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艱苦創業故事
更有眾多的新創業者,正在創業的路上摸索前行,急切希望有人為其指路,以求在創業的征途中少走些彎路。事實上,創業經營與民營企業發展眾先行者的成功探索,已經走出了一條條通往勝利的路徑,給予繼續創業者許多寶貴的經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歡迎大家前來觀看!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篇1
——牛人陳游標:我的錢是從垃圾裡“撿”來的
窮小子白手創業
今年45歲的陳游標,出生於江蘇泗洪縣天崗湖鄉農村。靠種地為生的父母生育了5個孩子,陳游標2歲時,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因為家庭極度貧困,先後餓死。
陳游標13歲時,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十幾里路去賣冰棒。後來,陳游標又做起販糧的買賣,一開始一天賺五六元錢,後來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17歲那年暑假結束時,陳游標掙了2萬元錢,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
陳游標並沒有荒廢學業,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課餘或是節假日。1985年,陳游標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畢業後,他選擇繼續創業。
他認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測儀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卻沒有直觀性,患者不能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就出資請專家提供指導,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做了簡單的改進,裝上顯示器外殼,輸入生理影象,這樣患者只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這個被陳游標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的新儀器,獲得了國家專利,一上市就廣受好評。這樣一臺成本不足幹元的儀器,當年的批發價格約5000元。陳游標先後打開了江蘇和安徽市場,半年時間就賣出了5000多臺產品。
1996年,28歲的陳游標創立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把電子疾病探測儀賣到了全國20多個省區。至2000年,他賺了幾千萬元。
這年,陳游標到山東泰安考察,當時的泰安盛產靈芝,且價格較低,200元一公斤。陳游標發現其中有大商機。“靈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製成膠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帶著這個令自己都興奮的想法,他敲開了南京大學和省各大醫院專家的大門,請南京大學專家做廣告策劃,再請醫院做臨床報告。拿到生產許可證後,他又籌款到上海訂購生產線,再赴山東泰安大量收購靈芝粉,回來進行深加工和技術處理,製成靈芝膠囊。這樣一來,200元一公斤收購的靈芝製成膠囊後,售價達2000元一公斤,使陳游標收益頗豐。
到2001年,靠賣耳穴測病治療儀和靈芝膠囊,陳游標淨賺1。2億元。“我32歲就通過白手創業成為億萬富翁,可以算是年輕人創業的榜樣了。”陳游標說。
更令陳游標高興的是,“靈芝膠囊”專案促進了山東泰安的“靈芝經濟”,帶富了一方百姓。
從建築垃圾中發掘“寶藏”
2002年初,陳游標通過朋友的介紹,對迴圈經濟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
“按照有關部門規定,城市舊區改造中,每拆除1平方米建築面積的舊房,開發商要貼補拆房公司幾十元。但事實上,大多數拆房公司只要能攬到活,哪怕開發商不給錢,白乾都樂意。你可別以為這些公司是在學雷鋒,拆房這個看似灰頭土臉的行當,其實獲利豐厚。每拆1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樓房,平均可賺30元左右,高的可賺60元。”原來,老建築裡拆出的鋼材、木材、塑料等,都能賣好價錢,因為它們可以回爐再造。聽了朋友的介紹,正四處找專案的陳游標眼前一亮,他決定涉足拆樓業。
這年春天,他召集人馬成立了黃埔拆遷公司。雖然初涉此行的第一年,陳游標沒有賺到太多錢,卻積累下了寶貴的行業經驗。第二年,他的公司通過競標拿到一個大工程——拆除南京市一個老展覽館——這幢看起來破舊不堪的老建築,簡直就是一“隱形金礦”,僅拆下來的廢鋼材、木材、電線電欖、塑料等就值400多萬元,刨去工人工資等成本,這單生意讓陳游標淨賺285萬元。
從建築廢墟中剔出的鋼材最為搶手,一項工程剛開始,鋼鐵回收公司就會派車派人來“恭候”。因為它有著100%的回收利用率,全部都可以在鋼鐵企業的車間裡“浴火重生”,變成嶄新的緊俏貨;從建築中拆出的木材,廠家回收後可以用來做地板、傢俱。即使小零小碎的木料,也不會賤到當柴燒,而是做機制板、夾板、企口板等。江蘇吳江是這類小木料的吞吐地,當地的木材廠有種裝置,“吃”進去的是廢舊小木料,“吐”出來的是一張張規格齊整的機制板。陳游標從建築廢墟中拆出的木材,全部賣向那裡。
能回收的都回收了,工地上最後只剩下了真正的建築垃圾,如何處理這些巨量的廢棄物,才是最令拆遷公司乃至政府部門頭痛的問題。它們主要由混凝土碎塊、磚石、渣土、砂漿、裝修廢料等組成,在拆遷公司眼中,這些全都是沒用的“賠錢貨”——因為清理這些垃圾,每一噸需要付20元的運費。一個10萬平方米的拆房工程,將產生8萬噸建築垃圾,僅清運費就要耗資160萬元。
陳游標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如果我能把建築垃圾轉化為生態建材,既解決了“垃圾圍城”的難題,又能變廢為寶,豈不是一舉兩得!他做過多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2004年去德國考察時,陳游標發現了久尋不遇的“神奇武器”。那是一臺停放在拆遷工地上的“龐然大物”——建築垃圾處理裝置,眨眼工夫,堆積如山的磚頭、混凝土塊等建築垃圾,就被它“嚼”成了細小的顆粒。技術人員介紹說,這種顆粒可以用來鋪路。陳游標當即以300萬元一臺的高價,從柏林引進了10臺建築垃圾粉碎裝置。
陳游標稱這種流水線裝置為“變形金鋼”,因為無論是殘缺的方塊磚、圓石子、不成型的混凝土渣,這傢伙來者不拒,只要投入它的大“口”,全部都能變成小顆粒。
接下來,陳游標開始向修路單位推銷他手中的建築垃圾顆粒,起初人家還半信半疑,讓他先放些貨試試。當了解到這種環保建材的妙處後,客戶們不僅當場付清貨款,還急不可耐地向他下了大訂單。原來,他們以前鋪設路基時用的都是碎石子,每噸的價格為130——140元,而用陳游標提供的新型材料,每噸才30元。此外,碎石子都是通過開山炸石產生的,取材的同時就在破壞生態環境,採用陳游標的產品做路基,不僅質量過硬,而且很環保。
廢墟變金礦。身價上百億
2004年7月1日,為保護土地資源,國家頒發了不許使用實心粘土磚的禁令。這讓許多磚廠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改用替代原料——採用石粉、沙子、石灰、粉煤灰等制磚,但這些原料不易找到且成本過高。這時,陳游標放出了一條喜訊:用建築垃圾也能生產出經久耐用的磚塊,並且是環保型的。
原來,禁止挖土燒磚的條規剛一出來,陳游標就開始動腦筋改進他的機械裝置,一番努力後,他如願以償,讓“變形金鋼”除了會生產小顆粒外,還能吐出細碎的粉末。他把這些深加工出來的粉末狀建築垃圾,以不菲的價格賣給了制磚企業。
陳游標提供的建築垃圾粉末在價格上遠遠低於混凝土、白灰等,很快便取代了別的制磚原料,成為制磚企業的新寵。從此,陳游標賣出去的一車車粉沫變成了一車車環保磚、空心磚、馬路花磚、人行道磚、綠化帶磚……經相關部門檢測,這些新型環保磚不僅質量完全達標,使用壽命甚至比傳統的紅磚還要長,卻比前者減輕了20%。
此後,許多環保磚廠追著陳游標要生產原料,公路施工單位的催貨電話也令他應接不暇。
2005年2月,陳游標創辦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綠色經濟。隨後,他又將拆遷房屋這一迴圈經濟模式,移植到廢舊汽車、家電、生產裝置等方面,比如,報廢車胎可以在清洗,切塊,成粉後,做成農用車胎或塑膠跑道等。從此,在陳游標眼裡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
因“黃埔”是國內第一家高科技環保拆除公司,他接到的拆除工程也越來越大:北京長安街擴寬專案中的拆除工程、曾發生火災的央視大樓拆除工程,都是陳游標的公司做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長跑橡膠賽道,也是由他用“廢品”加工而成。
不斷擴充套件的市場,為陳游標帶來了巨大收益,他的個人財富滾雪球般不斷鼓脹。躋身富人階層後,陳游標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在捐款和救災方面屢現“大手筆”。汶川大地震,他以1。81億元人民幣的捐贈額將“中國首善”頭銜納入囊中。2010年9月5日,陳游標在其公司官網掛出致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宣佈自己去世後將向慈善機構捐出全部財產。有人估算,當時在全國十多個城市陳游標有600多臺大型裝置,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購置有辦公樓,再加上其它固定資產和現金一起,大約有50多億元。
陳游標的善舉,也為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因“黃埔”名氣很大,加上陳游標與人為善的品格贏得了無數人的敬重,尤其2012年以來,他接到的拆除工程越來越多。
2014年,他正在做的拆除專案是上海寶鋼、南京鋼鐵廠,還有河南的水泥廠,天津的化工廠,重慶的水力發電廠,都在做拆除。
專家預測,在未來30年間,將出現“十大新興技術”,其中“垃圾處理”位居第二。如今,儘管陳游標的公司已成為擁有4000多名員工、業務做遍全國的大企業,其個人資產超過90億元,但他仍不滿足,最近又不惜重金從國外聘請專家團進駐“黃埔”,力圖通過技術攻關,把建築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提高到100%,從廢墟中提煉出更多的“金子”,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篇2
——一個鞋王的成功之路
打造品牌,光靠廣告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自己的營銷渠道。丁志忠在廣告上獲得成功之後,立即著手擴建全國的營銷網路。他對經銷商作出進一步的讓利政策,鼓勵更多的經銷商加入自己的營銷隊伍。
一個初中尚未畢業的農村少年,在福建晉江沿海的一個小鎮上搗鼓著一個製鞋的小作坊。20多年後,這個小作坊成了安踏中國有限公司,還成為在香港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小作坊的主人成了安踏中國有限公司的總裁,他就是丁志忠。
福建省晉江市的陳埭鎮,20多年前是一個偏僻的靠海小鎮。這裡的人們靠捕魚和出海的傳統手段謀生。不少在海外謀生的僑民賺到錢後就把錢投到家鄉辦一些製造業,同時也給家鄉提供大量的業務訂單。製鞋業就是晉江最早湧現出來的一個行業,陳埭鎮自然也就陸續興起了一批鞋作坊。
1985年時,陳埭鎮的農民丁和木參與了村裡一家鞋廠的創辦,不僅獲得了辦廠的經驗,製鞋的技術,而且還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比較有遠見的丁和木深知,要想把鞋廠辦得更興旺,就必須要想辦法開闢廣闊的銷售市場。1987年時,丁和木把1萬塊錢交到兒子丁志忠手上,並將從鎮上各鞋廠收購到的600雙質地較好的鞋子一併交給兒子,讓他把這批鞋子託運到北京去銷售。丁和木是想讓兒子在北京開闢一個晉江鞋業銷售市場。這一年,丁志忠才17歲,初中尚未畢業。
到達北京後,丁志忠很快就進入了北京的“大康鞋城”,租了一個櫃檯,開始了自己的賣鞋生涯。當時在北京的鞋業市場,基本上都是被晉江的鞋商所壟斷。為開啟銷售局面,丁志忠不辭勞苦,一戶戶商家挨門推銷自己的產品。靠著勤奮、誠實、守信,丁志忠在北京立穩了腳跟。此後,僅僅是用了2年時間,丁志忠就把自己的鞋櫃開進了北京的王府井商場。由於晉江鞋質量不錯,在北京的銷售還非常火爆,這也為丁志忠賺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邊賣鞋邊琢磨鞋子的營銷技巧,鑽研消費者喜歡什麼樣款式的鞋子。在北京打拚多年,丁志忠成了鞋業的營銷專家。
當丁志忠在北京開的晉江鞋店專櫃生意頗為紅火的時候,丁和木覺得自己應該單獨開一個製鞋廠,因為自己做鞋,兒子可以在北京賣鞋,這種配合應該是非常理想的狀態。1991年初,丁和木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集到5、6萬元資金,自己單獨成立了一家制鞋廠,與另一兒子丁世家和女兒丁雅麗一起共同打理。丁和木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他創立這家鞋廠是為兒女們以後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1994年,丁志忠帶著從北京賣鞋賺來的40萬元錢回到了晉江。當年的40萬塊錢算是一筆鉅款了,丁志忠拿著這筆錢回到家鄉是想把家裡的製鞋廠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以品牌來拓展更廣闊的市場。丁志忠與父親和哥哥商量,把製鞋廠改名為“安踏製鞋廠”,並自己擔任主管營銷的副總經理。在外闖蕩多年,丁志忠對鞋的營銷非常熟悉,因此,他在銷售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把鞋廠的銷售市場得到了進一步的開拓。丁和木見兒子丁志忠在經營方面很有天賦,而且把廠子打理的井井有條,於是乾脆把廠子掌舵的重任交給了丁志忠。
接手安踏鞋廠後,丁志忠開始按自己的經營理念來辦廠。他記得在北京賣鞋時,晉江的鞋質量並不差,但總是價格最低,一雙鞋賣價不到20元,而當時國內的“青島雙星”、“上海狼牌”等價格都在百元上下,而且這些鞋相當一部分都是在晉江生產的。丁志忠深知晉江鞋賣不起價,主要就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知名品牌成為丁志忠心中最大的願望。
當時,晉江的鞋廠幾乎都是在接南美、東歐等地海外的訂單,做的是貼牌產品。丁志忠經過認真思索後覺得,海外雖然有一定的市場,但是海外的市場全都加起來都無法抵得上中國的國內市場。於是,他決定在國內建立自己的營銷網路,開安踏專賣店,打造自己的品牌,佔據國內的中低端市場。
1998年,正當丁志忠苦於尋求打造品牌的方式時,一個從廣告策劃公司出來的客戶總監葉雙全投奔到了丁志忠的門下。他和丁志忠特別投緣,他極力建議丁志忠走體育明星代言的路子來打造自己的品牌,並告知世界級品牌耐克、阿迪達斯等都是請世界級體育明星作產品的代言人。丁志忠經過考慮後最終選擇了世界乒乓球冠軍孔令輝作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當丁志忠宣佈以每年80萬元的代言費,請孔令輝作形象代言人,並以每年300萬元廣告費投入CCTV—5時,遭到公司裡不少人的反對。因為這兩筆巨大的投入,幾乎是安踏公司全年利潤的三分之二了,因此不少人認為丁志忠賭得有些過大了。由於丁志忠的堅持,最終這一方案得以實施。
當孔令輝在CCTV—5喊出“我選擇,我喜歡”這句安踏的廣告詞時,市場反應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好,在2個月之內甚至沒有任何效果。就在丁志忠都感到有些忐忑不安的時候,2個月後,全國的商家蜂湧趕至晉江安踏的工廠裡要求訂貨,安踏的銷售部幾乎每天都擠滿了前來訂貨的客戶。2000年,孔令輝在奧運會上奪得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後,丁志忠的安踏也一舉成為全國的知名品牌。選擇孔令輝為產品代言人是丁志忠最成功的一步。安踏公司2001年的銷售收入還只是1個億,而到了2006年則達到了12.5億元。
打造品牌,光靠廣告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自己的營銷渠道。丁志忠在廣告上獲得成功之後,立即著手擴建全國的營銷網路。他對經銷商作出進一步的讓利政策,鼓勵更多的經銷商加入自己的營銷隊伍。到2010年6月時,安踏的專賣店已達7500餘家,基本上囊括全國三級城市的主要街道。
丁志忠的成功,令晉江一大批鞋商紛紛仿效他的做法,也請各大體育明星作自己產品的代言人。一時間,CCTV—5成了晉江運動鞋的專用頻道了。丁志忠這時早已由體育明星代言而轉為重大賽事的贊助商了。他開始每年投資4000萬元贊助中國籃球聯賽CBA。因為這時候,丁志忠不僅僅做運動鞋,而且還生產系列運動服裝。
在安踏公司不斷髮展壯大後,公司一直比較富有,根本不缺錢,無需從社會融資,所以丁志忠一直以來都是拒絕外來投資的。2004年6月28日,當李寧公司在香港上市後,丁志忠突然覺得,自己也應該成為一家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種意念,但是,經過他的智囊們充分的論證,上市成為公眾公司確實大有益處,不僅能夠籌集到一筆不菲的資金,而且還可以規範公司的治理結構,消除家族企業的各種弊端,擴大公司本身的知名度,更好地吸引各類管理人才。丁志忠決定謀求去香港上市。於是,把科爾尼請來做戰略規劃,讓浩騰代理媒體廣告投放,聘畢馬威做會計事務,將品牌管理外包給智威湯遜,僱摩根士丹利做上市保薦人。一大批世界頂級機構在為安踏做著上市的前期工作。
2007年7月10日,安踏在香港成功上市,籌資31.7億港元,遠超過李寧在香港上市所籌資4億元的規模。有了充足的資金,丁志忠不再侷限於贊助國內籃球聯賽了,他瞄上美國的NBA賽場。因為在安踏IPO過程中,休斯敦火箭隊老闆亞歷山大投資了2.34億港元,持有安踏8.2%的股權。上市當年,丁志忠花巨資一口氣簽下了火箭隊佛朗西斯、斯科拉、維爾斯三位球員。
不過令丁志忠最驕傲的還不是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是2009年6月,安踏一舉擊敗競爭對手李寧、阿迪達斯等,成為中國國家奧委會體育服裝贊助商。這就使得中國體育健兒從2009年~2012年間的10多項重大賽事中,將身著安踏運動裝,馳騁在世界各大賽場。
丁志忠品牌戰略和營銷戰略的成功運作,使安踏運動鞋連續8年位居國內榜首位置。2010年,安踏釋出的年度財務報告稱,其營業額上升至74.08億元,淨利潤達到15.51億元。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篇3
——創業,咱風雨同舟
26年前,一個還沒畢業的大學生早早地就意識到:自己的老闆其實就是自己。於是他為自己設定了明確的目標,並立即付諸行動,調動所有可以調動的資源向目標邁進。他甚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為公司的名字和商標,以提醒自己將要為一切結果負責。最終,他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商業成功。這個年輕人就是邁克爾·戴爾。
相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在比爾·蓋茨及一批年輕的中國企業家身上。他們的人生傳奇大大激發了一代年輕人的夢想與激情,不少人因此走上了創業的追夢之旅。
然而,一旦上路,你就會發現,創業之路並不像夢中望見的那麼平坦,現實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簡單,大多時候,艱辛、坎坷甚至陷阱和痛苦會如影隨形地接踵而來,像潮水般不停地一波一波湧向你,將你圍困,將你擊倒……你不由地會感到迷茫、恐懼,感到孤單無助。但是,這個時候你已經毫無退路了,投出去的錢就像潑出去的水,想抽身、想洗手、想回到從前談何容易!後退一步懸崖萬丈。也許擦掉眼中的淚,咬牙走下去,還有一線生機——
路上的辛酸已融進我的眼睛
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
這是那首“創業聖歌”《在路上》中的兩句歌詞,它道出了無數創業者曾經共有過的心路歷程,因此聽起來才那麼撼人心魄,讓每個曾經歷過創業風雨的人為之眼含熱淚!
沒有夢想,是平庸的。但是,有了夢想就一定能擺脫平庸,走向成功嗎?未必。因為現實就是現實,不是夢中的金光大道。在以往的採訪中,我們曾遇到過不少失敗的創業者以及對創業懷著滿腔熱情和幻想的年輕人,如果論夢想與激情,他們一點都不缺,但是若論創業的準備或經驗,他們幾乎都是一張白紙。他們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有人甚至從此一蹶不振。
有感於此,我們才特別策劃、組織了這一期創業專題。
雖然本刊的宗旨就是“點燃夢想,激勵創業”,而且我們以往一直密切關注著青年的創業問題,但是創業的艱辛、創業之路的坎坷漫長以及創業低成功率的現實,也不斷促使我們理性地思考和對待這個問題。
本期,我們通過微博及其他方式,就創業的動機、創業過程中遭遇的某些問題,進行了隨機的調查與交流,不少專家也積極參與,不僅撰稿支援,還提出了不少寶貴的建議,在此我們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今後,我們將對創業中可能遭遇的一系列具體問題,陸續進行專題探討,希望更多的朋友支援並參與進來。如果這些專題能夠對廣大的創業者朋友有所啟發,或者哪怕有一點點的實實在在的助益,我們就滿足了。
在路上,無論雨多麼橫,無論風多麼狂,請記住我們願與您風雨同舟,我們願分擔您的歡樂與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