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應如何進行人工繁殖

  水蛭俗稱螞蟥,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市場需求量大,而自然資源量日趨減少,人工養殖勢在必行。現小編將水蛭的人工繁殖技術簡述如下。

  水蛭的人工繁殖:繁育池準備

  水蛭繁殖繁育池一般建在避風向陽,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汙染的地方。

  池塘消毒宜採用強氯精等藥物,不能使用生石灰及其它有害藥物。

  池寬5~8m,水面寬3~5m,長10m左右,水深可保持0.5—1m。水面四周設寬0.5—1m的平臺,池塘溢水口低於平臺3~5cm,平臺高出水面2~10cm。

  平臺用土為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便於水蛭打洞產卵繭,平時平臺要防積水,防乾旱,雨後防水淹。

  水蛭的人工繁殖:種蛭的選擇與放養

  選擇健壯粗大,活潑好動,用手觸之能迅速縮為一團,2冬齡,體重20~30g的成蛭作為種蛭。

  種蛭入池時間在4月上中旬,放養量視平臺面積及水體容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平臺可放種蛭1.5kg,約40~50條。

  種蛭入池前須用漂白粉消毒:藥液濃度8~10mg/l,水溫在.10~l5℃時,消毒20~30分鐘。池內要有充足的螺螄、河蚌等餌料生物供種蛭取食,池水水質保持肥爽。

  水蛭的人工繁殖:幼蛭的繁育

  水蛭屬環節動物,雌雄同體,異體交配,體內受精,產卵繭孵化幼蛭。每條種蛭都同時具備雌雄生殖器官.

  1.產卵繭親體交配1個月後,種蛭開始產卵繭。

  由生殖孔分泌2層粘液,形成外部的卵繭壁,包在生殖孔周圍,從雌生殖孔產出的卵存於繭壁與身體之間的空腔內,並向繭中分泌蛋白液。親體逐步向後方蠕動退出,形成卵圓形的卵繭,卵繭大小 一般為22~33mm×15~24mm,重1.1~1.7g。

  卵繭在平臺中土層內數小時變硬,繭壁外層泡沫風乾,成為蜂窩狀或海綿狀的保護層。水短1年可產 卵繭1~2次,每次產卵繭1~4個。在種蛭產卵繭 期間,應保持環境安靜,防止種蛭受驚而逃,造成 空繭。

  2.交配水蛭交配時,2條種蛭頭端方向相反,各把雄生殖孔對著對方雌生殖孔,完成受精交配.

  3.孵化種蛭產卵繭後捕出,繁殖池轉為孵化育幼池。

  卵繭自然孵化,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經11~25天,幼蛭即可孵出。每個卵繭能出幼蛭15~35條,多數20條。

  初孵幼蛭呈黃色,體背兩側有7條紫灰色縱紋,隨幼體生長,色澤逐漸變化,形 成5條深色縱紋。幼蛭初孵2~3天內,靠自身卵黃維持生活,3天后可自由採食,主要取食螺螄、河蚌等的血及汁液,15天后幼蛭長到1.5cm體長時,可分池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