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子播種技術
穀子的營養價值很高,而種植面積卻越來越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產量較低,效益差,種植積極性不高。穀子對土質的要求嚴,種植上管理粗放,投入少,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穀子的播種技術吧。
1、種子處理
①晒種:播種前半月左右,將精選過的種子攤放在席上約2-3釐米厚,翻晒2-3天,經過晒種的種子能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
②選種:播種前3-5天,將種子放在濃度15%的鹽水中,撈出漂在水面上的秕穀、草籽、雜質,然後再將下沉籽粒撈出,用清水洗2-3遍,晾乾。
③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的0.3%的瑞毒黴可溼性粉劑拌種,防治白髮病;用種子重量的0.3%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拌種,防治黑穗病。
2、播種期和拌種方式
適期播種是穀子高產的重要條件之一。一般春谷在5月上旬-6月上旬播種,夏谷在小麥收穫後播種,應力爭早播,一般在6月25日以前播種。播種方式多為條播,行距25-30釐米。
3、播量與播深
一般情況下,每畝播種量控制在0.5公斤左右。根據種子發芽率、播前整地質量、地下害蟲為害情況等來調整播種量。對於土壤黏重、整地質量差、春旱嚴重的地塊,每畝播量應控制在0.75-1公斤之間。播種深度3-5釐米,播後及時鎮壓,旱坡地連壓2-3遍。底墒不足的要造墒播種。
如何確定穀子的播種期
***1***品種。早熟品種從出苗到成熟僅需要60~80天,中熟品種需要90~110天,晚熟品種需要110天以上。由於穀子對光、溫反應很敏感,不同品種型別對溫、光反應的遲早和敏感程度差別很大,因此,對播種期要求各不相同。
***2***土壤水分及溫度。穀子發芽出苗以播種層含水量15%~17%最為適宜,低於10%對出苗不利,含水量過高又容易導致種子黴爛並感染病害。穀子發芽最低溫度為7℃,18~25℃發芽最快。一般情況下,溫度以播種層的土溫穩定在10℃以上時,播種較為適宜。
***3***降水量。穀子需水關鍵期是孕穗、抽穗到開花階段,雨量不足,即可造成“胎裡旱”與“卡脖旱”,對穗碼數、穗長、穗粒數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可通過調節播種期使穀子的需水高峰期與雨季吻合,提高穀子產量。
***4***病蟲害。適當推遲播種期可減輕粟灰螟及紅葉病、白髮病的為害。春谷播種期4月底至6月初;夏谷播種期一般在麥收後的6月份,個別地區可到7月初。
穀子施肥技術
1.穀子營養特性穀子在不同生育階段,對氮、磷、鉀的吸收量是不同的。抽穗前低產谷和高產谷吸氮量分別佔總吸收氮量的76.5%和63.5%,低產田前期吸氮量較大,相對而言高產田較小。吸氮強度以拔節至抽穗階段最大,其次是開花灌漿期。幼苗階段生長緩慢,吸氮較少,僅佔全生育期的1%~7%,拔節以後隨著幹物質的增加而增加。孕穗階段,吸氮最多,為全生育期的60%~80%.
對磷的吸收,低產條件下,以孕穗期強度最大,而中高產田生育後期強度最大,乳熟期達到高峰,此期吸磷量比抽穗期高27.8%,比孕穗期高16.9%,比苗期高69倍。
對鉀的吸收和最大積累強度在拔節抽穗階段佔生育期吸收總量的50.7%.每生產l00kg穀子籽粒約需吸收氮素***N***2.71kg、磷素***P205***lkg,鉀素***K20***4kg左右。
2.施肥技術施足基肥是穀子高產的基礎。為避免犁地前失墒,多采用秋施或早春施,以保證穀子全苗。一般每667m2施有機肥6000kg,在施有機肥的同時,應配施一定量的氮、磷肥。在施肥方法上,淺施不如深施,撒施不如溝施。
種肥是播種時集中施於種子附近的優質農肥或化肥,也可二者混合施用。種肥的效果與施肥量有關,每667m2氮肥的用量一般0.5~1kg、硫酸鉀2.5kg為宜。
追肥可分為苗肥、拔節肥、穗肥、粒肥等。苗期追肥可以促進壯苗的形成,但氮肥不宜多用。拔節肥一般用量較大,目的是促壯稈和小穗分化,搭好豐產架子,保證大穗飽粒形成。穗粒肥是在底肥和拔節肥施用不足,群體可能出現後期脫肥時施用。瘠薄地塊和高寒地區適宜追氮期可提前。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