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創業的勵志故事

  殘疾人身殘志堅,很多殘疾人都能創業,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年過半百隻手撐起創業夢

  2016年6月25日中午, 烈日當頭。四川省南充南部縣長坪鎮印山村3組,一個50多歲、身材瘦削、缺失了右手的漢子,左手拿著一 把與眾不同的鐮刀,來到房後一片荒草坪前,將光禿禿的右臂固定在焊接了兩隻半圓形鐵架子的鐮刀把中, 再用繩子綁緊,隨後利索地俯身割起草來……

  在場的長坪鎮民政所長宋熙對記者說:“你看劉中發沒有右手,可割起草來比很多正常人都快。儘管身體殘疾, 政府對他幫扶不小,但他沒有養成依賴思想, 自主創業,豐衣足食,感動了不少人!”

  外出打工 手掌瞬間被吞噬

  “我一向做事都很把細的,沒想到在42歲那年把右手整沒了!”劉中發向記者講述起12年前那慘痛的一幕,至今仍追悔莫及。那一年, 劉中發在江蘇省江陰市一家機器廠打工,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平時愛鑽研,很快就成了技術骨幹。

  2004年5月3日中午12點30分, 劉中發正在用銃床加工零件, 那是一個重達150噸的龐然大物,有很多齒輪,此刻正高速運轉著。劉中發平時都小心翼翼地操作, 但那天他的一個11歲的侄兒來到車間裡,跑到劉中發的銃床前,要叔叔帶他出去玩。 劉中發下意識地揮起右手,制止侄兒說:“危險!快出去!”等他再收回右手,準備關銃床時,才發現右手已不聽使喚了, 低頭一看, 原來右手手掌不見了,只剩下血淋淋的禿臂。他這才感到一陣鑽心痛,當即暈倒在了機器前。原來他在揮手驅趕侄兒時, 戴著手套的右手被齒輪捲了進去,將其手掌吞噬了!

  住院16天后,怕人笑話的劉中發,將光禿禿的右臂揣進衣兜,離開了醫院。因為工廠的效益並不好,廠方連同醫藥費賠償了他7萬元。當年7月,劉中發懷揣著剩下的3萬多元,踏上了故鄉的土地。家中,劉中發的兒子還沒有成人,正在上學,妻子患有多種疾病,拖著病體收拾家務、耕種田地。 作為家中頂樑柱的劉中發失去了右手,讓全家感到塌了半邊天!

  苦練左手 年過半百自創業

  因為從小用慣了右手, 失去右手後劉中發感到幹什麼都不習慣, 吃飯只能用調羹,當廠裡要他在賠償協議上簽字時,他用左手顫顫巍巍地捏著筆,描畫了半天,才勉強把3個字寫完。

  回到老家後, 劉中發每天堅持練習兩門“功課”:用左手寫字和夾豌豆。每天,他都要用左手寫一千多個字, 還要用左手握著筷子, 把滿滿一碗豌豆一粒粒夾到另一隻碗裡, 左手臂累得又酸又麻, 他也不停息。就這樣,整整練習了兩個月,他的左手基本上能運用自如了。

  2005年2月,劉中發到附近的長坪鎮天井村一家磚廠打工, 負責管理材料, 每月工資600元。在務工的同時,他和妻子侯菊珍還耕種了好幾畝土地,日子過得井井有條。

  2012年,50歲的劉中發受原來打工的機器廠老闆邀請,重回廠裡做了一名保安。雖然廠方對他很照顧, 他在那裡上班就像自己家裡一樣溫暖和方便,但劉中發卻想,作為一個殘疾人,老在外打工也不是長久之計,年過半百的他決心回家自主創業。

  2014年1月底,劉中發回到了家鄉。他在一檔致富節目裡, 看到了巴中市南江縣飼養黃羊的報道,於是也萌生了飼養黃羊的想法。春節前,劉中發到銀行貸款2.3萬元。正月初二那天,他租了一輛麵包車,天不亮就前往南江,購買了大大小小16只黃羊,回到家裡時,已是深夜。從此,劉中發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這些羊的身上。

  飼養黃羊 斷臂綁刀割青草

  起先,劉中發每天趕著羊群,在山裡放養, 但山裡有不少馬蜂窩,羊群四處亂闖,一不小心就碰上了,人和羊都很危險,於是劉中發決定改為圈養。

  印山村周圍全是連綿起伏的山巒, 到處是一片片綠油油的青草地,可失去了右手的劉中發,只能用左手握著鐮刀割草, 效率很低。後來,他家的母羊下了崽,劉中發每天割的草不夠羊吃, 他天天苦思冥想很著急。 為什麼不把荒廢了幾年的“右手”利用起來?雖然手掌沒有了,但手臂還在,仍然很有力氣, 而且揮動自如。於是, 他把鐮刀用橡皮筋綁在斷臂上,但綁緊了很難受,綁鬆了又無法割草, 他決定發明一種適合自己使用的鐮刀。

  每天一有空閒, 他就拿出鐮刀研究, 先是把一截塑料管焊接在鐮刀把上, 將斷臂伸進塑料管裡,但使用起來經常脫落,他於是又進行了改進,重新設計,並請一位鐵匠打造了一把加長版的鐮刀, 在刀把上焊接了兩隻半圓形的鐵架子,可以將手臂固定,再用繩子綁緊。為了減輕摩擦,他在割草時特地在右臂上戴上毛線袖套。這一來,他每天用右手揮舞著鐮刀割草, 左手將草碼得整整齊齊,半天時間能割兩三百斤青草。

  老劉是個閒不住的人, 不但養羊養雞,還耕種了8畝多田地,老兩口一年四季都裡裡外外忙個不停。劉中發透露了嶄新的規劃,他準備在鎮裡的支援下,把附近的200多畝田地承包下來, 修建現代化的養殖場。

  :安徽祁山殘疾人的蔬菜種植創業路

  安徽黃山市祁門縣祁山鎮芳村的黨支部書記方旭生雖然身患肢體殘疾,但他靠著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自己創出一番事業,還帶領村兩委及全體村民將一個貧困落後村一步一步帶向富裕。該村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有到多,2015年底收入達到30萬元。村民在他的帶領下,通過種植苗木、特色蔬菜等,人均年收入翻了幾番,去年達到17560元。

  逆境,培植創業土壤

  家住祁門縣祁山鎮芳村的殘疾人***肢體二級***方旭生,現年50歲。25歲那年由於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經多家大小醫院治療無效,落成殘疾,25歲的年紀正是青春向上的年紀,這給他的人生當頭一棒,他一度消沉,甚至有活不下去的念頭,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縣殘聯領導得知他的情況後多次找他談話,並對他進行了關心和支援,鼓勵他創業。

  身在農村,該怎樣才能自己致富並帶動村裡人致富呢,方旭生沒有被困難嚇倒,“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2009年,方旭生憑藉自己多年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根據當地生態優勢,在當地政府和縣殘聯的支援下, 成立了祁門縣祁山鎮芳村特色蔬菜營銷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魚腥草等特色蔬菜。

  創業之初, 方旭生由於缺少種植技術及銷售難等原因,農戶生產的大批魚腥草銷路出現困難,使得合作社一度處於癱瘓狀態。祁門縣殘聯工作人員瞭解情況後,聯絡縣農委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扶持,並一起到市場進行推銷。在殘聯和農委同志大力幫助下,渡過了難關。合作社的生意日漸紅火,客戶也越來越多,外縣和市區的客戶也慕名而來。那段時間他忙前忙後,常常一天只吃兩頓飯,從早到晚,常常累得直不起腰,這份創業的執著實在難能可貴。現在銷路廣了,農戶的收入高了,百姓的嘴都笑得合不攏嘴了。

  扶殘,夯實創業根基

  現在在祁門縣祁山鎮芳村可以看到,許多留守婦女在魚腥草種植基地裡進行除草管理,一些腿腳不便的殘疾人也在田間忙碌著。魚腥草是一種野生保健蔬菜,近些年來城裡人都喜歡買,銷路一直很好,而且種植不受時間限制,一年四季什麼時候種都行,村民每年都是水稻割好後才種。

  芳村特色蔬菜營銷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依託當地農業資源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致富增收。方旭生帶領村裡一幫人按照支部+基地+農戶模式,近年來引導留守婦女和老人發展魚腥草種植面積達到了100多畝,現在已成為村民收入增長的新亮點,村民每年來自種植魚腥草收入將近有上百萬元。前幾年,芳村兩委還引進外地老闆到村裡發展規模苗木種植,並帶動周邊村民種植。經過幾年發展,如今苗木面積已發展到150多畝,有杉木、油茶、紅葉石楠、杜鵑等十幾個苗木品種,育苗戶來自這一塊收入有200多萬元。

  方旭生根據市場導向,鼓勵農民發展甘庶、玉米等農作物種植,通過多種特色農業發展讓農民富裕起來。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2年的827元,提高到2015年的17560元。說到合作社前景,方旭生高興地說“下一步我們村裡計劃依託苗木合作社要把苗木基地進一步做大做強,準備這兩年要擴大到200多畝,另外,還要成立特色蔬菜合作社,不斷壯大地域特色蔬菜品牌的影響力,著力加快發展特色品牌農業,帶動老百姓更好的增收致富。”

  2015年特色蔬菜營銷專業合作社魚腥草基地種植面積100餘畝,常年用農民工12人,其中殘疾人5人,貧困戶7人,帶動全村53戶種植80畝魚腥草,其中殘疾人7人,貧困戶6戶19人,每戶每年增加收入1.5萬元。2016年帶動農戶種植120畝,農戶70戶,殘疾人9人,貧困戶9戶26人。

  天道酬勤,事業走向春天

  回想起自己這麼多年的風雨相隨、寒暑奔波,方旭生爽朗一笑,“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只要有志向,一樣能闖出一片天地來”。的確,他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努力與命運抗爭的創業歷程,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有理由相信:面對厄運自立自強、為求創業注重學習、力謀發展開拓創新的方旭生,一定會有更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方旭生的助殘扶貧之路越走越寬,而方旭生本人也於2009-2011連續3年榮獲黃山市殘聯優秀專職委員,2015年榮獲黃山市第二屆“最美殘疾人”榮譽稱號,收穫了他人生事業的春天。

  :身殘志堅“鐵柺李”

  楊志三歲時因一次醫療事故患上小兒麻痺,後半生他都只能依靠雙柺行走。

  少年時代他艱苦求生,成年後他在”一瘸一拐“中辦起了雲南怒江州第一家廢舊金屬回收公司、瀘水縣“鐵柺李羊肉火鍋店”、志華黑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個人富起來的同時還成功帶動了一批鄉鄰的增收。

  身殘志堅 奮鬥不止

  三歲時在一次醫療事故後,楊志患上了小兒麻痺症,此後他都只能拄著雙柺行走。白天和哥哥在六庫向陽橋擺地攤,晚上幫貿易公司組裝修理自行車,靠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生活,他的少年時代滿是艱苦求生的記憶。

  後來,楊志還又做過電焊、電網工程。無論做什麼,他都非常刻苦努力地學習。隨著怒江經濟社會的發展,他開辦了怒江州第一家廢舊金屬回收公司——怒江南江廢舊金屬回收公司,開始廢舊金屬回收。

  2004年,楊志又開辦了瀘水縣“鐵柺李羊肉火鍋店”,他跨行開始經營餐飲。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他始終堅持誠實守信、薄利多銷,同時增加經營品種,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來吸引顧客。

  “鐵柺李羊肉火鍋店裡賣的羊肉都是他自己養羊,當天現宰現煮,食材安全新鮮,而且味道純正。”據介紹,楊志還不斷請專家指導自己和店員學習餐飲知識,積極組織貨源、增加品種,滿足了不同顧客的需求。

  在經營中,他始終依法納稅,認真學習工商法律法規及稅法等相關知識,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由於誠信經營、成績突出,2013年時他被評為“2005至2013年度先進個體工商戶“。

  致富思源 帶動增收

  事業有成後,楊志樂善好施,始終不忘回報社會。2013年8月,他又創辦了瀘水縣誌華黑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黑山羊養殖專案。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員68戶,遍佈六庫、老窩的白水河、白河、石缸河、新寨、瓦姑等村寨,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

  致富思源,富而思進。他創辦的廢舊金屬回收公司不僅解決了當地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還教給他們廢舊金屬回收相關知識技能;他的鐵柺李羊肉火鍋店,前後共招收近60名服務人員,也邀請了專家培訓他們餐飲知識和相關技能。

  此外,從1995年他為故鄉上灣橋村敬老院捐款100元開始,此後的20年間楊志就從未間斷過捐資助老。據估算,幾十年來他一共向孤寡老人、社會各界捐款近5萬元。

  命運不濟,因患病與拐作伴,身殘志堅,事業有成創增收。有過少年時代艱苦求生的經歷,知道其中的艱難,便儘自己所能讓同鄉少走彎路,為他們創造就業崗位。楊志用小人物的大情懷、平凡人的博愛心溫暖著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