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勵志創業史

  在中國,談論房地產風雲幾乎不可能不談到soho中國[5.15-7.04%]公司的潘石屹,他開發的樓盤佔據了北京cbd地區將近一半的銷售額,他永遠不變的招牌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戶外廣告上。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 ,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英雄莫問出處

  坐在soho現代城18層寬敞的辦公室內,soho中國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石屹像說書一樣,描述著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經濟正遭受著第一次低潮。和許許多多的淘金者一樣,潘石屹和馮侖幾個人成天混跡於海口的街邊排檔,沙灘浴場,“無聊的時候騎著自行車繞島一週,回來時已經滿臉鬍子。”有一段時間,一位女士和他們幾個人走得比較近,大家自認為意氣相投,常常一塊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這位女士來到潘馮註冊的“萬通公司”辦公室參觀了一番,從此不辭而別。多年以後,當潘偶然再次遇到這位女士時,不忘對此問個究竟。女士坦言,“你們惟一的一張辦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層塵土,和這樣的人交往,實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萬通之前,馮侖、潘石屹等人的計劃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國有小企業,雙方約定,馮潘每年向原來的廠長繳納數千元管理費,大地公司由馮潘經營。合同簽訂,馮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準備開展業務,不料第二天,老廠長便騎車趕了過來,要回了印章,撕毀了合同。原來,經過一夜反思,想到馮潘的境況,穩重的老廠長還是覺得不妥,“不能因為幾千塊錢惹了大麻煩!”這也才有了後來重新註冊的“萬通”。多年以後,這位老廠長特地跑到已經發跡的潘石屹的辦公室裡敘舊,“早知道,當年就讓你們幹了,現在大地也成大企業了!”雙方相視大笑。

  聽著潘石屹說書,大家的笑聲不時在數百平方米的辦公區內迴盪。窗外的馬路上、工地上,到處都是緊張忙碌的身影。誰又能知道,這其中的哪一位,在多年以後,同樣也會在某一個奢華的地方,談笑風生地講述自己“當年的落魄故事”!

  在清水:小潘拉糧等人幫忙

  1963年,潘石屹生於甘肅天水農村,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命運的第一次轉變出現在1977年,這年秋天,父親平反了,一家人從農村戶口變成城鎮戶口,搬往清水縣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須將家裡所有的糧食拉到縣城糧站交公,換成甘肅省糧票,這個任務落到了長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糧食,一輛平板車,20多裡土路,成年之後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幾,對當年14歲的“小潘”來說,這趟送糧路的艱辛不言而喻,“兩個坡道怎麼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邊等人幫忙。”

  不久,潘石屹轉學到縣城高中,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從農村到縣城,感覺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認為,這是他人生的開始。一年後,潘接到來自省城蘭州一所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在蘭州:自我介紹引來鬨堂大笑

  由於通訊落後,潘石屹很晚才拿到錄取通知書,當他一個人踉踉蹌蹌來到蘭州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站在教學樓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應該找誰報到。

  “趕了10多個小時的火車,太累了,坐在樓梯口一會兒就睡著了,”潘石屹回憶說,中午時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過來。“你是我們班的,跟我來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師。

  金老師將這個遲到的學生帶到了教室,介紹給同學們認識。“我忘記當時自己說了一句什麼話,印象很深的是我剛一開口,全班便鬨堂大笑。”潘石屹猜測,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關,直到今天,他的西北鄉音依然無改。

  “那時候,整天都是低頭走路的,從來不看天,到畢業了也不知道學校教學樓究竟有多高,不像現在,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樓。”潘說,那是一段埋頭讀書的日子。

  兩年後,在全年級600個學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位於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之後,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塊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廣州、深圳。“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鳥語花香的廣州,突然覺得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個人都過得那麼開心。”

  春節一過,潘石屹便變賣家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剩下80多塊錢,這便是多年後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創業資本”。由於沒有邊境通行證,這筆"創業資本"首先是花了50元請人帶路,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偷爬進了深圳特區。

  現實中的深圳並不像走馬觀花時看到的那麼美好溫馨。潘石屹為三餐而奔波,不久進了一家諮詢公司,“其實就是皮包公司,電腦培訓、給香港人當跑腿的、接待內地廠長經理旅遊,什麼能掙錢就幹什麼!”

  由於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兩年後的***,公司正好要到剛剛建省的海南設立分號,認為“不能錯過歷史機會”的潘主動請纓南下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膽量

  “初到海南,感覺就是熱鬧。街道上談戀愛的、作詩的、彈吉他的,什麼都有,每個人都有夢想,就是沒錢。”回憶這段歷史,潘石屹眼睛發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個磚廠,潘石屹出任廠長。這個廠高峰的時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時候也有100多號人,地處山區,管理起來並不容易。

  “小偷經常光顧,夜裡提供照明的小發電機一個月內被偷過三次,”潘石屹像講電影故事一樣:“人剛剛躺下,電燈突然滅了,那肯定是發電機被偷了,於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動了、棄機而逃。”更麻煩的是民工情緒問題,有一天,潘廠長正在自己的臥室---一個廢棄的水塔裡休息,突然一塊磚頭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談工資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著頭皮下去跟他們談!”

  半年後磚廠停產,潘石屹重回海口。隨著經濟低潮的來臨,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決定留下來碰碰運氣。“理個髮兩塊錢還要砍價砍成一塊。晚上睡在沙灘上,還要把衣服埋在沙堆裡,生怕被人偷了。在別人房間看春節聯歡晚會一半,便被人家趕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與人合夥註冊成立萬通公司,高息借貸1000多萬元炒房,隨著海南經濟第二波熱潮的到來,在短短半年多時間裡,萬通積累下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雖然後來又賠掉了,但讓自己找到了膽量。"1992年8月,預感到海南房產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離海南,北上京城。

  在北京:彙報工作時汗珠如豆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的潘石屹,無意中聽旁桌的人講,北京市給了懷柔幾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願意做。

  潘石屹抓住了這個機會。很快,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入設立程式。正在潘石屹暗自歡喜的時候,卻接到了有關部門的一個電話:“你們捅婁子了,幾個部委領導要聯合聽你們彙報工作!”潘石屹來到國家體改委。“一進門,幾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講,一邊念一邊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領導提醒潘石屹:"小夥子別太緊張,我們只是來聽聽新政策的實踐情況的。"最後,一位司長拿著潘帶過來的"股權證"樣本稱讚道,北京人做事就是規範,一張股權證都這麼正規,外地企業有的就拿收據代替,這算是對北京萬通的一點正面表揚。這一次,北京萬通挖到數億元的利潤,潘石屹開始嶄露頭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認識了在華爾街高盛銀行工作的張欣,同年10月兩人結婚。1995年9月,潘石屹離開萬通與妻子創辦紅石實業,隨後開創出soho中國的大局面。

  篇二

  曾幾何時與摯友晚宴。笑談中誰曰:“石屹,取石頭屹立之意,乃鑄房之才。”恍惚間明瞭 是在說地產界的風雲人物潘石屹先生,但迷惑這名字和人生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若果真如此,那霍去病先生該向上帝問個清楚。且不論人之姓名,授之父母,單 “中國地產英雄人物”,2003和2004中國房地產影響力人物,中國地產十大風雲人物”,“博鰲亞洲論壇”主講人,“世界經濟論壇”主講人等這些榮譽實 則令同行望塵莫及。

  潘石屹自1987年起開始在深圳和海南開始自己的房地產生涯。1992年與人合作共同建立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開發出萬通新 世紀廣場、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大廈、北京萬通理想世界***現改名為新城國際***等專案。1995年潘石屹與妻子張欣女士共同創立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自公司 建立以來,兩人共同開發了一系列房地產專案,包括在北京CBD的第一個大型綜合專案、50萬平米的SOHO現代城;位於海南省,擁有115棟別墅的博鰲藍 色海岸;由12位亞洲建築師設計的長城腳下的公社,該專案成為中國首個在威尼斯雙年展上榮獲大獎的建築專案;以及位於北京CBD核心區域,70萬平米的建 外SOHO,該專案銷售額突破90億元人民幣;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佔地2.2公頃處在朝外商圈、建國門商圈和國貿商圈三圈交匯的黃金地帶SOHO尚都 以及被稱為CBD收官之作的朝外SOHO亦引起格外關注。時代週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這樣報道潘石屹,“房地產商潘石屹給中國一貫單調的公寓和寫字 樓帶來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樓盤在品位上已國際化。”

  潘石屹最大的特點是善於創新。在產品設計方面,當別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時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裝修房,當別人都在按照規定做面積多大窗臺多高的 普通住宅的時候,他做了活動組合空間、落地大玻璃的SOHO。拿他的話說:“別人製造黑白電視時,我們能不能想辦法生產帶色彩的;當別人都生產彩電時,我 們能不能設計出遙控的。”在營銷方面,當大家都希望通過霸王條款要求消費者只許買進不許退出時,他最先推出“無理由退房”,後來還加上10%的年息回報。

  有人戲稱“生子當如孫仲謀,做人當如潘石屹”,雖然說得有些過,但細想來也有那麼點意思。從做房地產、炒概念、拍電影、出書、參禪、哲學、 慈善事業、奧運會助威、攝影,再到後來乾脆正式進軍“電視主持圈”,潘是越玩越時尚,越活越瀟灑。同時,主業也毫不含糊,SOHO系列樓盤一直是京城名 盤,多年銷售額位於北京前列,兩不耽誤的境界讓其成為“最娛樂的地產明星”權當是戲稱的見證。

  古話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美麗光環籠罩的背後,透過潘石屹貧苦辛酸的童年,曾經風雨中的前行,也許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成功人士的靈魂裡都鐫著先賢的智慧。

  童年的印記

  1963年10月,一個生命悄然誕生,在那個偏遠的地方,也許沒人想到這會成為日後地產界的大鱷。金秋十月本是收穫的季節,但那時上帝留給甘肅天水的人們只有無盡的貧窮,無盡的乾旱,無盡的飢餓。從此,嬰兒開始了人生漫長的旅程。

  “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臥病在床,一年也只有7,8個月的糧食夠吃。荒蕪的田地和常年的乾旱讓我們村的老老小小在痛苦邊緣掙扎。 為了承擔起些養家活口的重擔,我在上學之餘儘量地幫家裡做事,雖然沒能改變為了全家都能活命而把一個妹妹送給他人撫養的現實,但那時的生活磨練我堅毅的性 格。”

  談起自己的小時候,潘總有些感傷,許是沉醉在過去的回憶中而忘了自己的眼神。其實過去的生活總讓人留戀,不論快樂,悲傷,痛苦或幸福。曾經走過的路會在心裡留下一些痕跡,偶爾靜謐的時刻,拿出來回味和欣賞,發現的不只是風的追隨,還有雨的希冀。

  “我小時候的夢想——特別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是做醫生,想當華佗和張仲景。當醫生的夢想一是因為母親常年生病;另外整個村子裡面缺醫少 藥。上初中時最大的夢想是做廚師,太餓了,餓得我沒有辦法。只要從學校食堂門口經過,就覺得裡面的廚師是全世界最好的職業,天天待在廚房裡,好壞能吃 飽。”

  多麼純潔善良的想法,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但或多或少都給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刻上了深邃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