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論壇裡的故事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善於另闢蹊徑,如果只會踩著前人的足跡前進,是無法找到世外桃源的,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85後小夥放棄7萬月薪回青島創業 咖啡外賣
這時身邊如果能有一位咖啡師在為你訂製咖啡,是不是一大驚喜。在香港中路上的一座寫字樓裡,這個設想就被一位85後小夥圖經經變成了現實。白領們只需在辦公室裡用手機在網上下訂單,可口的咖啡就會被送到身邊。
放棄7萬月薪辭職回鄉創業
回青島創業前的圖經經曾經在北京從事保險理財工作,已經做到了公司的二級主管,月收入可以達到7萬,手下有一個30人左右的團隊。“我2009年下半年去的北京,當時家裡已經幫我找好了一份相當穩定的工作,所以父母都不支援我的決定。”圖經經說,他到北京時身上只有爺爺給他的2000多塊錢,自己去了一家國際保險公司應聘併成功,但那之後就全部都要靠自己了。
為了省錢,他每天只能把10塊錢的包子分成兩頓吃,租住在北五環外每月租金只有50元的半地下室裡。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要起床,然後花兩個多小時到單位。因為沒有經驗和資金支援,在北京也沒有人脈,沒有辦法的圖經經就只能每天抱著調查問卷去“掃街”拉客戶。
就這樣堅持了8個月,他終於在和一位偶然遇到的優質客戶合作成功,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圖經經回憶起那一次經歷依然覺得很興奮。憑藉這一次出人意料的 “壯舉”,24歲的圖經經成為了公司裡最年輕的主管,之後進一步的成功也來得水到渠成。但是他還是想回家鄉創業。
只買一杯也可以外送
走進圖經經的BWG品牌咖啡店,整體裝修風格和偏小資、文藝的咖啡廳有些區別。“我把店址選在高階寫字樓,緊鄰商務公司的辦公桌,店面的裝修佈置不走文藝復古路線,而是更偏重商務。”圖經經介紹說。明亮的落地窗使得店內光線明亮而澄澈,桌椅擺放整齊有序,廚具、裝置簡約中透露出年輕的氣息,吧檯裡的咖啡師也是一身白領裝扮,舉手投足間都顯現著幹練的氣質。
圖經經透露,多數喜歡喝咖啡的白領由於白天工作忙,沒有時間去咖啡店裡享受咖啡,而只能選擇在晚上喝。但咖啡作為飲品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提神,讓人更有工作狀態,幫助提高工作效率。現在市場上並沒有提供工作時間外送咖啡服務的商家,於是他看準這個商機,將創業專案定為外送咖啡,並自創品牌BWG。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推出單價在30元左右的咖啡產品,在上班時間提供咖啡的製作、外送服務,並且接受網上訂單和支付,“買一杯即可外送還能保證品質,這也是我們能夠吸引顧客的一大特色。”圖經經得意地說。
避開與大店正面競爭
與此同時,他也希望利用這種特色服務規避傳統咖啡店的正面競爭。圖經經把實體店定在香港中路一家高階寫字樓內,供顧客能夠坐下來喝一杯咖啡的地方並不大,同時整個樓裡已經有兩家實力大店,選擇外送方式可以有效避開和傳統咖啡大店產品服務上的重合。
有了想法,就得執行,經過一系列的張羅,今年年初,BWG咖啡店開張迎客了。此時,如何推廣,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戶成了擺在圖經經面前的大問題。那段期間圖經經也策劃了不少推廣活動,比如旺季時在店內進行咖啡和甜品的免費品嚐活動,建立會員制度,顧客可以用消費積分領獎,當然也包括最傳統的方式——“掃街”發傳單等等。
每月中下旬生意最好
圖經經介紹,目前自己的咖啡店每個月的營業額可以達到六七萬元,“咖啡銷售的淡旺季週期很短,每個月的中下旬,大家剛開工資的幾天裡生意是最好的,而開工資之前的幾天和每個周的週一生意往往不理想。”他分析出這個有趣的規律。
開店以來,圖經經的難處還不止是品牌的推廣,咖啡產品的物流配送也是一大難題。圖經經說,因為店裡的配送能力有限,使得自己的服務範圍大幅受限,所以現階段咖啡的推廣宣傳只能集中在香港中路沿路的寫字樓附近展開。“距離較遠的訂單往往不能保證咖啡的品質,我們只能告訴客戶實情,建議他們到店裡來品嚐。”圖經經略顯遺憾地說。
從刷盤子做起進咖啡店學習
“如今,小店經營情況不錯,但小本創業最初還是非常辛苦。”圖經經笑著說,去年他從工作了5年的北京回到老家青島,在一家公司做了半年的網路市場銷售主管,工作業績穩步增長。“但這些並不能夠讓我滿足。”圖經經說,去年7月份,他辭去了銷售主管的工作,決定根據自己的興趣,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店。
沒有相關經驗的他先去了一家熟人的咖啡店學習,他是從刷馬桶和刷盤子開始做起的,一個月後幫忙出單,之後被允許做果汁,一直到有資格進入吧檯學做咖啡。期間,他也學習到了這個行業中的物流、培訓系統、盤點和庫存安排等方面的技巧。“真的是從零學起,重新體驗了一次做新人的經歷。過程很苦,但也很有收穫。”圖經經笑著說。
學到了開咖啡店的基本知識,圖經經又面臨著選擇具體經營專案的難題。2014年初,他去自己奮鬥過多年的北京尋找創業靈感,這期間一位好友提醒他,附近寫字樓裡的一家咖啡店比較有特色,不同於文藝的咖啡街店,服務員都是西裝革履,整體走的是職業化純商務路線。到店裡實際參觀之後,圖經經感覺這種形式的咖啡店正是自己多年來所向往的,也非常適合在青島推廣。
未來欲建立網上咖啡聯盟
“嶗山的新店開業後會嘗試新的經營模式,去實現我的終極創業夢想。”圖經經說,建立咖啡聯盟是出於對自己現實情況的考慮,目前實體店面比較少,而且每家店的生產力有限,導致距離較遠的咖啡配送保障不了高品質,所以下一步他會找一些產品質量達標的咖啡店合作,由BWG咖啡作為一個平臺去接下各地客戶的訂單,再分配給最近的咖啡店去製作配送。期間,通過推出各類咖啡周邊產品等方式,最終組成一個品牌影響力更大的網上咖啡聯盟。
“對於合作的咖啡店,我們會嚴把質量關。”圖經經說,想加入咖啡聯盟,對方必須和自己一樣,對咖啡有著非凡的熱愛,並能夠堅持產品高質量始終如一。他相信,只有這樣的做事方法才能把創業做好、做大。
2:畢業後小本創業賣大米 如今月收入過萬元
剛開始特別難 但堅持了下來
在吉林市船營區北山創業市場一樓的“雙雙糧油店”。10多平方米的店鋪內擺滿大米、油和麵粉。
“大娘,您可以少買些大米回去嚐嚐,不好吃就回來退,覺得好吃給我打個電話,我把大米給您送到家。”楊傑林正在推薦大米。
“你這服務態度不錯,我就先買20斤回去試試。”顧客楊女士說。
楊傑林透露,“雙雙糧油店”是他和妻子王雙雙大學畢業後開的第一家店。為了表達對妻子的愛意和見證自己的創業過程,他給糧油店取了這個名字。
“賣大米,最主要的就是講誠信,不要欺騙顧客。現在到攤位買大米的顧客不多,因為有了大多數顧客的信任。只要打一個電話,我就會把大米給顧客送到家。”楊傑林說,剛開始特別難,妻子都要放棄了,但後來還是堅持下來了。
大學畢業賣大米 最難的放下面子
楊傑林和王雙雙今年都27歲,都是吉林農業大學的畢業生,楊傑林學家政管理,王雙雙學會計。2008年畢業後,兩人分別到過北京和長春等地就業。
“在外打拼兩年後,我們還是決定回到家鄉闖一闖。”楊傑林說,他家是吉林市樺皮廠鎮的,回到家鄉後,他養過豬,因為不太懂養殖技術,一年下來沒掙到錢就放棄了。
“去年8月份,我和妻子回到吉林市試著找工作,看到船營區北山創業市場招商。妻子是本市戶口,符合扶助大學生進市場創業的條件,我們就立即報了名。”在親屬的幫助下,他和妻子籌集了5萬元,開了糧油店。
“剛開始生意特別不好,我有個同學也想做生意,來我店裡考察。看我一天天扛大米送大米,累死累活每天都掙不到50元錢,都嚇跑了。”楊傑林說,上完大學最後還得賣大米,一般人都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其實,最難的也是自己能不能放下這個面子。
被逼的第一聲吆喝 只為招來顧客
後來,為了讓生意好一些,他和妻子每天都去出早市。
“那時候,我倆每天早上4點多就得起床,用三輪車把米麵推到早市上去賣。開始我都不敢正眼看顧客,生怕遇到熟人丟了面子。”王雙雙說,多虧丈夫有勇氣吆喝。後來聽丈夫說,他剛開始也不好意思,不過沒人買米就掙不到錢,丈夫硬是逼著自己喊出了第一聲“賣大米”。
慢慢地,她也受丈夫影響,覺得只要有顧客買米,比什麼都好。
挨家挨戶發名片 靠著誠信積累客源
“上學時我學過營銷,決定利用白天空餘的時間去推銷大米。”楊傑林說,他發現,有些年輕人不願意逛市場,都希望送貨上門。於是,他印了一些名片,挨家挨戶宣傳自己的大米。
“附近的居民樓都跑遍了,我發名片的時候告訴居民,不但免費送貨上門,而且如果覺得大米不好吃,還可以免費退換。退的大米我們自己來取。”楊傑林說,有一次,一位家住6樓的劉女士說他送的50公斤大米不好吃想退。當時正在下大雨,他冒著大雨騎三輪車把大米給退了。
他的舉動感動了劉女士,劉女士不停地表示不好意思,此後一直買他家的大米。
“靠著誠信,打電話買大米的人就越來越多,客源也穩定了。”楊傑林說。
月收入已過萬元 要把生意做強做大
“去年4月份,我和妻子在鬧市區又開了一家鞋店,讓妻子去經營打點。”楊傑林說,賣大米掙到錢後,他就貸款買了一輛麵包車和一套住房。2015年4月他和王雙雙舉辦了婚禮,“妻子天天跟著我賣大米覺得有點對不起她,最後我們倆商量後,決定用收的禮錢開家鞋店。”
“現在,我們兩口子天天忙得不亦樂乎。”楊傑林說,兩個店加起來的收入每月也過萬了,他想著將來資金充裕時,要做糧油中的高階產品,把生意做強做大。
外號“大米哥” 心腸特別好
楊傑林的母親祖曉靜說,看到兒子天天扛大米送貨,她有些心疼。兒子一有時間就開導她:“媽,你兒子靠力氣吃飯不丟人,也不丟大學生的面子,賣大米也能養活自己。”
“做生意的鄰居和顧客都叫楊傑林‘大米哥’。”秦女士來創業市場做生意也有段時間了,楊傑林特別誠實、勤快,不管遇到多麼挑剔的顧客,總能做到顧客滿意為止。
“大米哥心腸特別好。”沈女士患有疾病,生活條件特別不好。這事讓楊傑林知道後,她再來買大米的時候,楊傑林總把價格壓得特別低,“一次,我想做麵食,說要最便宜的麵粉,但楊傑林給了我好麵粉收了最便宜麵粉的錢。”
3:男子街頭創業賣烤紅薯 冬季火爆月入萬元
週六上午九點多,石旺軍將烤苕車推到了解放公園門口,這是他每個週末必來的地方。天氣不錯,很多市民攜老帶幼來公園遊玩,人流量大烤苕就賣得好。
石旺軍將自己的攤位選在了從公交車站到公園大門必經的路上,這是賣苕的“黃金地帶”。起初苕賣得並不好,隨著一些較小的苕率先烤熟,被擺放在烤爐上,烤紅薯的香氣瀰漫開來,高調地“誘惑”著路人的味蕾。
“烤苕真香,這香氣就是我最好的招牌”,石旺軍自信地說。十點多,前來買苕吃的市民多了起來。石旺軍的話並不多,挑選、報價、稱重、裝袋、找錢,賣苕整個過程不會超過半分鐘。“我都是在菜場挑選一斤左右的紅薯來烤,這樣的紅薯一個人剛好夠吃,並且也好賣”,石旺軍說。
一個小女孩向爺爺撒嬌道:“我就要吃,不買我不走”。爺爺只好掏腰包給小女孩買了一個5塊錢的烤苕。從10點半到11點的半個小時裡,石旺軍賣出去了18個苕,按6塊/斤的單價賣,每個苕的價格在5元到7元不等。還賣出去了6根玉米,每根5元。
截至中午12點半,他烤爐裡的60多個烤苕幾乎全部賣光,還賣出去十多根玉米。石旺軍開始盤點,一個上午他賣了450多塊錢。中午石旺軍回家又烤了一爐紅薯,下午3點多開始,又是一個賣苕的好時間,一天賣一千塊不成問題。
“現在***生***苕快沒有了,價格也漲到了3塊一斤,隨著天氣變熱,人們吃的少了,就不怎麼賺錢了”,石旺軍說:“去年秋天和冬天,紅薯的價格只有1塊錢,烤苕賣5塊一斤,一天賣100多斤,一個月可以賺一萬多”。
並不是所有賣苕的都像石旺軍一樣,能有這麼好的收入,這也要看烤苕的技術,看辛勞程度,還要看對市場的經驗,“在哪裡?什麼時段能賣多一點?這都需要長期的觀察和用心。”
早上5點多,石旺軍就要起床。他要將30多個蜂窩煤搗碎加水,攪拌成糊狀。這就是烤出美味紅苕的關鍵。然後引燃幾個蜂窩煤放在爐子底部,上面均勻的鋪上一層攪拌的煤糊。這樣可以使炭火的燃燒不至於太猛烈,並且持續較長時間。
在爐子頂部的烘烤區擺上滿滿的紅苕和玉米,石旺軍忙完這一切,差不多七點多,可以出門了。他推著車先來到兒童醫院,但是生意並不是很好,一個小時只賣出去5個。之後他就走街串巷,將烤爐推到了解放公園門口。
青少年宮、兒童醫院、新華醫院、解放公園、育才小學,凡是兒童、學生多的地方,都是石旺軍的賣苕陣地。但這些地方也不是隨便什麼時間去都可以賣出去。週一到週五的上班時間,石旺軍都會在兒童醫院或新華醫院。到下午放學的時段,他將烤爐推到育才小學賣苕。週末,解放公園、青少年宮就成為了賣苕的黃金地帶。石旺軍長期的經驗總結就是“哪裡有小孩去哪裡”。
今年40歲的石旺軍上有老、下有小。“我很早就在沙市打工,2003年來武漢,開始烤苕賣,那時做的人少,比較賺錢”,石旺軍說。2007年,石旺軍和妻子在老家安徽宿松縣蓋起了三層樓房。現在一雙兒女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照看,自己和妻子都在武漢烤苕。
烤爐裡炭火的溫度很高,需要不斷翻動以防止紅苕烤糊。為了保護雙手,石旺軍戴了袖籠和手套,但高溫早已將手套手指部分、袖籠袖頭部分烤破了。手被燙傷是家常便飯,烤爐裡的熱氣更是烤得石旺軍眼睛疼。
但多年的烤苕經驗已經練就了石旺軍極佳的手感,只要用手去翻動,就可以知道烤到了幾成熟。石旺軍介紹,“只要烤到表皮起皺,並且有糖汁滲出,就可以出爐了,口感非常好”。
起早貪黑,風裡來雨裡去,石旺軍並沒有覺得多苦。石旺軍愛和老鄉談論國家大事。農村不交稅,有醫保社保,除了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他覺得自己的生活過的還算可以。
石旺軍住在三眼橋路,和七八個老鄉住在一起,都從事烤苕生意。一雙兒女的牽掛,一個家庭的重擔。雖然石旺軍和老鄉們在城市日子過的並不輕鬆,但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勞吃苦為自己掙得了一份家業,為兒女拼得了一份希望。
的人還:
1.艱辛的創業故事
2.真實創業故事
3.艱辛創業故事
4.創業故事案例典型例子
5.3個人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