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經營策略有哪些方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給企業經營和發展提出了完全不同於計劃經濟的全新要求。如今企業有怎樣的經營策略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企業的經營策略,希望能幫到你。

  企業的經營策略

  根據著名戰略專家譚小芳老師研究制定企業經營策略有這幾個方面:

  一、市場導向

  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找準自己的位置,以使用者為中心,圍繞市場做文章。

  二、勇於創新

  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取得長足發展,中小企業在技術上勇於創新,服務上花樣翻新,產品上更新換代是必不可少的。

  三、隨機應變

  市場需求的多變性,使得任何企業都很難準確地把握住市場的脈搏。對於資金實力、生產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只有在分析和把握市場經營環境,憑藉自身經營優勢的前提下,靈活自如,隨機應變,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一定的目標市場。

  四、富有特色

  業一般規模小、成本高、競爭能力較弱,決定了其不宜採用大眾化的經營方式,還是應根據中小企業經營條件和所處的經營環境,突出自己某一方面的特色、個性和風格,表現出獨特的差異性。

  企業的經營主要特點

  在商品經濟範疇,作為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營利為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

  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各種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存在三類基本組織形式: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公司制企業是現代企業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組織形式。

  在中國計劃經濟時期,“企業”是與“事業單位”平行使用的常用詞語。《辭海》1979年版中,“企業”的解釋為:“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單位”;“事業單位”的解釋為:“受國家機關領導,不實行經濟核算的單位”。

  企業的經營性質

  1937年,美國經濟學家科斯***R.H.Coase***發表的《企業的本質》一文,被認為是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的開端。

  在此之前,關於企業本身的性質是什麼,是一個被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忽略的問題。在傳統的微

  觀經濟學理論中,是廠商的生產過程看成一個“黑匣子”,即企業被抽象成一個由投入到產出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黑匣子”。

  目前,關於企業性質問題。西方經濟學傢俱有不同觀點.相互之間也存在一些爭論。一部分西方經濟學家主要是從科斯所強調的交易成本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性質的。

  任何交易都可以看成是交易雙方所達成的一項契約。所謂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圍繞交易契約所產生的成本。根據科斯等人的觀點,一類交易成本產生於簽約時交易雙方面臨的偶然因素所帶來的損失。這些偶然因素或者是由於事先不可能被預見到而未寫進契約,或者雖然能被預見到,但由於因素太多而無法寫進契約。另一類交易成本是簽訂契約,以及監督和執行契約所花費的成本。

  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企業作為生產的一種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市場的一種替代。

  可以設想兩種極端的情況。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每一種生產都由一個單獨的個人來完成,如一個人製造一輛汽車。這樣,這個人就要和很多的中間產品的供應商進行交易,而且,還要和自己的產品的需求者進行交易。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交易都通過市場在很多的個人之間進行。在另一種極端的情況下,經濟中所有的生產都在一個龐大的企業內部進行,如完整的汽車在這個企業內部被生產出來,不需要通過市場進行任何的中間產品的交易。由此可見,同一筆交易,既可以通過市場的組織形式來進行,也可以通過企業的組織形式來進行。企業之所以存在,或者說,企業和市場之所以同時並存,是因為有的交易在企業內部進行成本更小,而有的交易在市場進行成本更小。

  就在市場上購買中間產品而言,由於大量的廠商一般都從少數幾個供應商那裡買貨,這就有利於這幾個供應商實現生產上的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而且,中間產品供應者之間的市場競爭壓力,也迫使供應商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此外,當少數幾個供應商面對眾多的中間產品的需求者時,這幾個供應商可以避免由於銷路有限而造成的需求不穩定所可能帶來的損失,從而在總體上保持一個穩定的銷售額。

  首先,廠商在市場上購買中間產品是需要花費交易成本的,它包括企業在尋找合適的供應商、簽訂合同及監督合同執行等方面的費用。如果廠商能夠在企業內部自己生產一部分中間產品,就可以消除或降低一部分交易成本,而且,還可以更好地保證產品的質量。其次,如果某廠商所需要的是某一特殊型別的專門化裝置,而供應商一般不會願意在只有一個買主的產品上進行專門化的投資和生產,因為,這種專有化投資的風險比較大。因此,需要該專門化裝置的廠商就需要在企業內部解決專門化裝置的問題。最後,廠商僱用一些具有專門技能的僱員,如專門的產品設計、成本管理和質量控制等人員,並與他們建立長期的契約關係。這種辦法要比從其他廠商那裡購買相應的服務更為有利,從而也消除或降低了相應的交易成本。

  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指出,導致交易成本在市場和企業這兩個組織之間不相同的主要因素在於資訊的不完全性。由於資訊的不完全性.契約的任何一方都會努力去設法收集和獲取自己所沒掌握的資訊,去監督對方的行為,並設法在事先約束和在事後懲罰對方的違約行為等等。所有這些做法,都會產生交易成本。由於這些做法在市場和企業中會各自採取不同的形式,所以,相應的交易成本也就不相同了,特別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條件下,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以上這些做法所導致的交易成本往往是很高的。因此,通過企業這一組織形式,可以使一部分市場交易內部化,從而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場交易所產生的高的交易成本。

  儘管企業的內部交易會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場交易成本,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企業所特有的交易成本。導致企業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也同樣在於資訊的不完全性。具體地說,首先,企業內部存在著各種契約關係,其中包括企業與勞動者的契約關係、企業與管理者的契約關係等。企業要對其所僱用的工人、產品推銷員,直至經理等各類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同時還要誘導他們為企業努力工作。所以,企業在簽訂契約,以及在監督和激勵方面要花費成本。其次,一方面,企業決策者往往要從下級獲取資訊,另一方面,企業上層的決策資訊又要通過向下級傳遞而得到實現。這兩個不同方向的資訊傳遞,都會因企業規模擴大所帶來的隸屬層次的增多而被扭曲,從而導致企業效率的損失。再次,企業的下級往往出於利己的動機向上級隱瞞或傳遞錯誤的資訊,以使上級作出有利於下級的決策。或者,下級對上級的決策僅傳遞或執行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這些都將導致企業效率的損失。由此可見,企業的擴張是有限制的。根據科斯的理論,企業的規模應該擴張到這樣一點,即在這一點上再多增加一次內部交易所花費的成本與通過市場進行交易所花費的成本相等等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