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客戶的真凶是銷售高手

  這已經是10多年以前的事兒了。日本某著名百貨店有一個專門到客戶家裡提供服務的團隊,他們的客戶幾乎都是富婆。領導這個團隊的董事每年都調整激勵制度,每月都召開全體大會,表彰先進,批評落後。可儘管他工作賣力,最近幾年不但成績上不去,反而每況愈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通過人找到了我的公司。

  我派人先去該公司調研,不到幾天,我們就感覺到了他們團隊的問題所在。後來又派人去走訪他們的客戶,驗證了我們對其癥結的預估。這個團隊有幾個銷售員成績出奇地好,被稱為銷售高手。其中,銷售冠軍田中的業績更是平均業績的十幾倍。負責人在開會時總是罵那些業績平平的人,道理講得也很通俗易懂:“人家田中君基本工資和你們一樣,畢業的大學也不咋地,可人家為什麼就是你們的十幾倍?同樣是人,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我不要求你們和他一樣,只要趕上他的一半,我們團隊的成績下月就能翻倍了”。

  我們去現場訪談客戶時,這位負責人開始很不耐煩,對我說:“還不如好好調查一下田中君的行動模式,分成細節,讓每一個職員都來學他的做法”。我說:“你們不是一直在研究和學習他的行動模式嗎?不是一直沒有效果嗎?再說,我們也不是不研究他的行動,只是先從客戶那裡開始而已,您耐心地等一下吧”。經過幾天的客戶調研,我們發現這個團隊的問題和我們預想的完全一樣,因為在當時的日本社會裡,這樣的情況還很普遍。

  比如有一個60多歲的富太太,每年都和兒孫們到國外旅行兩三次,旅行前都要把百貨店的外銷人員叫到家裡,準備些東西。這個客戶每次購買的金額大,是要客,銷售總監就安排公司最好的銷售經理來負責。而公司認為賣得最多的就是最好的銷售經理,所以就自然地讓田中君來負責了。

  田中君不負眾望,每次來都能賣的很多。他的方法很簡單,但他從不向其他同事透漏細節,他只強調努力呀、誠意呀、團隊精神呀,都是為了上司高興。因為獎金的總額是有限的,上司命令大家學習他,他心裡才不願意別人真的和他一樣成績好,這樣的話他就顯示不出自己的價值,也就拿不到很多獎金了。

  我們通過誠意地採訪客戶,才瞭解到了真實情況。在拜訪客戶之前,田中君會首先準備好老太太電話裡提到商品,但這遠遠不是他的目的。他會另外準備很多商品,而且是貴重的商品。他去拜訪的時間,會選擇在老太太的孫子和兒媳婦們在場的時候。進了門以後馬上誇獎老太太的眼力,把她需要的東西儘快交給她之後,才是他的銷售的真正開始。

  “今年夏威夷盛行這種手提包,能顯示您這樣的夫人懂得時髦”,他先進攻老太太本人。然後,他又拿出一些名牌衣服說:“真羨慕您的孫子們能和奶奶一起去夏威夷,我小時候從來都奢想過。這個裙子……這雙鞋……”,老太太當著兒媳和孫子們的面,幾乎沒有說“不”的機會。以後是給兒媳準備的,也不好意思說不。不過,有些商品幾個月以前就買過,老太太其實是不情願的。算了,錢帶不到墳墓,又不是白丟,老太太也就認了。可是這位經理最後肯定會拿出個老太太更為難的商品:“這款珍珠項鍊是著名設計師的最新作品,您看看”。老太太說:“上次剛買了鑽石的,這次就不用了”,但這是田中君早已預料之中的,就說:“這麼好的東西是可以傳給後代的,我今天不能回公司,就先放在您這裡,您再仔細品味一下,還是看不中的話,我過幾天再來取也不遲。”

  除非老太太打電話讓他來取,不然田中君是不會來取那件珍珠項鍊的。過了一個星期,他會若無其事地通過財務給老太太郵來一個催款單,金額當然包括那個珍珠項鍊。老太太儘管不愉快,想到以前和百貨店的交情,又加上嫌麻煩,也就按數付款了。可是,老太太心裡卻留下了疙瘩。

  這田中君得手,心裡充滿成就感。他用相似的手法,把儘量多的、儘量貴的東西推薦給他的客戶。結果,一年下來他的成績非常好,是去年的兩倍,他的獎金增加了一倍,公司對他的重視和依賴也更重,他的上司鼓勵他明年再翻一翻。但是,田中君比誰都知道他的模型不可能在一個公司呆得很久,因為在最多在三四次得手後,客戶就不會再打電話來找他了,即使他主動拜訪,人家也會推辭說沒有時間不方便。他的方法只適用於還信任這家百貨店的富裕客戶,而且只能平均得手二三次。

  正當他的上司對他百倍期待時,他早就憑藉現在的成績和收入,到同行的另一家百貨店面試了。他的成績和精幹,肯定能讓對業績焦慮萬分的總監心醉,總監開出的底薪和分成力度,肯定會大於目前的公司。當他把新的就職合同搞定的時候,他會謙卑地找到原來的上司,拿出各種各樣的合理理由,辭掉原來的公司。田中君還會順手帶走現在公司的客戶名單,儘管很多客戶被他殺死了,但還有些客戶可以繼續榨取油水。到了新的百貨店,那裡還有很多客戶資源可以利用。田中君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再玩上兩三年。田中君在業界不斷跳槽,業界的名聲在不斷下降。

  我們告訴過很多經營者這個問題,但很多人又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關係到整個企業的經營思想,牽扯到人事評價、客戶服務、客戶關係管理等很多部門。對只考慮眼前業績的組織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只能等產生了爆炸性的事件後,才能得到公司的重視。

  好在這家百貨店後來接受了我們的建議,放棄了對少數“銷售高手”的依賴,採用了溫和的集體服務,適當分成的方法,在一年內改變了銷售管理模式,使業績的下滑得到了控制。由於新的銷售機制放棄了人海戰術,減少了銷售人數和其他費用,結果利潤卻得到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