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的勵志故事

  現在很多大學生也開始創業,並有不少大學生創業成功,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開蔬菜連鎖超市創業

  畢業一年多來,郭高林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大學畢業生,到大膽創辦自己的蔬菜連鎖超市,再到現在擁有了4家連鎖店的成功創業者,每天獲得1萬多元的營業額是他當時想都不敢想的,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念。

  讓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創業,不僅給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也幫助同學王彥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業並使他們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連鎖店共有員工20多人。

  大學畢業,湊錢開店賣菜

  “80後”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學院2007級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

  郭高林說,他的創業之路是從大三練攤賣衣服開始的。在鄭州牧專外面的那條路上,流動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熱鬧非凡,路兩邊都是賣小吃、賣衣服、賣雜貨的地攤。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裡擺地攤賣起了衣服。姜茵做老闆和銷售,郭高林的任務是進貨。

  “練攤”雖然只是小打小鬧,但在這個過程中,郭高林學會了基本的經營技巧。

  郭高林愛琢磨。有一次,他發現自己身邊賣菜的雖說生意不錯,但因為零星分散,又沒有品牌,蔬菜的質量、價格、信譽總不能讓一些顧客滿意。“我就琢磨,肉類可以有品牌店,蔬菜為什麼不能打響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開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為主,兼營五穀雜糧、冷鮮肉等,附帶一些副食。”

  在面臨畢業的那段日子裡,在眾多同學焦頭爛額地忙於找工作的時候,郭高林並沒有慌亂,因為他已決定創辦自己的蔬菜超市。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學校領取畢業證時,將想法告訴給了好友,結果頓時在年級裡炸開了鍋。大學畢業生賣菜?很多人認為他根本吃不了這個苦。

  郭高林並沒有放棄。“誰說我是3分鐘熱度?一個有夢的人永遠不會放棄!”最終,郭高林用堅定的決心說服了幾位好友,同學王彥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湊了5萬多元錢作為啟動資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義註冊的“咱地裡”蔬菜自助店在鄭州市馬李莊正式開張。

  開辦四家連鎖店

  有了自己的店鋪,郭高林和好友們開始忙碌起來。但在現實面前,他們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鄭州毛莊、劉莊、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是他們考察好的幾個蔬菜批發市場。劉莊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進蔬菜時,他們就直奔劉莊。

  到了之後才發現,這裡批發的蔬菜動輒就是幾千斤,不散批。他們磨破嘴皮子,最後才批了200斤大蔥、幾包大蒜和幾百斤土豆,結果大蔥爛了一屋子,損失了幾十斤,剩下的半個月才賣完。

  “我們一看情況不對,趕緊掉頭到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到了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才發現,這裡的蔬菜種類多,價格也不貴,適合我們的採購需求。直到現在,我們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裡採購的。”郭高林說。

  那時每天早上5點,郭高林和王彥峰就要爬出熱被窩,蹬三輪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菜。“每一片菜葉都要精挑細選,每一毛錢都要和人家討價還價。”王彥峰說。

  開業第一天,他們甚至都不會用收款機,還收過假幣,丟過東西。蔬菜生意對時間的要求很特殊,別人吃飯的時候他們最忙,過了高峰期才能輪流吃飯。進入冬季,屋裡既沒暖氣又沒空調,因為要淨菜、剁肉,還未入冬,幾個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凍傷了。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堅持是有難度,但萬事開頭難,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說。

  郭高林和大夥兒一起起早貪黑,不怕吃苦受累,認真做市場調查,虛心向同行和前輩“取經”。

  在幾個年輕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裡”的生意越來越好。走進“咱地裡”蔬菜超市,貨架上的蔬菜碼得整整齊齊,品種齊全,黑板上的價格標得清清楚楚,價格低廉。除了蔬菜,店裡還有副食品、雜貨和冷鮮肉,吸引了不少顧客。大學生熱情的態度,使很多顧客成了回頭客。

  就這樣,“咱地裡”蔬菜自助超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們還是有優勢的:跟小商販比,我們的優勢是菜價便宜、種類多、乾淨、不缺斤短兩;與大超市比,我們的優勢是價位低、離家近。”蔬菜超市在幾個大學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漸走上正軌,並加盟了雙彙集團,經營雙匯冷鮮肉。

  那段時間,超市每天的營業額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開支,他們的贏利非常有限。“創業初期,我們沒打算賺錢,首先是學習和積累經驗,培養客戶群,賺錢是以後的事。”郭高林說。

  隨著生意逐漸走上正軌,郭高林決定擴大規模。2007年12月,郭高林在鄭東新區成立了第一家分店。這家店面附近,是一個有1000戶人口的住宅小區,一間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業的又一個起點。

  規模擴大了,對新環境的適應、員工素質、管理模式、產品質量等問題也接踵而來。“新店開業後,銷售狀況並不理想,新店的寂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畢竟我們都是年輕人。但是,真誠的傾訴和相互安慰、鼓勵,讓我們的心貼得更緊,我們咬著牙走過來了。”郭高林說。

  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他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銀製度、招聘培訓制度、採購制度、倉管制度。這些正好是他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這些知識,成為“咱地裡”發展的基礎。

  現在,4家店都已實現贏利,每個月的銷售收入已超過30萬元。

  :瀋陽大學生創業當"擦鞋哥"月賺1.5萬元

  大城市打拼發現擦鞋商機

  綠色T恤、腰繫黑色圍裙,一臉笑容地坐在小板凳上。熟練地拿起鞋刷,一邊仔細地打著鞋油,一邊與面前“高高在上”的顧客聊著天……這樣的畫面,李洪福每天不知要重複多少次。

  兩年前,瀋陽人李洪福從天津輕工學院本科畢業,學電子商務專業的他也和多數懷揣夢想的同學們一樣,將人生的落腳點選在了大城市。

  從天津到杭州,再到青島,他整天穿著職業裝和皮鞋穿梭在各個知名企業中。“工資不高,壓力極大,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行走在大城市的燈火輝煌中,總感覺這樣的城市不屬於我,我也不屬於這樣的城市。”

  嚴重缺乏歸屬感讓李洪福對自己的人生開始了認真的思考。“之所以留在大城市繼續那個看似體面實則痛苦的夢,就是因為自己放不下上過大學這個事實。”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洪福發現擦鞋這個領域很有潛力。在進一步做了考察後,他發現了裡面的商機。“現在的90後多數自理能力都很差,穿的高檔鞋根本不會或沒時間去打理,而且現在奢侈品的需求加大,許多高檔鞋、包、衣服的後續保養都是個空白。”李洪福說,這個發現讓他產生了回老家創業的衝動,並開始去一些擦鞋店考察,並四處偷師學藝。

  抉擇:回鄉創業做個快樂“擦鞋哥”

  2012年12月,李洪福的“大學生香薰洗鞋店”在於洪區松山路低調開張。近30平方米的小店,他既是擦鞋工,又是老闆,每天忙得團團轉。最辛苦的一次,是除夕前的一天,他從5時起床擦鞋,一直幹到24時。“在小店打烊的那一刻,我的身體累得像散了架,但望著地上那些已經光鮮亮麗的鞋,我的心裡有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李洪福說,他之所以將“大學生”三個字加到店名中,就是想告訴所有顧客,他這個擦鞋工是個大學生,大學生沒什麼了不起,也可以為別人擦鞋。

  剛開始,也有顧客好奇李洪福的選擇,覺得一個大學生當擦鞋工有些可惜。“大學畢業當擦鞋工,那上大學還有啥意義?”每到這時,李洪福都會微微一笑:“千萬不要把大學生的身份看得如何高,其實這個身份什麼都不是,可偏有人把它當成一件虛榮的外衣。我堅信只有放得下才能站得起,許多大學生埋怨工作不好找,其實就是這個身份把他們害了。”

  自信:大學生能把鞋擦出技術含量

  經歷了剛開店時的辛苦,如今李洪福的擦鞋店已經做得風生水起。“每個月的純收入能有15000元左右。”李洪福說,擦鞋這個行業在多數人的眼裡還是個低微的工作,一般人都會和低文化者或殘疾人聯絡在一起。“其實大家都OUT了。現在的擦鞋行業已經與時俱進了,不僅僅是個辛苦活兒,還包含高科技的元素,所以更需要大學生的參與。

  除了擦鞋,現在還有改色、改碼、舊鞋翻新,還有奢侈品清洗、增香,這些專案的技術含量都挺高。”

  李洪福說,大學生涯給了他更多的靈感,他利用網路第一個推出團購擦鞋,並使用微信向會員即時傳遞優惠活動。“上大學時,導師告訴我們,上大學的意義並不是那一紙學歷,而是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能力。我想我做到了。”李洪福說,大學生當擦鞋工並不屈,因為可以把鞋擦出技術含量,可以幫你把這行做得更好。

  展望:希望未來成為擦鞋領域的No.1

  “兩把刷子一塊布,擦亮我的人生路”,這是李洪福的“自我解嘲”,也是他的真實寫照。“擦鞋這個工作看似卑微,卻讓我收穫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成就感。”李洪福相信,目前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我現在特別熱愛這個工作,並決定將它做大做強。”李洪福說,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有著類似創業經歷的成功人士一樣,在擦鞋這個領域做成No.1。

  “我現在已經看到了高校對擦鞋市場的需求,已經準備在一些大學旁邊開分店,並逐步發展成連鎖店。”李洪福說,他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非常關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學生能放下身段加入自己的行列。

  :大二時200元開始創業,大三就做到了100萬

  從大二時投入200元創業自己賺學費,大三上學期開始做實體成立公司,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額達300多萬元的"何總",2009年畢業於中原工學院資訊商務學院的農家子弟何永亮,作為全省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基層就業先進典型巡迴報告團成員之一,參加了昨日上午在河南農業大學舉行的首場報告會,在接下來的幾天,他將和報告團其他成員一起,給全省的大學生們帶去12場巡迴報告會,以他們的親身經歷啟發和帶動更多的大學生走自主創業和基層就業之路。

  不打對個人能力提高無益的工

  何永亮1986年出生於駐馬店市泌陽縣的一個農村家庭,他原本的志向是當一名律師,2005年的高考,他選擇了法律專業,但最終被中原工學院資訊商務學院的市場營銷電子商務方向專業錄取。"學費每年9800元,幾乎是父母辛辛苦苦種地一年的收入。"何永亮說,當父母咬著牙為他湊齊了第一年的學費和部分生活費後,他暗下決心,接下去3年的學費要自己掙。

  儘管經濟上很困難,但何永亮還是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三不準"的規矩:一不做家教,二不發傳單,三不參加學校安排的勤工儉學。在他看來,這些兼職都沒有什麼"知識含量",除了能掙點兒錢之外,對個人能力素養的提高沒有任何幫助,白白浪費了大好的學習時光。"能增長經驗提升能力的活不給錢都幹,不能增長經驗提升能力的活給多少錢都不幹。"這是何永亮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

  兼職經歷讓他愛上曾經被迫選擇的專業

  做旅行社校園代理,賣字典、收音機、電話卡……何永亮做過很多兼職,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直到大一暑假,何永亮進入河南一家網路公司,成為一名網站建設、推廣的業務員,開始通過電話營銷、陌生拜訪等方式去接觸各類企業。

  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何永亮開始真正愛上了自己所學的市場營銷電子商務方向專業。從大二開始,何永亮扎進書堆,開始投入到學習網站開發與管理等網路方面的課程,計劃利用投資少、風險小的網際網路創業。"全國有4300萬中小企業,只有50%的企業設有自己的網站,而在這50%的企業當中又有50%不懂得網路營銷,這中間蘊含著多麼大的商機啊。"

  幫客戶盈利換來15萬元啟動資金

  "當時鞏義有5000多家中小企業,許多企業雖然建了網站,但設計簡單、連結稀少,這背後潛藏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大二下學期,何永亮與以前所在網路公司業務經理阿牛合作,來到鞏義市開公司,做網站建設、推廣和網路營銷培訓。

  可想要創業,必須有啟動資金,錢從哪裡來?何永亮想起了以前的客戶韓經理。何永亮為韓經理的企業網站免費做優化推廣,提升了該企業網站的搜尋排名,訂單一下子增加好多,一個月後,純利潤淨增30萬元。看到效益的韓經理,立即拿出15萬元,讓何永亮和阿牛在鞏義市租了一層樓,配備了教室、多媒體室等,招聘了業務員、客服人員、技術人員。

  QQ工作,昔日學生成為年營業額超百萬的公司老總

  2007年下半年,何永亮開始為一家標牌廠做網路營銷。何永亮花200多元買了網站的空間和域名,開始優化企業網站,在網上開展宣傳銷售,"我們不用一個業務員,也不花一分錢"。通過網站優化,何永亮的網站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排名始終保持在前,在各大入口網站裡面也能檢索到他的企業資訊。"大部分業務都是在網上談成的,QQ聊天是我們的另一項主要工作,與客戶聊天,推銷產品,比打電話的成本低,效果好。"

  標牌廠的業務量開始不斷增加,並逐步建立了兩個分廠,接了中國移動、宇通集團等很多大的標牌客戶。不少企業主動找到何永亮,邀請他去做培訓,為企業做網路營銷推廣。

  標牌廠訂單多了,幹不完怎麼辦?何永亮成為鄭州陽游標牌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作為中間人,聯絡了十幾家標牌製作商戶加工標牌,從中賺取銷售差價,一年營業額超過100萬元。

  創業建議

  作為一個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何永亮給有創業打算的大學生提了幾點建議。

  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大一寒假,何永亮給自己算了兩筆賬:時間賬和金錢賬。大學四年共有3個暑假、4個寒假,加上各種節假日、課餘時間大概有600天,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鍛鍊自己。

  "沒有人像我算得這麼清楚。"何永亮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職業規劃,大一下學期生活完全獨立,大二掙錢,大三買檯筆記本電腦,大四有自己的公司。

  在何永亮看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但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要利用而不是牴觸自己所學的專業

  "很多大學生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從心理上牴觸,實際上是不對的。我原本喜歡的是法律,通過社會實踐,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何永亮建議大學生,要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要學會將自身條件和個人的興趣愛好跟未來發展的方向、趨勢相結合起來,這對未來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都很有幫助。

  資金並不是限制創業的最大因素

  問及創業什麼最重要,很多人的回答是"錢"。在何永亮看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他認為,大學生創業應當具備3個條件:經驗能力排第一,人脈資源排第二,第三才是資金。

  "個人的經驗能力是最重要的,沒有經驗,剛有想法就去幹容易失敗,即使別人給你投錢,你也會賠。大學生怎麼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打工。"何永亮說,有的大學生創業之前先向家裡要錢,沒有經驗就首先投入裝置、店面,往往最後以賠本結束。另外,大學生創業最好不要選擇開飯店、賣菜之類的,這些事情普通的初中生高中生都能幹,甚至比你做得還好,最好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專案創業,發揮特長。

  至於資金,何永亮說,完全可以"空手套白狼"。"我的網路營銷不怎麼需要成本,免費為客戶服務獲得信任和投資,其他的創業專案也一樣,譬如你想開服裝店、化妝品店,可以先幫別人推銷,賺取能力認可和第一桶金。"

  推薦閱讀:大學生創業成功的5大祕籍

  1、自信

  聽過太多“曇花一現”的大學生創業失敗的經歷,如今的畢業生有創業想法的多,但實踐的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在於現在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而創業是需要激情和信心的。

  2、創新

  談及創業,創新是必可少的要素。在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決定了創業成功與否。這其中包括技術創新和思維創新。對於想利用技術創新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發明創造;該發明創造可轉化為市場產品並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有可靠的資金來源。

  3、務實

  大學生們受社會整體認識的影響,一提到創業想到的就是高科技產業相關的,這固然很好,但創業不一定全是開大公司做大買賣,哪怕是傳統行業中一項具有革新意義的技術創新、哪怕是開個小店,這也是創業。關鍵就在於畢業生們有沒有從小做起、從實際做起的勇氣,對行業進行深度審視,對社會和大眾消費有一個深刻了解,不盲目,能從自身能力出發。

  4、知識積累

  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創意,還需要創業者具有較高的多維素質,主要體現在知識儲備、行業經驗、資源整合、社會人際網路建設、管理能力等方面。而這些的獲得沒有3—5年的社會工作經驗的積累是不可能的。

  5、艱苦奮鬥

  也許有人看到這個標題會笑,但從統計的創業者中得知,沒有一個不強調,創業不是風花雪夜,其中的艱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每天從早上8點開始工作到凌晨3點休息,沒有周末,沒有娛樂,同樣的事情必須比別人做得更好!”並且在公司沒有贏利之前,不要指望別人會願意給你風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