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文化和政治對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影響

  摘 要:校園文化是師生在特定環境中所創造的一種與社會、時代密切相關,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隱性渠道。社會文化是社會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導作用的文化,校園文化是置身於社會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種獨具特色的亞文化,屬於社群文化的範疇。
  關鍵詞:社會文化;校園文化;發展;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西方生活方式的衝擊,西方哲學思想在我國迅速蔓延,在社會上形成了薩特熱、弗洛伊德熱、尼采熱。高校大學生們也接觸到了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思潮湧入校園,薩特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尼采超人哲學等,在校園中引起了波瀾和震動。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政治文化在我國社會逐步的滲透,從而在社會上出現了以《河殤》為代表的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宣揚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校園文化在“河殤熱”的影響下,也掀起了不小的震盪。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確立,社會上的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的價值傾向增強,大學校園又悄然出現了“經商熱”,校園文化出現新的特徵。從這一個接一個的熱點的形成和變化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校園文化主題思想、主要內容的變化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境,校園文化的發展是在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下實現的,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
  
  一、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主導與從屬關係
  
  社會文化是社會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導作用的文化,校園文化是置身於社會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種獨具特色的亞文化,屬於社群文化的範疇。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從形式上看,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範圍不同。校園文化表現於學校內部,本質上是社會文化領域中的一個區域性的特殊文化形態;社會文化是存在於社會各個領域的一般文化。二是從內容上看,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活動方式、活動產品不一樣。校園文化活動方式,主要是教與學的各個環節及其環境;社會文化活動方式是社會生活本身,是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基礎的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的活動產品,同其教學方式、思維方式等相適應,主要表現為精神產品,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知識水平要達到新的境界。社會文化的活動產品,是實踐活動的產物,包括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而且物質產品是其主要的和基本的產品。但這些差別並不影響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間的聯絡,正如校園存在於社會之中一樣,校園文化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文化包含校園文化。因此,一般講,兩者的關係,既有部分與整體、區域性與全域性的性質,又有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通、個性與共性的性質。綜觀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聯絡,社會文化占主導地位,校園文化具有從屬性。
  
  二、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是滲透和制約的關係
  
  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系統與子系統的關係。校園文化雖然是構成社會文化系統的要素之一,但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相對穩定的子系統。這個系統並不是封閉的,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是開放的,是動態的系統。社會文化如是校園文化系統的十分重要的輸入來源,而且這種輸入也不總是強制性的,校園文化總是要主動地選擇和吸收社會文化中對其有益,能為其所用的東西。校園文化的地位決定了它必須與社會環境相適應,它的發生、發展都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和規定。社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的辦學方向、發展目標、人才培養的規格。同時,社會文化提供校園文化教育的內容。這就是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強有力的滲透作用。社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源泉,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相脫離,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校園文化能給社會文化以豐富的營養,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但是,不管它們如何相互滲透,都是在二者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從這兩種文化形態各自的主體來看,每一種文化形態都含自己的對立面於自身,都不能把外在的對立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