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創業搞養殖成功例子分析

  許多年輕人身強力壯,思維活躍,但是在創業的路上卻走得坎坎坷坷,更多時候他們缺少了一顆強大的心靈,這點他們學學這些殘疾人的創業經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殘疾人創業搞養殖成功例子相關文章。

  殘疾人創業養殖案例1:十名殘疾人放棄外出務工回鄉搞養殖合作社

  鳳岡縣天橋鄉漆坪村有這樣幾位殘疾人,他們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殘疾人也可以幹出一番事業。

  一、身殘志堅,自主創業。

  2012年春節前夕,天橋鄉漆坪村皁木灣組王洪、鄧亞飛、胡有強等10名外出打工多年的殘疾同鄉回家過年,大家聚在一起談論各自的務工經歷,話語中無不流露出打工的艱辛。這次回家看到了家鄉的變化,路修好了,自來水拉通了,都有了在家創業的念頭,創什麼業呢?大家都一頭霧水,最後王洪想到了養山羊,他說:“天橋鄉在遠離城市的同時,也遠離了工業化的汙染,這裡森林覆蓋率高,土壤、氣候等條件適宜皇竹草、黑麥草、三葉草、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生長,適宜生態山羊養殖。”大家聽他這麼一說,一拍即合,決定發展山羊養殖。說幹就幹,經大家合計後,將外出務工積攢下來的錢作為創業啟動資金。截止2012年3月,在短短的近3個月時間時間,10戶人家都建好了標準圈舍,購進了南江黃羊、波爾山羊、黑山羊、麻羊等300餘隻,保證了每戶有1只公種羊,鳳岡飛鴻牧業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了。

  二、創業初期、勇於攻堅。

  對於剛剛起步的養殖合作社來講,雖然圈舍建好了,山羊上欄了,但隨之而來的困難就多了,如何搞好管理?如何處理養殖技術與防疫工作?後續資金怎麼解決?如何做好銷售等等,都將決定著山羊養殖的前景。為了搞好管理,壯大養羊規模,增強經濟效益,他們決定以“統一圈舍、統一購羊、統一防疫、統一價格,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發展山羊養殖。合作社利用天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種植皇竹草、黑麥草、三葉草、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共60多畝,採取飼養與散養相結合的養殖方式,有效降低了飼養成本。面對融資難的困難,他們不等不靠,主動與信用社協調了貸款,購進南江黃羊、波爾山羊、黑山羊、麻羊等200餘隻,增多了羊的存欄數,壯大了規模。面對合作社10多隻山羊不知因何不進食,大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不能因此而放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們一邊與鄉農業服務中心聯絡,經常到畜牧部門諮詢,一邊訂閱山羊養殖方面刊物,學習山羊的養殖技術和常見病的預防治療,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邊學邊實踐,邊摸索,邊治療,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夥的努力,合作社不僅掌握了山羊的養殖技術和常見病的預防治療,學到了更多的山羊養殖技術,才躲過一劫。深知技術重要性的他們,積極組織外出考察學習,學習別人的先進養殖經驗和養殖技術,不斷為自己“充電”。

  三、外界支助,鼓舞士氣。

  在得知鳳岡飛鴻牧業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資金、技術上有困難後,鄉人民政府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扶持和專案資金。2013年6月,遵義市殘疾人聯合會拿出了20萬元,對合作社的13戶養殖戶按圈舍每平100元、窖池和沼氣池每立方1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每戶建圈舍120平方,修窖池30立方、沼氣池50立方;鄉人民政府從有限的財政資金拿出了2萬元對養羊專業合作社進行補助;2013年7月,縣總工會為合作社送來了11臺鍘草機,合作社在各級部門的關心下,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改建了圈舍,完善了配套實施。

  在技術上,天橋鄉畜牧站組織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對養殖戶們進行山羊防疫、飼養技術、牧草種植技術定期集體培訓,還經常到現場進行防疫指導,幫助他們學到過硬而實用的山羊養殖技術。縣畜牧局定時、不定時地對養殖戶們進行免費培訓,同時到合作社進行現場指導。

  四、產值明顯,喜上眉梢。

  目前,合作社羊存欄共650多頭,摺合人民幣約90萬元;從2012年3月成立合作社到2013年10月,羊出欄累計1200多隻,毛收入近150萬元,平均每戶收入約12萬餘元。由於他們飼養山羊採用的是原生態散養的方式,從不喂商品飼料,肉質鮮嫩,味道可口,很受客戶歡迎,最遠銷至北京,省城訂貨的客商更是絡繹不絕。

  合作社社員王明富看著喜人的小羊羔,激動萬分:“我們成立合作社養羊之後,經濟比以前好多了,從去年開始養羊到現在,我家共買了50多隻山羊,收入了9萬多塊錢,原來在外打工,一年下來也就兩三萬元的收入。現在,我家飼養的50只母羊已產羔81只。”

  肢體殘疾的黃進倫談到今年的收入,眼睛都笑成了一條縫:“我今年已賣了60多隻山羊,淨賺7萬多元,我想用這些錢再買點種羊,餘下的錢先存著,打算明年新修一棟小洋房來坐坐。”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社員們的袋子鼓起來了,以前的老電視機變成了三四十寸的超薄平板電視機,腰桿上的“磚頭”也變成了觸控式螢幕的新款智慧手機……

  有錢了,想法也多了,有想到北京看看的,有想修新房子的,有想學駕照的……最多的還是想增加養羊規模。

  五、做活產業 致富百姓。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王洪說,“我們最大的心願是能夠帶動大家一起搞養殖,早日步入全面小康。”鳳岡飛鴻牧業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和經濟效益,不斷吸引著散養戶。在合作社帶動下,全鄉養羊戶已達200多戶,商品羊累計年出欄6000多隻,產值900多萬元,平均每戶收入45000多元。

  合作社把引領社員和群眾增收、實現科技致富作為建設和發展的最終目標,緊緊圍繞建設養羊大鄉戰略總體思路,帶領社員和養殖農戶擴大山羊養殖規模,走出了一條發展山羊產業的增收致富之路。合作社力爭用2年時間吸收所有散養戶,擴建圈舍面積5000平方米,將羊的年累計出欄數提高到30000只以上,淨產值突破3500萬元,實現每戶純收入超10萬元大關。大力推廣種草養羊的養殖理念,在天橋鄉形成規範化養殖管理、科學化的山羊養殖模式,為羊申請唯一的識別碼,在每隻羊耳朵上打上標記,通過建立“檔案”為它們辦“身份證”,註冊鳳岡飛鴻牧業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生態羊商標,打造出鳳岡飛鴻牧業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形象品牌。

  殘疾人創業養殖案例2:愛心托起殘疾人的小康夢

  “要是沒有樑大波領頭搞養殖,我家每年哪能賣出20多頭大肥豬?”初秋時節,筆者前往安龍縣普坪鎮胡巷村踏訪,村民周國剛拄著雙柺站在自家新建的三層“洋樓”前,邊“監督”民工貼牆磚邊感慨道。

  筆者在周國剛的指引下,來到普坪鎮興國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樑大波家,聆聽了這位殘疾人自強不息、艱辛創業,帶領殘疾人奔小康的故事。

  今年四十出頭的樑大波,8歲時不幸墜樓導致左腳殘疾,但他身殘志堅,憑自己聰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在種植、養殖行業裡摸爬滾打十多年,硬是闖出了一條致富路。然而,更令人感動的是他用熾熱的愛心、溫暖的雙手,牽手與他同命相憐的70多名殘疾人頑強拼搏,共築小康生活“夢”。

  因為左腳殘疾,加上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後的樑大波便琢磨著做生意。因為做人誠實,講信用,因此,修理鐘錶,販賣豬仔、雞鴨等生意都做得順水順風,幾年下來便積累了一定的資本。

  14年前,在生意場上打拼數十年的樑大波,通過充分考察後發現,種植和養殖是一條能致富的好路子,於是毅然“改行”從事適合自己發展的種養業。

  2000年7月,在安龍縣殘聯的牽線搭橋下,樑大波被推薦參加了該縣專為殘疾人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蔬菜、水果種植技能培訓班。培訓期間,樑大波自費購買相關書籍和光碟,並虛心向授課老師請教,反覆琢磨,將臍橙、金秋梨、脫毒馬鈴薯等種植技術爛熟於心。

  2001年初,樑大波就在自家的地裡種起了臍橙、金秋梨、脫毒馬鈴薯和修繕圈舍養殖二元能繁母豬,從最初的6畝試種和試養2頭開始,樑大波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嚐遍了箇中艱辛,但最終苦盡甘來。經過幾年的經驗積累,樑大波摸索出“林下種草、以草養畜、以畜還肥”的迴圈發展模式,組建了果樹、種豬的種養基地,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養專業戶。

  2006年11月,旨在幫助貧困殘疾農民走上脫貧致富路的省、州農村貧困殘疾人扶貧示範基地在安龍縣普坪鎮掛牌。樑大波的種養基地因初具規模和具備帶頭作用,被確定為省、州、縣殘聯三級聯辦的農村貧困殘疾人扶貧示範基地。與此同時,州、縣殘聯還專門派出技術人員深入基地,指導樑大波實行果樹行間套種。3年後的2009年,該基地發展蔬菜種植30餘畝,種有臍橙、金秋梨等優質果樹8000多株,培育優質苗木10多萬株,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年收入已達20萬元。

  2012年,富有遠見的樑大波申請貸款,和姐姐樑鳳琴籌資300多萬元組建了安龍縣普坪鎮興國蔬菜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發展蔬菜600多畝,養殖廣西巴馬優質香豬種豬50多頭,經果林500多畝,創收200多萬元。

  樑大波富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像他一樣的殘疾人。

  胡巷村的周國剛,因患小兒麻痺症失去勞動能力,長年依靠趕“轉轉場”做小生意來維持生計,雖有致富意願,卻苦於沒有資金和技術。幫助周國剛發展搞養殖絕非偶然,同為殘疾人,樑大波感同身受,深知殘疾人能生活下去就很不容易,更不要說創業了。在組建合作社期間,樑大波就無償送給周國剛1頭能繁母豬和部分飼料,還鼓勵說:“放心大膽幹吧!健全人能做的事,我們也一樣能夠做到。”3年來,由於得到樑大波手把手的鼎力幫助,周國剛的養殖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年出欄肥豬20多頭。

  同樣得到幫助的還有新街村的陳正邦、蔣國倫等貧困老黨員,他們都很感激樑大波的“仗義”:“小樑無償送豬仔給我們,還手把手地教我們怎樣餵養,我們搞養殖心裡就踏實多了。”

  新街村的李先花,父母和她都是殘疾人,喪失勞動能力,缺乏收入來源,生活窘迫。為幫助李先花做畸殘矯治手術,作為安龍縣殘疾人專職委員的樑大波,多次自費跑州、縣殘聯和民政部門,為李先花爭取了21萬元的醫療救助,他自己也慷慨捐出5萬元,並親自帶李先花到貴陽做了3次手術。如今,經過矯正後的李先花,在生活上已經能夠自理,目前在廣西隆林縣城打工,用勤勞的雙手支撐著全家生活的希望。

  6年來,樑大波的示範基地承擔州、縣兩級殘聯舉辦的殘廢人種養技能培訓班8期,培訓農村貧困殘疾人1700多人***次***。樑大波先後為安龍縣普坪鎮胡巷村的周國剛、趙絡安、蔣成江等共20多戶殘疾人家庭,無償提供了50多頭能繁母豬、10萬餘株臍橙果苗和種養技術,讓他們每戶每年實現增收3500元。

  眼下,該縣的普坪、戈塘、龍山、錢相等鄉鎮的70餘戶殘疾人貧困家庭,在樑大波的帶動和幫助下,通過發展種養業走上了致富路,過上了“好花紅”的日子。

  殘疾人創業養殖案例3:殘疾男子搞養殖年入18萬 成殘疾創業典範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小平陽鎮嶺頭村委新村有一位身殘志堅、自主創業的殘疾人——鄧健敏,他勇於面對生活的不幸,通過土雞養殖行業,成功走上了致富道路。

  鄧健敏今年34歲,因家庭貧困,讀完高中後就輟學外出打工。然而,在他22歲時,突然患了重病,全身癱瘓,只能臥在床上。他說這病是家族遺傳的,他的父親也是20多歲時就開始出現癱瘓狀況。鄧健敏發病後,足足在床上躺了6年,完全沒有自理能力。6年裡,他傷心欲絕,幾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後來,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2002年,鄧健敏的病情出現了轉機,漸漸可以下地走路了,他也慢慢恢復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後來,他終於基本恢復了自理能力,不過身體還是落下了殘疾,行動不便,無法從事農活和體力勞動。這讓他又面臨了生存的困境。

  身體幾乎廢掉,然後復原,經歷過這樣柳暗花明的跌宕起伏,鄧健敏對生活反而堅定了信心,他相信,經過努力,所有事情都會變好。此後,他一邊努力恢復身體,一邊積極尋找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一位養殖場朋友的指點下,鄧健敏看中了養雞行業。之前沒有接觸過養雞的他,來到朋友的養殖場了學習了近半年時間,後來還參加了興賓區就業中心組織舉辦的創業、就業培訓,學習了不少養殖技術。

  2010年,通過自身努力和親戚朋友的幫助,鄧健敏租用了村裡2000多平方米的林地,建立了養殖場。養殖場主要飼養清遠土雞,以飼料供給和林下覓食的餵養方式相結合,他不僅出售成熟的肉雞,也出售兩個月大的中雞。中雞易養活,受到附近村民的喜愛,大家都來這裡購買中雞回去養。所以,鄧健敏的雞銷路很好。

  隨著養殖效益的顯現,他擴大了養殖規模,並請了5名工人。4年來,他的養殖場各種硬體裝置已投入了30多萬元,每年出欄肉雞和中雞10多萬隻,主要供應興賓區及興賓區周邊市場,年利潤逾10萬元。基地走上正軌後,鄧建敏還利用基地後面的一座山頭,放養了100多隻山羊,其中母羊99只,每年出欄肉羊達150多隻。

  如今,鄧建敏飼養的土雞和山羊能為他帶來每年18萬元的可觀收入。他的養殖場於2014年被興賓區就業中心評為了殘疾人創業典型示範點,成為全區殘疾人創業的典範。

  殘疾人創業養殖案例4

  王莊村49歲的郭克敏,身體患病落下了殘疾,走路都是利用一個小木板車來回挪,“俺以前是在市裡開三輪車的,後來不讓幹了,俺現在上有兩個老人,下有一個閨女,閨女上學得花錢,俺下崗後,就想著自己在家搞養殖。”郭克敏不大的院子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他養了13只羊,十幾只雞。郭克敏說:“雖然現在是少點,但能顧住家裡的開銷,以後會發展得更多。”

  三輩鄰居親如一家

  俗話說“鄰居好賽金寶”,王莊村50歲的郝鬆超可是深有體會。“俺現在在城裡做生意,平時有事會回來一次,都是俺嫂子喊俺上她家吃飯。”說這些,郝鬆超一直樂呵呵的。他和王五民是一牆之隔的鄰居,平時誰家做了好吃的都會相互惦記著。“過節了,兩家人也會聚在一起過,很熱鬧,三輩鄰居真的比親兄弟還要親。”王五民感慨著。

  俺村有個“風水寶地”

  “俺村村委有一間農家書屋,裡邊有圖書,還有運動器材。”今年50多歲的王莊村村民耿先生喜滋滋地說,沒事的時候,進去看看書、健健身,村裡人都說這是王莊村的“風水寶地”。

  據瞭解,這間農家書屋由鄭州市慈善總會和民政局聯合撥款於2012年7月建成,藏書1萬多冊,既有農業、醫療、法律、歷史等多方面的書籍,還有活躍思維的象棋及鍛鍊身體的乒乓球桌。

  幼兒園就是俺的家

  “老師對我很好,我很喜歡她。”王莊村5歲的耿文乾說,耿文乾在該村洪潤幼兒園上中班,提起自己的老師郭洪鴿,耿文乾顯得異常開心。

  郭洪鴿從建園起就來到學校,除了特殊情況,一天24小時不離開幼兒園。“我時刻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引導孩子健康發展。”郭洪鴿說,孩子太小,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有安全感。

  太陽能路燈照亮咱農村

  “現在村裡有了太陽能路燈,晚上出來走也不用抹黑了,想去誰家串門也方便多了。”提起少林辦王莊村新裝的太陽能路燈,村民張某深有感觸,“以前是土路,出門不安全也不方便,一下雨更難走,晚上要用手電筒,現在路修了,也裝了個太陽能路燈,娃兒們晚上跑出去玩也放心了。”

  據悉,少林辦王莊村委為方便村民夜晚出行,從去年到今年共安裝太陽能啊路燈77個,覆蓋村裡主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