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會白手起家

  創業就是折騰,人要有夢想,需要敢闖敢幹。這是很多年輕創業者的內心寫照。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創業故事會白手起家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1:周大福鄭裕彤從打雜小弟到千億富豪的勵志創業故事

  做老闆,不要成天埋頭苦幹

  鄭裕彤從在一家金鋪做打雜小弟開始學做事情,這個金鋪就是周大福的前身——周大福金店。金鋪老闆周至元則在後來成為他的岳父。

  只用兩三年,鄭裕彤就熟悉了店內店外的經營,十七、八歲時就已代行老闆的職責,20歲那年就前往香港成立了周大福分號做起了真正的掌櫃。

  在通常人眼中,鄭裕彤當掌櫃,顯得有些“不務正業”。他常常只在店裡呆四、五個小時,就讓夥計負責看店,自己跑到外面去了,直到關門打烊才會回來。而且,到澳門之前他就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了,岳父還一度責備他,怪他偷懶。

  但這卻是鄭裕彤做好掌櫃的一個成功法寶。“我不喜歡一直坐在店裡,我喜歡到外面去了解生意。老闆不要總坐在家裡埋頭苦幹,要到外面去看。我就是去看市場,去看別的店了。做得好的,要看人家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做得不好的,要看人家為什麼會做不好,從其他人的經驗中去學習,我們要怎樣做得更好。”他說。

  這種愛到外面瞭解、學習,然後思考、總結的習慣,讓鄭裕彤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機會。1955年,鄭裕彤看到到珠寶業很有前途,讓周大福也開始經營珠寶。香港市場競爭激烈,他從市場普遍賣99金,而且還有商家還把94、95的黃金都當成99金來賣的局面中,看到做9999金的機會,並且首創了這個後來成為黃金業行業標準的公司標準。看到外資公司怎樣搞管理,他也學習過來。他看到鑽石是個新生意,毅然經營起鑽石業務,後來成為了南非最大的鑽石廠商。進入地產業、酒店業後,他也是一路看別人,做自己,始終未曾停止過了解和學習。

  贏得人心才能贏到利

  鄭裕彤說,當老闆一定要有人才來幫助你,但有人才還不夠,你還要贏得他們的人心。人跟著你,心是不是跟著你,這個很關鍵。

  鄭裕彤是贏得人心的高手,這不光是因為他知道人的重要性,更因為他捨得為人去花錢,去投入。1960年,他將周大福改革為香港金飾珠寶業最早的有限公司機構——“周大福有限公司”,並且派出不少股份給對自己忠誠又能幹的職員。

  這個改革的效果很快顯現出來。改革前,公司一年的盈利是200多萬港幣,到改革後的第二年,每年的利潤就已突破500萬港幣。

  “個人力量的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考慮怎樣集中大家的力量。怎麼樣調動大家,我認為分錢分利第一重要。”鄭裕彤開心地回憶:“改革後,公司的業績一倍一倍地翻,我就一年接一年地給員工分。他好,我也好,大家都好。”

  後來,進入到其他領域後,鄭裕彤也把這種辦法不斷複製。帶大家賺更多錢的,然後分更多的錢。有時遇到一些好專案,他還單獨拿出來給員工們入股,讓大家一起做老闆。因為這樣好的分配和激勵政策,很多員工在周大福一做就是幾十年,不少人從做事開始,一輩子就跟著鄭裕彤。

  不花錢的好事要努力做

  除了分錢分利,鄭裕彤也很注重用精神和情感獎勵來激勵員工。周大福改成有限公司的時候,他就打破當時華資企業的傳統,學習外資企業,重新給公司人員定了名銜。比如,“分行掌管”改為“經理”;改“賬房”改為“財務人員”。

  當時,很多華資公司的人都羨慕外資企業的人,包括他們的職務聽上去都那麼洋氣。鄭裕彤這個投其所好,因而深得人心,而且一箭雙鵰。既提高員工的認同感和滿足感,也提高公司在市場上的檔次。

  前些年,很多企業家,尤其創始人開始感到,管理員工時,除了金錢、物質、股權等激勵手段之外,還必須面對另外一個問題:要學會讓名給員工,並因此引起一些管理學的討論。而幾十年前,鄭裕彤就已這樣想,而且這樣做了。

  從經營上說,鄭裕彤這一招還有一個厲害之處。這麼做是不用花錢的。“你叫他掌櫃還是經理,是不用花錢的。他喜歡叫經理,你就改為經理,這樣他很開心,大家也都開心。”他說。

  做一個老闆,需要花錢的地方要捨得花錢去做。但不花錢又有意義的事情,也同樣要去努力做好。這是鄭裕彤對自己,對公司的一個要求。

  不花錢又有意義的事情,初初一聽,好像不多。但往細一想,比比皆是。“比如,你把玻璃擦乾淨一點這個不要錢吧。遇到人,給個笑臉不要錢吧。”鄭裕彤解釋說,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很多人卻不懂得或者不能夠堅持去做,因此他也就不能從這些裡面建立自己的福氣和財富。

  放眼長遠,用時間換空間

  鄭裕彤創立的新世界是香港四大地產商之一,而且一度是香港發展勢頭最猛的地產企業。談到為什麼在當時大舉進入地產業,鄭裕彤說,他看準了需求,香港的地方小,人口卻越來越多,即使短期有波動,只要撐得住,從長遠看,做地產一定不會有錯。所以,敢於很大手筆地把地買下來蓋房。

  踩對了香港地產業最黃金的時代重拳出擊,而且從長計議,用時間換空間,這也是鄭裕彤以及其他幾位地產天王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在地產業,除了小打小鬧,所有大專案,鄭裕彤都是放眼長遠,每個專案一做都是幾年上十年,很多物業更是隻租不售。即使遇到蕭條,他也等得起,熬得住。“我不喜歡立刻就能賺錢,而且賺得很多的專案。越賺得快的錢,風險越大,這是一定的。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從長遠去看,看透了才去做,不是急功近利的。”鄭裕彤解釋,“以香港會展中心為例,我做的時候,別人說我很大膽,其實我已經看透了,中國最終一定要收回香港,我對香港的前途,對國家的前途有信心。”

  放眼長遠,投資長期事業的策略,令鄭裕彤把時間化為制勝籌碼,在經濟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下,成為分享香港與內地經濟發展紅利的大贏家。

  在成就社會中成就自己

  跟隨社會的趨勢,民生的需求發展事業,是鄭裕彤基業長青,而且事業越做越大的基礎。對於投資,甚至投機炒作,有機會他不放過。但他真正專注的,從來都是有實實在在需求,對社會民生有實實在在價值的事情。

  鄭裕彤的長子鄭家純曾公開講,大家好像都不喜歡把官商放在一起,但事實上,官商結合,才能推動社會的前進。因而,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內地,他們都非常注重與政府合作。在北京,他們做的崇文區新世界,是舊城改造的樣板。在武漢,他們與政府合作,蓋了大量經濟適用房,也可以說是行業標杆。

  主動配合政府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程序,這讓新世界成為政府眼中能承擔社會責任的地產商,當政府有了好的事情,自然也首先想到能夠與自己更好配合的人。

  鄭裕彤也非常注重承擔社會責任,多年來為香港、內地的教育、醫療、賑災等公益慈善事業,累計捐款數十億元人民幣。

  勤勞和真誠,是往上爬的根基

  訪問鄭裕彤時,我們請他總結出兩個最重要的成功因素。跟大家分享。

  他回答,就同一個人而言,要想更成功,第一是勤勞,第二是做好人,結善緣,而做好人,結善緣,最重要的是真誠:真實,誠信。

  “勤勞肯定是要的,沒有勤勞,你的學習,你的經驗,你的智慧,你的行動力,一切都會打折扣。但若要想有比較大的成就,就需要有朋友們來幫助你,這個最主要的是要真實、誠信,善待他人。我有很多的朋友,我對他們很真誠,他們對我也很真誠,朋友多,可以給你很多的幫助,比你自己能幹甚至更重要。”他說。

  2:宗慶後創立哇哈哈的勵志啟示:艱苦生活磨鍊了我的鬥志

  宗慶後,娃哈哈的創始人。20年間,他築起一個飲料王國。如今,當年的“小不點兒”已成長為擁有資產55億元、在全國19個省市建有50餘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年銷售收入可達70億元的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巨人。“娃哈哈”品牌馳騁全國。

  關於娃哈哈在中國的普及率,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試驗:在長白山天池、阿爾泰山山麓、海南島叢林、青藏高原這些中國的天南海北,我們隨便走進一間小店,然後把所有的商品目錄都抄下來,你會發現,重複出現的品牌不會超過三種,而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在過去的20年裡,讓每個中國人都掏錢買過的品牌不會超過三種,而娃哈哈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個。這種“恰巧”卻絕非巧合,事實上,娃哈哈產品已幾乎覆蓋中國的每一個鄉鎮。這個從校辦企業起家的企業,如今在神州大地上的影響力決不容任何人小覷。

  2010年宗慶後榮登胡潤全球百富榜內地榜首。2012胡潤全球富豪榜釋出,以105億美金位列第78名,成為“2012年中國內地首富”,也是唯一一個上榜的中國大陸富豪。2012年10月12日,《福布斯》釋出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以100億美元的淨資產重新登上首富的寶座。2013年2月28日,胡潤全球富豪榜釋出,宗慶後以820億元第三次登內地首富。2013華人十大富豪出爐宗慶後列第8。2013年5月6日,《新財富》雜誌釋出“2013 新財富500富人榜”,娃哈哈集團宗慶後以700億元財富成為2013年首富。2015年以103億美元位列福布斯華人富豪榜第18名。

  80後勵志網前面分享過的那篇《宗慶後白手起家創業史》,詳細講述了宗慶後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我們再來簡要回顧一下:

  宗慶後出生於杭州,中學畢業後,為減輕家庭負擔,身為長子的他主動來到條件艱苦的舟山鹽場接受鍛鍊。一年後,又輾轉到了紹興茶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在艱辛而單調的日子中悄然流逝。1979年,在小學當教師的母親退休後,宗慶後頂職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杭州。由於文化程度太低當不了教師,他被安排在一所小學裡當校工。直到1987年的一天,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成立,一張小小的委任狀陡然改變一切。是年,42歲的宗慶後帶領兩名退休老師,靠著14萬元借款,靠代銷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紙張賺一分一釐錢起家,開始了創業歷程。當他戴著草帽、蹬著平板車走街串巷,叫賣棒冰、文具的時侯,當他為了發煤爐子需要的爆花,和隔壁同在教育局下面的兄弟單位吵架的情形,還想不到自己10年後會成為一個左右中國飲料市場格局的人。

  1988年,他們開始為別人加***服液,***成立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開發生產以中醫食療“藥食同源”理論為指導思想、解決小孩子不願吃飯問題的娃哈哈兒童營養口服液,靠著確切的效果,靠著“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廣告,產品一炮打響,走紅全國。1990年,創業只有三年的娃哈哈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完成了初步原始積累,發生在小學校園裡的經濟奇蹟開始引起社會和各級政府的廣泛關注。

  為什麼小小的“兒童營養口服液”能成功?宗慶後回憶創業史時說:“娃哈哈做營養液的時候,全國有38家企業生產營養液,但是我發現了一個市場空白點,就是兒童營養液。”那個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追著餵食的情景幾乎日復一日地在每個家庭上演。“因此”,宗慶後說,“我選擇了‘促進兒童食慾’作為進入點。”而當時,其他營養液生產企業沒有一家注意這個即將浮出水面的巨大商機,給娃哈哈留出了極大的市場空當。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家長們在為孩子不願吃飯而愁眉不展時,仍然會想起“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廣告語。在營養液市場,娃哈哈雖然沒有能夠全面稱霸,但卻幾乎吃掉了兒童這個消費斷層。

  在宗慶後與娃哈哈聲名大噪之後,曾有人問,人生最應大有作為的15年,他卻在農村中度過,是否後悔?他說,“這15年,儘管是我人生當中最年輕,最有成長希望的大好時光,看起來好像在農村沒有什麼作為。但對整個人生道路確實有很大幫助,至少這15年艱苦生活的磨鍊,磨鍊了我的鬥志。能吃得起苦,同時也練就了比較好的身體。為我42歲以後再重新創業,打下了比較雄厚的基礎。”

  3:陝西80後修腳工白手起家創業,把鄭遠元修腳公司開遍全國

  成才不問出處

  從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嶺,三個半小時後,抵達位於大巴山麓、漢水之濱的紫陽縣城;從這裡沿著盤山公路溯流而上,輾轉車行約30公里,記者來到了有著“地無三尺平”之稱的高橋古鎮;再在通向鐵佛村的村道上顛簸20分鐘,接著於無路處棄車步行,往山中再走1裡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環抱間一座外皮已經龜裂的兩層土坯房終於躍然眼前,這就是鄭遠元的家。

  踏著吱呀作響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層,以青石板為瓦的房頂漏出幾道光亮,本用於倉儲的黑漆漆的頂棚裡,薄薄一層木板上橫著張落滿塵灰的板床,“那是我從小的臥床”,作為家中老么的鄭遠元示意記者需跟著他踩著房樑處行走,“這個我最有經驗。”

  在這個自然環境惡劣的國家級貧困縣,鄭遠元家的故事與其他山區農戶並無什麼不同:父母務農,家境貧困,哥哥在煤窯打工受傷,1983年出生的鄭遠元初中即輟學,隻身到四川達州投奔姨父,一面跟著姨父學起了中醫修腳的手藝,一面在餐館洗碗打雜。

  2002年,已經出師的鄭遠元來到與達州相鄰的陝西漢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腳工的工作餬口,“臨行前,在達州的好朋友要買房,我把幾年攢下的上千元積蓄都借給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幾百元做盤纏,想著很快就能領到工資。”

  事有不巧,到達漢中的第一天,鄭遠元登門求職卻屢屢被拒之門外,“租了房子、買了生活必需品後,隨身帶的幾百元也只剩下了5塊錢,一晚上餓著肚子沒敢吃飯。”

  第二天,揣著兜裡僅有的5塊錢,找不到工作又舉目無親的鄭遠元,無奈之下在漢中市汽車運輸公司門口擺起了修腳攤,“無人問津不說,很快還被人趕走了。”挪到虎橋路口後,鄭遠元“否極泰來”,地攤從早上10點一口氣擺到了晚上,“修腳3元,一天就掙了120塊錢!”——鄭遠元告訴記者,這是他時至今日仍最難忘懷的“第一桶金”。

  修腳、治腳氣、挖雞眼、取肉刺……鄭遠元咽得下苦,出攤一出就是兩個年頭,“為了省時間,中午不吃米飯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麵,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廁所。”

  創業不分貴賤

  鄭遠元人聰明,一對眼睛時時透著機靈。修腳手藝越做越熟練,擺修腳攤每月也有近萬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卻也難以彌補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過,鄭遠元做人踏實、待人真誠,總有些“貴人”為他“指點迷津”,補上了“社會大學”這一課。

  2005年初,在地攤上為一位老人治好腳病後,老人十分欣賞面前的小夥子:“你這麼年輕,技術又這麼好,擺地攤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還是應該開個店正規幹,才能有大的發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門面、辦執照,2005年底,鄭遠元的第一家修腳店開起來了,只有一間門面,面積也只有30多平方米。從地攤修腳工到“鄭老闆”,鄭遠元用了3年,那年他22歲。

  店面開張,需要增加人手,鄭遠元想到了還在老家深山裡“刨食”的鄉親們。“你發大財吧,我不幹,即使沒有飯吃,咱也不去搞修腳”,老家的朋友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幹啊,去做這種下賤的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問出處,創業的路徑又豈有高低貴賤之別?經過反覆動員,鄭遠元的姐姐鄭遠翠、嫂子任繼芳成為了他的第一批員工。服務熱情、價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漸門庭若市起來,老家前來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快分店陸續開張……2006年底,僅僅過去一年,鄭遠元已經在漢中、安康、四川達州等地開了十幾家專業修腳店。

  “我很感謝當初買房借我錢的達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絕路’,可能我現在還在給人打工”,鄭遠元對記者說。

  建房鋪路,回饋鄉梓

  2007年,鄭遠元正式註冊成立了以他本人命名的專業修腳服務連鎖有限公司,創立了品牌,創辦了培訓學校,吸引加盟商。今天,已有全國22個省區市開設直營和加盟店400餘家。

  “現在一到過年,我們村裡的路上就停滿了車,大家在外面都賺到了錢”,鄭遠元自豪地告訴記者。在他的公司裡,就有5000多位來自紫陽老家的鄉親們跟隨著這位年輕的“80後”在外務工,還有更多的人在鄭遠元的帶動示範效應下走出大山,用勤勞和智慧發家致富。

  2012年,鄭遠元在與高橋鎮黨委書記劉磊的交流中得知,高橋鎮被納入陝南扶貧避災移民搬遷工程。“家鄉人跟著我走南闖北,現在已經有5000多人,他們大多數家住深山村莊,務工期間積累了一些資金,想要回鄉建房,但受制於時間、精力、選址、籌資等諸多問題,想要憑藉個人的力量從山上搬遷到山下,困難重重”,鄭遠元提議,何不由自己來墊資修建農民工社群,再以成本價賣給跟隨自己的農民務工者和其他鄉親,讓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小孩一舉解決從山上搬到集鎮居住、上學、就醫等難題。

  如今,記者走進位於高橋鎮蘭草村的新型農民社群,幾棟灰白牆面、黃色間隔的嶄新住宅樓在群山間顯得格外醒目。據瞭解,該小區佔地面積70餘畝,總投資達6800萬元。其中,一期工程規劃建設小高層樓房8棟432戶,計劃安置2000餘人,目前已陸續入住。小區的配套設施有觀光橋、休閒廣場、農貿市場等,同時配套公路橋一座,公路2.3公里,不僅緩解高橋鎮老街的公路車輛擁堵,還將集鎮骨架拉大3倍以上。

  社群旁邊,“遠元幼兒園”幾個大字下,孩子們蹦蹦跳跳,笑聲迴盪在山間。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