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打工女的創業歷程

  我國青年創業原始資金來源單一,主要來源於個人積累,使得創業啟動資金較少,進而使我國青年特別是農村青年在創業過程中面臨著創業資金缺乏這一首要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3月18日,藍思科技正式登陸創業板。自從上市那天起,一直到昨天收盤,藍思科技的股價天天“一字”漲停。截至今天收盤,藍思科技的股價已高達 94.48元,公司董事長周群飛手中所持的5.92億股市值也迅速飆升至559.3億元。超過550億元的身家,將周群飛推上了中國內地女首富的寶座。按照2015胡潤全球富豪榜的資料,之前內地女首富為碧桂園的楊惠妍,其身家約為400億元。

  在成為中國內地女首富的同時,一批知名大佬富豪已悄然被周群飛超越。2015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阿里巴巴的老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今年3月的身家為430億元,京東的劉強東、三一重工的樑穩根、恆大的許家印,身家均為410億元,新希望的劉永好、萬向集團的魯冠球身家分別為380億元和370億元。周群飛已將上述大佬富豪一舉超越。

  近日“男馬雲女群飛”的說法在朋友圈不脛而走。周群飛,這個中性的名字伴隨著藍思科技股價的持續增長已然成為中國女首富的代名詞,而有關周群飛早年的傳言也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物件。面對此前網路上盛傳的“小三上位”、“挖牆腳”等傳言,周群飛在最近的一次媒體採訪中進行了一一回應。周群飛說:“謠言止於智者。那不認識我的人,聽信謠言的人,我解釋也沒有用,也沒有那個必要性。”

  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周群飛是個神祕的女富豪。確實,有關她的公開訊息少之又少,若不是藍思科技A股上市行將成為創業板“旗艦”,恐怕沒有多少人會了解她和她那龐大的手機玻璃視窗的王國,更不會有人知道為了自己的事業她到底闖過了多少關、邁過了多少坎。想聽她親口說自己的故事真的很不容易,但當你真誠走近她時,會發現她比你多的,正是那份在坎坷路上堅持到底的勇氣。

  父親的言傳身教

  命運多舛。

  周群飛5歲那年,母親便離去了,而周父又是一個因意外事故造成視力衰弱、接近失明的人。在上世紀70年代湖南湘鄉的農村裡,周群飛所處的家庭可謂比貧寒更甚。用她自己的話說來就是:“吃完上一頓飯,下一頓飯要怎麼計劃、要吃什麼,也得去籌備。”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小的農家女孩腦子裡的“理財”觀與生俱來。

  幸在父親是個堅強而且充滿智慧的男人。“他拜過八位師傅,這八位師傅將他帶入了不同行業。”他為了維持一家的生計,只能不停的學做各種各樣的手藝活,賺錢來貼補家用。“他是一個殘疾人,還要不停地學,何況我是一個健康的人。在這樣一個家庭,你只有逼著自己去學!”這也正是為何周群飛後來會把打工生涯的首站選在深圳大學附近的原因之一——方便半工半讀。

  打工的日子裡,她先後考取了會計證、電腦操作員證、報關證、甚至包括一張B牌駕駛證。“沒有學好英語。”周群飛說,“我報考英語班的時候,剛好有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放棄了學英語,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身教言傳,父親的勤勞好學影響著她,他的教誨也令童年的周群飛早早對自己有了要求。

  “他的字寫得非常好。小時候要求我背誦《增廣賢文》,要我讀《三字經》。有一些經典的句子現在還記得,它也成為了我做人做事的一個準則。”面對記者,周群飛不假思索的便吟出了一句:“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正是貧寒的家境和熟讀的《增廣賢文》讓她始終存在緊迫感,從懂事起,她就暗下決心,必須靠努力學習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語文老師教給她的

  只是,在1970—1980年代的湖南山村,通過正常求學改變命運的機會本就寥寥無幾,父親已盡力供她上學,可因必須承擔超出自身年齡、繁重的家務和農活,她連正常上課的時間都不能完全保證。唸書時她的語文成績特別好。就在藍思科技上市前夜的創業歷程交流會現場,周群飛便請到了當年的語文老師,在所有來賓面前向他表示感謝。“他會來家訪,教我要寫好作文,一定要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

  藍思科技有一款鍍膜視窗玻璃的專利發明,最初的創意正是來自於周群飛回想小時候對荷葉的觀察。“水珠在荷葉上滾來滾去形成水珠,水珠滾動後葉面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周笑著回憶那個細節,“要不是從小老師教我細心觀察,我可能就沒這靈感發明這個專利。”

  就像她從來不避諱自己出身微寒一樣,周群飛也毫不諱言自己的事業起點是一家小小玻璃加工廠的打工妹。而打工妹的起點,又是從一聲至今未能道出的“感謝”開始的。

  “20 幾年前來深圳打工,那時的南山還有很多農田,路燈都沒有。從韶關出發坐了十幾個鐘頭車,下車後是晚上還下著雨。我要找一家開在深圳大學附近的工廠,可自己怎麼找也找不到。我只好走進深圳大學,找到一個大學生,是他把我送到了那家工廠——工廠規模實在太小,完全沒有知名度,甚至連個顯眼的招牌都沒有,現在我還記著那個好心人,因晚上沒燈光,也沒看清他長什麼樣子。只能在心裡一直感激他,是他讓我找到了事業的起點。”

  改變人生的辭職信

  最初的工作是加工手錶玻璃。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周群飛認為當初的工藝實在太簡單。“一片普通的玻璃原料,再切割、仿形、拋光就可以出貨了……”那家企業規模很小,“一棟小三層,不到一千平米,裝置全是舊機器翻新的,工藝也不齊全,員工吃、住、工作都在那棟小樓裡。”做到第三個月的時候,周群飛便覺得那裡“沒有東西給我學。”她迫切的期望轉型,於是寫了人生第一封辭職信。豈料,這封信卻真的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

  一個不足20歲初出茅廬的打工妹,就地升職,要自己去籌備一個新部門--絲網印刷部。

  回想起來,周群飛也沒搞明白怎麼會出現如此戲劇性的變化。“也許是我的字寫得不錯,所以引起了廠長的注意。”又或許是在那個年代打工妹給廠長遞辭職信本身就是一件很文藝的事,而周又在信中誠摯的表達感謝,讓廠方深覺她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優秀女生。“留下我,還要升我職,交給我一個全新的部門去管。”

  篇二

  一個人只有通過創業才能改變自己的現狀,打工妹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趕上了發展的時代 抓住了發展的企業

  昔日端盤打工妹 今成城市女“金領”

  開著奧迪車,出入豪宅區,化著精緻妝容的李群芳,在市中心擁有幾套房,已然是城市裡的佼佼者。然而,有誰看得出,16年前來到武漢時,她還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打工妹。

  16年前,來自湖北省孝感市安陸的李群芳高中畢業後,跟著同學到武漢打工。在完全陌生的城市,舉目無親的她,只好到街邊小飯館打工。

  在最初的一年裡,睡的是屋子透風的民房,吃的是鹹菜白飯,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1點才能睡覺,傳菜、洗碗、掃地……店裡什麼活都幹。對於那時的李群芳而言,能在有空調的大酒店裡,穿著制服端盤子就是天堂了。

  終於,機會來了,一個老鄉把她帶到武漢二七路豔陽天老店工作。那時的豔陽天酒店沒有如今這般豪華,只是個千把平方米的中型飯館,但吃的是乾淨員工餐,住的是宿舍樓,餐廳裡有空調,幹活也沒以前那麼累。新的工作讓李群芳十分滿足,十分賣力的工作。雖然,只是在餐廳工作,但仍是看事做事,手腳十分麻利。

  三個月後,她被提升為餐廳領班。年輕的老闆餘震彥也處於創業階段,非常需要踏實能幹的創業夥伴,而李群芳的出色表現,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每天7點,李群芳就到餐廳做衛生,8點主動跟著老闆去跑客戶,推銷新菜。為了留住老客戶,李群芳記下每個老客戶的生日,臨近生日時,便一個個打電話,請他們過來吃飯。餘震彥看她如此用心,當即立下規矩,若有老客戶來過生日,可以打8折。這樣,在兩年多時間裡,李群芳請了百餘客戶來酒店過生日,客戶對酒店也有了感情。

  在豔陽天酒店最初創業的十年裡,李群芳每天吃住都在酒店,把酒店當成自己創業的地方,也從不與老闆談回報。她對酒店的貢獻,老闆也看在眼裡。2005年,餘震彥給她和另外一名員工,每人送了一套市中心的商品房。去年,老闆又給她配了奧迪車。

  如今的李群芳,已是豔陽天商貿公司的運營總監,管理著5000多人,年薪20多萬元。她說,對現在的生活我十分感恩,感謝遇上好時代,感謝老闆的真誠相待,讓我們無親無故的外來打工妹找到歸宿感。

  篇三

  一邊生產茶葉,一邊銷售自己的產品。大學生王燕在創業過程中,為開啟茶葉銷路,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她採取自產自銷的經營方式保證產品質量。如今,她的茶莊生意也做得紅紅火火。更讓我們想不到的是,與茶葉結緣後,王燕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她說:“茶就像自己的人生,可以從中品味出酸甜苦辣。”

  打工妹創業開茶莊

  王燕的茶莊位於鳳天大道130號,門市只有10多個平方米,主要經營龍井、鐵觀音、普洱茶、毛尖、歌樂松針系列等全國知名茶葉。10月23日,筆者來到她的店內時,她正用嫻熟的動作進行茶藝表演,為顧客講解茶葉的相關知識。

  原來,王燕1990年從重慶師範大學畢業後,先在紡織廠當生產工人,後在服裝店當營業員。1999年,她來到雲南昆明打工,經人介紹,在一茶莊當上講解員。經過幾年的學習,她對茶葉的種類、用途、用法等相關知識十分了解,還拿到了國家三級審茶師證書。“我在大學學的雖然是中文專業,但我不想幹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我的夢想是有一天能自己創業當老闆。”積累一定資金後,2007年初,王燕四處籌資10多萬元,開起了這家小茶莊。

  自產自銷保質量

  “做茶葉生意首先要學會做人,誠信待人!”王燕說,開店之處初,並沒有她想象的容易。由於經營茶葉的門店很多,競爭激烈,再加上她銷售的產品主要是針對中端客戶,客源很少,產品難以開啟銷路。同時,王燕在經營中因積壓的茶葉很多,週轉資金困難,經營舉步維艱。“客戶不願意用我的茶葉,說明我經營的茶葉沒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困境中,她時常思索如何突破銷售的“瓶頸”難題。

  為確保茶葉的質量,去年,她多方考察後,投入數萬元,在歌樂山辦起了一家小茶廠,並建起採茶基地,她還自己親自到雲南等地去購買原料加工茶葉,進行精心包裝後,再將產品拿到門市上架銷售。有了自產自銷的經營方式,再加上王燕主動走出店門推銷自己的產品,時間一長,她的產品知名度不斷提高,回頭客也越來越多,茶莊生意十分紅火,目前,她已解決了10名下崗人員就業。

  從茶中品味人生

  “踏入茶行業已有11年,我也從中悟出了人生的很多道理。”王燕告訴筆者,以前,她性格暴躁,與茶葉打交道後,她慢慢地悟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自己的人生何不就像一杯茶,可以從中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王燕說,我國的茶葉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喝茶可以修身養性,從中獲得樂趣。現在,人們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喝茶了,品茶已成為一種境界和休閒娛樂方式。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王燕說,從採茶、鈔茶到最後泡茶,每一個環對技術的要求都很高,同樣的茶葉泡出來的茶,可能好也可能差,這就要考茶藝師的水平了。她表示將繼續深造,提高專業技能,逐步擴大企業生產規模,解決更多困難人員就業,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