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是如何打造農業王國的
劉永好說在企業很小、開始創業的時候,家族的色彩是很濃的。沒有太多的考慮,綁在一起,要漲一起漲,要沉一塊沉。下面我們一起看下。
“食品安全隱患、豬肉價格高居不下、雞蛋價格上漲……”報紙上連篇累牘的此類報道背後,中國農牧產業隱藏的深層次困境正露出冰山一角。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農業企業的掌門人,劉永好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建議政府重視解決工業和農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出臺政策支援農業轉型。他以“騰農規劃”為題目,闡述應如何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打造新型農業經濟體系。
劉永好是上世紀90年代名氣很大的中國首富,以豬飼料起家。此後,20多年開疆拓土,入股民生銀行,讓其一度在資本市場風生水起。涉足房地產、化工行業,更令其積累了充足的資本,而兄弟攜手創業、分家,新希望系企業發展壯大的故事一直被商界津津樂道。與其同時代創業的企業家,大多難以逃脫衰落的命運,但新希望持續、穩健的發展勢頭讓其在動盪的商業格局中屹立不倒。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雖然農業一度的利潤不敵其他商業板塊,但劉永好卻從未放棄。
劉永好將農業確立為新希望的支柱產業。如果將新希望比作一架飛機,那麼農業就是機身,金融和地產則是機翼。在企業內部,他宣揚“反哺”理論——“農業有豐有欠,風險大、利潤低,應該用金融和地產的高收益支援農業”。目前,新希望有近7萬名員工從事農業,只有300名員工服務於地產業務。劉永好至今仍然保留著“下農村”的習慣。他衣著樸素,行事低調,坐在田間,蹲在地頭,走進豬圈,與農民拉家常,“我已經在這個行業30年了,喜歡這個行業”。
四川新津,美麗的西南小城,1951年,劉永好出生在這裡,兄弟中排行老四。艱難的生活並沒有壓垮他們求知的慾望和對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四兄弟齊刷刷步入大學校門。1982年,他們開辦了育新良種場,養殖良種雞、鵪鶉,僅用五年時間,劉氏兄弟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1,000萬。此後,他們將目光瞄準豬飼料,與國際對手正大正面廝殺。“哪裡有正大,哪裡就有希望”的擴張,奠定了新希望飼料主業的戰略佈局。1995年,四兄弟劃江而治,劉永好旗下擁有21家公司,其中18家是飼料公司,繼續以飼料大王征戰大江南北。
單飛後的劉永好以南方希望作為傳統的飼料產業穩紮穩打,以上市的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多元化投資。短短几年間,他以兼併和收購國營飼料企業、自建新廠的雙箭齊發模式實現擴張。雖然飼料業的利潤在90年代後期越來越薄,但劉永好有更長遠的規劃。一方面,到海外建廠為國內飼料業的冬天找尋出路;另一方面,中國農業迄今沒有引爆爆發點,國外大規模畜牧業的生產方式是中國產業的未來所在,佈局產業鏈打造規模化養殖大有可為。
創業之路
20歲之前,他沒有穿過一雙像樣的鞋子,沒有一件新衣服。為了讓孩子過年的時候能夠吃上一點肉,他和三個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創業之路。養鵪鶉,他們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做飼料,又成為中國飼料大王。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終小心翼翼地堅守自己的主業。
這位被稱作“內地首富”的人有兩個特點:
學習和專注
比常人更加堅持學習和更加堅持專注
他喜歡吃麻婆豆腐和回鍋肉。只要待在成都,中午便會乖乖地回家吃妻子做的飯。平日裡,他最主要的工作餐是盒飯。除此之外,他還習慣和各部門基層員工在集團餐廳共進午餐。他吃飯速度很快,飯盒中不會剩下一粒米。
他不喜歡穿西服,身上的T恤衫和休閒褲加起來不過幾十塊錢。
他原來的座駕是一輛桑塔納,最後下屬實在看不過去,逼令他換了輛賓士。每次坐飛機出行,他也只坐經濟艙,當然機票最好是打折的。
他的髮型十幾年來沒變過,是那種花幾塊錢就可以理的自然式。十多年來,他一直去同一家理髮館理髮。
他把自己比作不會喝酒、不會抽菸、不會跳舞、不會打麻將、不會對明星和名牌感興趣的“二百五”。
他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生活的主色調就是學習。無論和誰交談,他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碰到有用的便往上記。
他沒有架子,從來不罵人,臉上永遠帶著溫和的微笑,說話的時候他非常注意措辭,從不會讓人聽了感到不舒服。基層員工見了他不會感到有壓力。
作為一代鉅富,劉永好除了名氣之外,普通得實在不能再普通了。
同樣不普通的還有他的學習能力和專注精神。
個人創業言論
我們公司也有許多人,經常說一些不太順耳的話,來找我說這個問題怎麼樣?在私營企業,一般都是老闆怎麼說,下屬怎麼做。如果企業完全這麼做,這個企業肯定長不大,因為老闆的能力是有限的,他的知識、資訊和聰明才智是有限的,他不是最優秀的。所以,企業做到一定大,一定要克服家族制管理,要對企業忠誠,而不是對個人忠誠。比如,老闆要做一件事情,有人對老闆說:“我做過調查,你這樣做不可以啊。”從眼前看,他可能對老闆不夠尊重,但是,從長遠來看,老闆最終會感謝他。
另外,要格外注意的是,我們缺什麼,就趕快補什麼。經過20多年的發展,跟我們一起創業的員工,對公司非常有感情,很忠誠,也非常勤奮,說到哪年哪月做過什麼事情,他們有時候都會流出淚來。他們是我們非常寶貴的財富。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僅有這些人是不夠的,我們要引進、培養有現代意識的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國外的工作經驗的人才。我們引進了一批這樣的人才,和我們原來的幹部的培養結合起來。
在一個企業待的時間長的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非常強,好管,出大錯很少。但是,另外一方面,要做大事,還要適當地引進新人。在一次人力資源座談會上,我談到,國外的企業注重效率,講規則、講制度。中國的文化講理解、溝通、協調、中庸,這是孔子的文化。這兩者之間究竟哪個好?我們請了一位外資企業的財務總監到我們這邊來,他有長期在外企工作的經驗,他的管理和思維模式比較規範。我問他為什麼還要離開外企到民營企業來。他這樣回答我:“到外資企業做,固然比較規範,固然待遇不錯,條件、工作環境很好,但是變化不大,三年之後,五年之後,我還是做這個。但是,在民營企業,個人會隨著企業一起成長。”所以,在民營企業,固然不談文化的差異和心理的障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要上升的話,還是民營企業。
對於空降兵,有的企業堅決不要,有的企業大量引進,都有成功的範例。我認為,雜交或者優勢互補最好。我們自己培養的幹部,優勢是忠誠、不會犯大錯誤。但是,他們的視野、效率、對國際的管理規則的掌握要弱一些。我們的空降兵,有相當的素質,對企業比較忠誠,沒有跳過很多的槽,老闆也很認同。所以,我們在引入空降兵的時候,要做各種調查,跟他的老闆聊,跟他的下屬聊,跟他相同級別的人談,看他是不是有基本的“德”。沒有德,能力再大也不要;有德,能力不大,犯的錯誤也不會大;德比較好,能力比較強,最好。另外,就是適應性好不好。因為國外企業的模式,跟我們的管理不一樣,需要磨合。在大型民營企業具有長期管理經驗的人,我非常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