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創業路終究成功
他們都是創業路上的一抹身影,他們一個出身貧寒,一個農家孩子,同樣是創業成功者,今天小編將分享他們的故事——。
第一篇
他叫張華,一個出身在涪陵貧苦家庭的孩子,18歲那年,當他第一次踏入主城的時候正值重慶直轄,那時他就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留在這裡。轉眼15年過去了,堅守在這座城市的他經歷了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來,如今終於住上了洋房,開上了豪車。
歲月,在張華的眼角留下了魚尾紋,也深深地刻錄下了這些年他與重慶一起成長、發展、壯大的日子。
1997年
半工半讀
他決心紮根重慶
在張華的記憶裡,1997年的夏天很悶熱,悶熱得讓他寢食難安。因為這一年高中畢業的他必須在外出打工和繼續讀大學之間做出選擇。
“沒錢讀書,這是家裡最困難的時候。”張華說,當時父母在涪陵一個工廠上班,由於廠裡效益不好,在他11歲時父親就患了重病,一家人的生活都很難維持,能讀完高中已經是一種幸運。家裡更需要的是一個可以掙錢的人,掙錢為父親治病的人。
經過全家人的商量,最後還是決定讓張華讀大學。9月的重慶涼爽了一些,揹著鋪蓋卷,拖著大木箱,那是張華第一次來到重慶城裡,當時就讀的學校是位於江北大石壩的一所專科學校,雖然當時學校還只是幾座平房,學校周圍也是稀疏的樓房,但是這裡的一切對於他來說都那麼新奇。那一年,重慶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張華面對歡天喜地慶直轄的人們也暗自下定決心:“重慶,我來了,就一定要留下,要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張華說,由於家裡實在拿不出錢,他只能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放學了去餐館洗碗掙錢。就這樣,張華半工半讀度過了大學三年,畢業後的他終於找了一份賣保險的工作。
“那種苦至今都記憶深刻。”張華說,剛大學畢業的他性格內向,賣保險掙錢也很少,和同學一起花50元合租了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沒有任何傢俱,連床都是兩根板凳搭一塊涼板。”張華說,這算是他在重慶的第一個家。
2002年
創業失敗
23歲就欠債幾萬
進入二十一世紀,街上到處都是IP電話亭,手機小靈通之類的通訊裝置開始普及,張華決定打拼創業。他的首次創業就是做一些電信業務代理,比如賣一些電話卡之類的。但是遺憾的是,沒有生意經驗的他沒能做出點起色。
“那幾年,新興產業越來越多,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在各自尋找著商機。”張華說,半年後,他看著周圍創業成功的人越來越多,心裡開始有些慌了。後來,再次邁出了創業的步伐——賣茶葉。做這個決定是因為他發現重慶周邊的一些農村跟著經濟發展的趨勢,開始種植糧食以外的經濟作物,比如水果、花椒、茶葉等,於是,他開始奔波於重慶周邊的一些農村。“那時候到處借了幾萬塊錢做本錢,收購茶葉然後到城裡找客戶。”張華說。
但是,由於對茶葉並不是很瞭解,他還是在創業的路上重重地栽了個跟頭。第二次創業失敗了。
在張華的記憶裡,2002年的冬天彷彿特別冷,第二次創業失敗讓他欠下了幾萬元的債務。那一夜,他從宜賓交接完茶商的所有事務回到重慶時,又冷又餓,他蜷縮在車站的角落裡,翻遍了全身只搜出了5角錢,身上也只有一包火車上剩下的餅乾,靠著這包餅乾撐了兩天,在車站的椅子上過了兩夜。
“那是我第一次這麼想家,哪怕只是一個落腳的地方。”說到這裡,張華的語氣變得有些沉重,想必這是他最刻骨銘心的一段歷程。
那一年,張華23歲。
2004年
屢敗屢戰
看到前景搞裝飾
經歷了兩次失敗走入人生的低谷,張華說,他曾想過去邊遠山區支教、到沿海城市打工,但是最終他還是決定留在日益發展、機會眾多的重慶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張華髮現,重慶城市建設越來越快,轉眼一兩年時間,各類樓盤越來越多,隨著交通的便利,區縣甚至農村到城裡購房的人也越來越多,汽車已越來越普遍出現在市民的家庭中。
“再次回想第一次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一不留神,這個城市已經變了幾番模樣,我怕它走得太快,把我甩得太后面。”於是,張華根據自己對市場的調查和分析,把目標鎖定在了房產、汽車、裝飾三個行業。
“我覺得,家是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張華說,他最後選擇了裝飾行業,是因為每個像他一樣想留在這個城市的人,最想要的就是一個屬於自己的溫馨的家。
隨著生活水平、工資待遇的提高,吃飽穿暖已經不再是大眾考慮的問題,而家也已不僅僅是一個可以落腳的地方,人們越來越注重家的品質和舒適度,更願意花錢和精力把家裝扮得更加溫暖有個性,按照重慶這樣的發展勢頭,裝飾也將是一個前景廣闊的行業。
2004年,張華應聘到了一家裝飾公司,從頭又開始了新的打拼,並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工作中努力學習,加強自身業務和素質的提升,為自己的創業夢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9年
三度創業
老闆工人一肩挑
經過近五年的打工積累,張華從裝修公司辭職了,他決定自立門戶,並於2009年成立了唐卡裝飾公司。
這一次他胸有成竹,在從事這個行業的幾年裡,他不僅成為該行業的佼佼者,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並從市場需求中看到了更多的商機:以前人們的經濟條件差,對居住的條件並不是很講究,但是隨著重慶飛速的發展,主城甚至區縣出現越來越多的洋房別墅類高檔住宅,裝飾又從舒適度的要求上升到品位和個性的臺階,他決心抓住這個城市發展的契機,再次開創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夢想。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十個人。“我拿出了我5年打工的所有積蓄,這一次我告訴自己只能贏不能輸。”張華說,剛開始資金並不多,請不起人,他既是老闆也是設計師,還是採購員以及裝修工人,每一道工序他都親自確認清楚。因為人手不夠,張華經常要加班加點,連續幾天只睡幾個小時是常事。他說,他堅信誠信一定會鑄就出口碑。
2012年
資產千萬
完成美麗的跨越
2012年,重慶直轄十五週年了,而張華已經是兩家公司的老闆,有員工一千多人,資產超過千萬,公司也被評選為時代家居典範企業。
這一年,張華34歲,住上了洋房開上了豪車,他還將家人一起接到了城裡,一家人其樂融融。
從負債累累到資產千萬,從無家可歸到名車豪宅,從一個自卑的貧苦學生娃到一個自信的企業老闆,張華在這15年裡完成了一個美麗的跨越。
張華說,回望這十五年的風風雨雨,曾經跌倒、失意,這些都是人生積累的財富,而重慶直轄十五年來驚人的發展,是他創業發展的溫床。
第二篇
劉虎鋒是陝西寶雞農家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專業,哥哥每月資助他300多元,整個讀書期間異常艱辛。畢業後他在南京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為一些大型的電廠、鋼廠鍋爐“熱控”做技術檢測。
3個月沒接到一筆業務,終於柳暗花明
劉虎鋒任職的企業由於負責人經營不善虧損倒閉,在投資方準備登出公司時,劉虎鋒覺得“太可惜”,出資人見狀便把公司“殼”留給了他。就這樣,憑著僅剩的幾張辦公桌椅以及繳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劉虎鋒開始自主創業。起初,他投入了打工積攢的一萬元,開始跑市場,可惜3個月下來卻沒有一筆業務,錢也花完了。快到年底,表姐借給他8000元,讓他先回家。可劉虎鋒卻繞道前往一家電廠,為公司發展尋求轉機。電廠負責人以前就對這個年輕人有好感,承諾給他一筆業務,劉虎鋒立即回到南京“開工”。終於,這筆業務賺到6萬元,他的創業路柳暗花明。
2010年,劉虎鋒與女友常常兜裡無錢,最困難時還需要回家籌資。一次他與軍工企業談生意,對方需要一種通訊資訊化裝置,雖說劉虎鋒對軟體程式設計不陌生,但他為了訂單質量仍請來專家合作,很快生產出全新產品。
為此,2011年公司銷售額超過百萬元。看到新專案的市場前景廣闊,劉虎鋒決意專攻這個系統整合產品,註冊了“北冶機電裝置公司”,並報名參加創業培訓班以進一步提高業務能力。去年底,他開著剛買的新車回家過年。
科研人員創業,需拉長市場短板
科研人員創業優勢是技術,但對開拓市場不在行。他們起點高,知識結構好,加上對優質產品與市場理解深刻,具有穩定客戶的先天優勢。劉虎鋒應迅速調整長短腿,及時轉化優劣勢。需要拿出足夠的心理和實際準備應付市場,力求把這塊短板拉長。
他把誠信放首位,小單子當成大生意做
黃軒畢業於江蘇農林職技學院,天生具有創業頭腦。雙休日他會從學校花房批發鮮花售賣,為其日後創業奠定了基礎。
畢業後黃軒去了專業對口的園林公司工作,兩年後成長為既能幹活又會管理的“人才”。由於親戚開了家防水材料經營部,專賣屋面漏水的材料裝置,黃軒發現防水市場商機,開始詳細考察。有一次,某家大商場的門頭屋頂漏雨,他果斷以個人名義接下工程,獲得了隨後創業的啟動資金。2009年,業務逐漸熟練的黃軒註冊成立了“南京欣木防水工程公司”。
公司招聘員工與聯絡施工隊包工頭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把小企業做大做強。經過深入市場分析,黃軒最終定位自己為“跑市場、找業務”。起初客戶見他年輕,較為謹慎,往往只是給個小單子。但黃軒並未因此怠慢,把誠信放在公司首位,小單子當作大生意做。最終,他贏得客戶信任,獲得大單,接下了德基廣場、南京國際廣場等標誌性建築的防水工程。
經過專業創業培訓的黃軒,深知新技術的重要性。業內有一種新型材料與水泥摻和使用不僅環保效果佳,還能節省施工工序,很多防水公司不願使用,他卻成功使用了該材料。
現在黃軒公司的管理團隊共7人,旗下有50多位施工員。他計劃今年把公司資質提升到國家二級,以便在未來能夠承接像城市隧道這樣大型工程的防水施工。
大學生創業,應充分發揮技術優勢
黃軒的業務範圍與所學專業無關,但他看到南京終年雨水豐沛,防水堵漏市場空間廣闊。黃軒應思考如何進一步發展。作為大學生,他具有在傳統競爭手段中介入新型材料、更新施工程式的優勢。雖然他小有成就,但不能懈怠。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的故事,希望能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