊,連學費都沒能倖免。為了全情投入,張旭豪主動放棄去香港理工大學深造的機會,與康嘉一起選擇休學。而葉峰則在2010年本科畢業後,放棄了進入微軟的機會,和大家一起奮鬥創業。

  最初的創業是快樂而又艱辛的,大家並肩奮戰,盡情揮灑青春的激情,卻也有碰壁、資金缺乏時的困惑。"餓了麼"團隊剛開始時承包過一家餐飲店的外賣業務,用來熟悉"行情"。作為團隊的領頭人,張旭豪幾乎連續幾個月每天只睡四到五個小時,經常親自"披掛上陣"送外賣,狂風暴雨也從不間斷。

  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積累信譽和人氣,今天的"餓了麼"已成了交大學生訂餐的流行語,人們只要滑鼠輕輕一點,外賣自動送貨上門。

  二、梟雄張旭豪 :餓了麼如何成長為大隻獨角獸

  一家大學生創業公司,在遭遇了燒錢競爭、巨頭碾壓和資本追逐之後,一躍成為中國最受矚目也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之一。它是時代精神高度凝聚的符號:創業熱潮、O2O風口、殘酷競爭與補貼大戰、巨頭格局下的合縱連橫、以及一個“成功”的創業故事。當然,你我皆知,故事仍沒有結束。因為所有這些造就故事的因素也都沒有消失或靜止。

  三、F輪融資過後:穩紮穩打的蛻變

  2015年1月,餓了麼宣佈獲得獲得新一輪3.5億美元融資,至此,在短短兩年內,“餓了麼”就獲得了四筆融資。本輪投資方包括中信產業基金、紅杉資本、大眾點評,以及新引進騰訊跟京東。

  2015年8月餓了麼獲得6.3億美元融資,由中信產業基金、華聯股份領投,創下全球外賣平臺單筆融資金額最高紀錄。

  作為O2O平臺,餓了麼的自身定位是連線“跟吃有關的一切”。除了現有的餐飲配送業務,目前餓了麼已經將觸角延伸至商超配送等其他領域。

  餓了麼張旭豪的創業經歷

  在網址註冊上,他們也不用“

  為了打廣告,他們又設計了一道程式。

  一夜間,以校園BBS“站內信”的形式,自動向BBS學生使用者傳送了3萬多份“電子傳單”。結果被BBS站長髮現,全站遮蔽了與“餓了麼”相關的全部內容,甚至無法輸入這些字元。張旭豪一氣之下找校長室投訴。雖然結果還是站內處罰、賬戶被封一年,但同時得到的廣告效果則是,幾乎全校學生都聽說了“ele.me”。

  上網初始,加盟店就達到了30家左右,每天訂單量達500—600單,且每月以60%至70%的速度增加。校方推薦和鼓勵他們不斷參加創業大賽、申請創業基金,團隊先後獲得至少45萬元資助和獎勵。

  外校外區逐一“掃街”

  交大閔行校區已被“打”下,“餓了麼”開始向外突破。首先便是同一條東川路上的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正巧此時,華東師大國貿專業的閔婕慕名而來,成為“餓了麼”團隊第一個外校生,也是第一個女生。她被聘為高校市場負責人。

  吸引學生可以靠線上、線下的廣告,吸引更多飯店加盟就得靠“掃街”了。“餓了麼”通常兩人一組,沿街進店推銷。一拍即合的當然是少數,更多店家都是將信將疑———“憑什麼我在你網上開個頁面、放份選單,你就要抽8%?”

  張旭豪的策略是“談,不斷談,談到老闆不想跟你再談,就談成了”。最忙時,他們每天“掃”100家飯店,其中最難談的飯店就天天回訪,“談”了40多個回合才拿下。

  如法炮製,“餓了麼”不僅攻下華師大,連附近的紫竹科學園區也被納入其“勢力範圍”,顧客群從大學生拓展到企業白領。目前,以交大周邊地區為主,“餓了麼”平臺註冊會員超過2萬人,日均訂單3000份,年交易額達千萬元量級。

  最近,張旭豪又在網上找到曾經擁有同樣夢想的人———陳強。這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生也曾在校開辦“QQorder”訂餐網站,但撐了3年,終於團隊告吹。張旭豪請陳強出山擔任“餓了麼”營運長。就這樣,擁有7所高校的松江大學園區也將成為“餓了麼”的地盤。而張旭豪電腦裡的定製地圖上,滬東北、滬東南的所有大學及市中心的辦公區寫字樓都被標上了紅點,甚至還有杭州、北京……

  其實,“餓了麼”有個奇怪的公司名字:拉扎斯。張旭豪說,這是梵文“激情”的音譯。作為一個26歲的上海青年,他有著與臉譜網站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一樣的年齡和英文名。他雖已早早成婚,卻租了閔行市郊一幢別墅,和夥伴們一起辦公住宿。他們中,不止一人放棄海外深造或外企工作,但不放棄的就是那份創業激情。

  餓了麼張旭豪:擺在我眼前最重要的3件事情

  我們來做個比喻,如果創業的起點是徐涇東,終點是浦東機場,覺得你現在走到哪了?

  我覺得我們現在走到一半的位置吧,世紀公園?我們才創業時,移動網際網路、網路支付什麼的都還不完善,現在移動端、支付的門檻都開始慢慢降下來,更多人使用線上訂餐,但是未來依然有很多空間可以去開拓。

  對於未來,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第一是加強物流體系,完善社會化物流、眾包物流和自營物流的體系,力求能夠達到日均500萬單的水平;

  第二是繼續擴充品類、除了午餐、晚餐,還做早餐、下午茶,還要接入其他餐飲、生活服務,讓美好生活觸手可得;

  第三希望使用者在平臺上能夠以更便捷的方式買到更多東西,比如生鮮、水果等。

  如果去看你之前創業這一路的經歷,你覺得最驕傲的事情是什麼?為什麼?你有什麼後悔的事情嗎?

  最驕傲的是專注與堅持,我們從2008年就開始做這件事,七年時間都在做同一件事,我覺得這種專注跟堅持是蠻值得驕傲的。我沒有啥後悔的事。

  今天公佈的訊息是滴滴出行戰略入股餓了麼,為什麼選了他?

  我們和滴滴的合作,就是優勢互補。滴滴拓展了他們的品類和流量,餓了麼通過滴滴的小汽車可以實現全城配送,業務的可能性也更多。通過汽車可以送幾十個人的團餐、可以解決供應鏈食材的大宗商品配送,可以吸引更多優質商戶和高階消費者。兩個輪子的電動車加上四個輪子的小汽車,可以概括成“2+4”的配送模式,這次合作帶來的發展空間遠不止1+1>2那麼簡單。

  餓了麼將來想成為一家怎樣的公司?達成這個目標,這裡面你覺得最難的是什麼?什麼又相對容易?

  我們想要成為本地生活的基礎服務提供商,為本地的中小型商戶提供商品的服務、物流的服務、供應鏈的服務,幫助他們讓更好的東西更便捷地跟使用者做對接。

  供應鏈其實就是To B的服務,讓商戶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

  最難的可能還是各方面業務的融合問題,因為這幾件事是不同的,如何讓團隊同時做好這幾方面的事,是比較大的挑戰。

  我們以前都是做To C業務的,現在要做物流,怎麼把這件事情做好?需要的能耗、內功跟以前都不一樣。供應鏈又是一個ToB的生意,跟以前To C的業務其實是沒有很大關係的。怎麼把它做好?裡面都會有很多的挑戰和能耗,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現在To C的業務是相對容易的,物流跟供應鏈反而是要更多的內功跟時間去積累的。

  餓了麼現在人員規模已經超過萬人。你從畢業就開始創業,現在又管理著很多其實與核心業務群體,或者和你們自己不一樣的人群***龐大的物流人群***,很多O2O公司最終會面臨這個問題。我想知道你怎麼做管理。你怎麼變得很會管理?

  我們現在管理體系也是挺複雜的,我覺得首先要公平、公開、公正,這是最重要的。像我們做的內部運營的數字化,這種數字化的建設,就是為了對每一個人的評價考核更加公平、公開、公正,可以讓他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團隊裡面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什麼做得好,什麼做得不好。

  單純的KPI還是比較粗的管理。很多時候你建立了KPI,能不能做到公平、公開、公正,這是很核心的問題,很多企業其實是做不到公平、公開、公正的。

  從大的角度來說,因為我們團隊的人也很多了,已經達到大概13000人左右。讓公司保持高效作戰,要把公司變小,我們會做很多拆分。把四五個人組成一個小集體,專門去解決某一些核心問題。

  事業部的本質就是把以前一個整體變成現在數個主體,其實就是把它拆分出來。很多大公司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大了就臃腫了,更小、更扁平的團隊效率會更高,交流成本、溝通成本、管理成本都會降到最低,目標也更加明確,更加清晰。

  你覺得自己適合創業嗎?或者具備什麼素質你覺得適合創業?哪些地方再來一次,你會做的更好?

  適合呀。素質的話還是堅持跟專注吧。

  我覺得可能在團隊建設跟管理方面,如果再做一次的話,我會做得更好。因為這部分是跟經驗比較有關的,我們經過了這個過程,經驗會相對豐富,重新做的話,其實會做得更好。

  如果讓你總結,你覺得你的哪一點是別人學不來的,哪一點是最可以從你這兒學到的?

  最可以和最難從我這裡學到的都是堅持與專注。因為這需要耐得住寂寞,堅持跟專注也不是說那麼難學,但是如果你真的實際去做,就會覺得很難了。所以說你要耐得住寂寞,這就是一個事物辯證的正反兩面。

  你創業過程中,已經做到了F輪融資,現在讓你回憶的話,你覺得哪一次融資印象最深刻,最艱難的是哪一輪?是什麼東西讓你覺得你最終打動了投資者?可否和我們回顧一下,每一輪融資前後,你覺得做好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都差不多,也沒有什麼很印象深刻,都是一個過程。我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業務跟產品上面。

  印象中第一次融資比較艱難吧。因為沒有人相信大學生能搞成一攤事兒。打動投資人的可能是我們整體的商業模式在早期想得最清楚。我們在學校已經做出一點成績跟資料了,能讓他們信服。

  我覺得融資本身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刻意準備也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更多的還是日常把平時的業務跟產品做好。

  今天如果要你排序的話,你覺得公司擺在你眼前最重要的3件事情是什麼?

  第一件事是團隊,因為每一個idea都是要靠人去實現的;第二件事情是整體的產品;第三件事情是戰略跟業務。

  創業過程中,你需要處理很多種關係,比如投資人、合夥人,還有與上下游供應商、客戶的關係,與你員工的關係,與家庭的關係……如果讓你用簡單的幾句話,你能不能說說你理解的處理好這幾種關係的祕訣是什麼?

  有所得有所舍吧,我覺得,你只要想好你要舍什麼,你要得什麼,選擇就會不那麼困難。訣竅在於我比較堅決一點吧。

  成功創業的故事篇3:老乾媽醬創業故事

  讓人驚歎的現實

  陶華碧,依靠辣椒醬創業成功的人。她把幾塊錢一瓶的辣椒醬做成與茅臺齊名的品牌,她每天賣出130萬瓶辣椒醬,一年銷售額高達25億,每瓶辣椒醬大概賺9角5分;她15年只貸過一次款,她的財務只有兩筆最簡單的賬:進來多少,出去多少;她15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商業交易規則: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她目不識丁,她面對自己名字的三個字不斷搖頭:“這三個字,太難了,太複雜了。”

  曾經的艱辛

  20歲那年,陶華碧嫁給了貴州206地質隊的一名地質普查員,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間,陶華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慣也吃不起外面的飯菜,就從家裡帶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醬拌飯吃。經過不斷調配,她做出一種“很好吃”的辣椒醬,這就是現在“老乾媽”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後,沒有收入的陶華碧為了維持生計,開始晚上做米豆腐***貴陽最常見的一種廉價涼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龍洞堡的幾所學校裡賣。

  由於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當時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買到。每次需要採購原材料時,她就揹著背篼,趕最早的一班車到油榨街去買。由於那時車少人多,背篼又佔地方,駕駛員經常不讓她上車,於是她大多數時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買完材料後,再揹著七八十斤重的東西步行回龍洞堡。由於常年接觸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到現在,她的雙手一到春天還會脫皮。

  1988年,陶華碧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貴陽公幹院的大門外側,開了個專賣涼粉和冷麵的“實惠飯店”。“說是個餐館,其實就是她用撿來的半截磚和油毛氈、石棉瓦搭起的‘路邊攤’而已,餐廳的背牆就是公幹院的圍牆。”當時餐館的“老主顧”韓先生20年後對這個餐館的記憶依舊清晰。

  陶華碧做的米豆腐價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幾所中專學校的學生常常光顧。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學生因為無錢付賬,賒欠了很多飯錢。陶華碧通過了解,對凡是家境困難的學生所欠的飯錢,一律銷賬。“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錢不夠的學生,分量不僅沒減反還額外多些。”韓先生回憶道。

  在“實惠飯店”,陶華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醬拌涼粉,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後,還要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後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麻辣醬卻做多少都不夠賣。

  有一天中午,陶華碧的麻辣醬賣完後,吃涼粉的客人就一個也沒有了。她關上店門去看看別人的生意怎樣,走了十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發現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紅火,陶華碧發現了這些餐廳生意紅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醬。

  漸漸目標明朗

  剛剛成立的辣醬加工廠,是一個只有40名員工的簡陋手工作坊,沒有生產線,全部工藝都採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老乾媽”員工回憶說,當時搗麻椒、切辣椒是誰也不願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濺起的飛沫會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淚。陶華碧就自己動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兩把刀掄起來上下翻飛,嘴裡還不停地說:“我把辣椒當成蘋果切,就一點也不辣眼睛了,年輕娃娃吃點苦怕啥。”

  在老闆的帶頭下,員工們也紛紛拿起了菜刀“切蘋果”。而陶華碧身先士卒的代價是肩膀患上了嚴重的肩周炎,10個手指的指甲因長期攪拌麻辣醬現在全部鈣化。

  很快陶華碧發現,她找不到裝辣椒醬的合適玻璃瓶。她找到貴陽市第二玻璃廠,但當時年產1.8萬噸的貴陽二玻根本不願意搭理這個要貨量少得可憐的小客戶,拒絕了為她的作坊定製玻璃瓶的請求。

  面對貴陽二玻廠長,陶華碧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商業談判”:“哪個娃兒是一生下來就一大個哦,都是慢慢長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軟磨硬泡了幾個小時後,雙方達成了如下協議:玻璃廠允許她每次用提籃到廠裡撿幾十個瓶子拎回去用,其餘免談。陶華碧滿意而歸。

  當時誰也沒有料到,就是當初這份“協議”,日後成為貴陽第二玻璃廠能在國企倒閉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發展壯大的唯一原因。

  “老乾媽”的生產規模爆炸式膨脹後,合作企業中不乏重慶、鄭州等地的大型企業,貴陽二玻與這些企業相比,並無成本和質量優勢,但陶華碧從來沒有削減過貴陽二玻的供貨份額。現在“老乾媽”60%產品的玻璃瓶都由貴陽第二玻璃廠生產,二玻的4條生產線,有3條都是為“老乾媽”24小時開動。

  公司的現狀

  在陶華碧的公司,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喊她“老乾媽”,公司2000多名員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並記住了其中許多人的生日,每個員工結婚她都要親自當證婚人。

  除此之外,陶華碧還一直堅持她的一些“土原則”:隔三岔五地跑到員工家串門;每個員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禮物和一碗長壽麵加兩個荷包蛋;有員工出差,她像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送到他們出廠坐上車後才轉身回去;貴州過年過節時,有吃狗肉的習俗,陶華碧特地建了個養狗場,長年累月養著80多條狗,每到冬至和春節就殺狗供全公司會餐。

  除了“乾媽式”管理之外,陶華碧在公司結構設定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乾媽”沒有董事會、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只有5個部門,陶華碧下面就是謝邦銀和王武,一個管業務,一個管行政。謝邦銀笑稱自己就是個“業務經理”,因為總要撲到一線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