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三黃雞養殖技術

  皖南三黃雞產於安徽省宣城市,一般採用的放養和舍飼的養殖模式。那麼具體如何養殖皖南三黃雞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淘汰低產母雞

  實踐證明,低產雞消耗的飼料和高產雞差不多,在雞群中常有10~30%的低產雞,如果把這些低產雞淘汰掉,雞群的產蛋量不會減少很多,但飼料消耗卻可減少10~30%。飼料費用大約佔養雞成本的70~80%,能節約10~30%的飼料,這是一筆很大的節支。試驗證明,同一群母雞,第二年的產蛋量比第一年少15%,第三年比第一年少28%,第四年比第一年少37%,第五年比第一年少45%。群眾也有“長壽雞,下蛋稀,母雞老,產蛋少”的說法,故餵養母雞應注意掌握利用年限。一般蛋雞連續餵養2年為宜,肉用品種母雞一般只利用l年就該淘汰。

  環境消毒管理

  雞房舍及器具嚴格按清掃、沖洗、消毒、燻蒸四步規程處理,或清洗乾淨後用新鮮石灰在雞舍內外及牆壁上粉刷一層,然後把所有清洗乾淨後的器具放進密閉房間燻蒸24小時。從未養過雞的房舍和器具可只按清掃、沖洗、噴霧消毒即可,消毒藥可用2%燒鹼或0.3%農樂***菌毒滅***等。熏蒸劑量按3x濃度***即每立方米按42毫升甲醛+21克高錳酸鉀+10.5毫升水***。雞場應及時滅鼠殺蟲,鼠害和蟲蛀不僅消耗飼料造成浪費,而且還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熱量和排出糞尿,導致飼料區域性溫度升高,溼度加大,引起飼料結塊黴敗。更嚴重的是老鼠還咬死小雞,偷吃雞蛋,傳播疾病,所以應利用滅鼠藥或採用捕鼠等措施做好滅鼠工作,防止飼料的浪費和汙染。

  種雞管理技術

  種雞的飼養在整個飼養期間都要比商品雞嚴格,尤其是在18~36周齡時,即從開產到產蛋高峰期是其生長、發育和生產的最關鍵時期,機體上處於生理的轉折階段,其飼養管理要求嚴格而細緻,對於種雞群的適時開產、迅速上升到產蛋高峰並維持較長的時間,以及保持較高的受精率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雞的食慾,可搭配種植多種牧草,這樣不僅節糧,而且營養更好。可在夏秋季節,適量選用一些莖葉類牧草葉片,如菊聚草、優優玉米草、庫麥草、優優俄菜乃至小白菜、甘薯葉等鍘碎哺雞,促使營養均衡吸收。雞每日所攝取的營養相應增減,具體表現在夏季雞採食量減少,此時的日糧營養濃度比其他季節要有所提高。在喂量的調整,因要維持體增重的協調性,可在週末稱重後,視其增重情況結合投料計劃而確定投料量。如有分群,應按比例抽樣分別稱重,據此給予不同的投料量。實際給料時,稍提高較輕雞的增料幅度,而較重雞因其需料量較大,維持中等體重的增料幅度則達到適度控制體重的目的。

  視訊

>

  皖南三黃雞產區環境

  地理條件

  產區位於安徽省西部、長江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界處,介於東經115°20’~118°05’、北緯30°19’~32°40’之間。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地貌多樣,南部山丘起伏,群峰峭拔,中部丘陵綿延,北部以平原、圩區為主,平均海拔800 m,最高海拔1095.4 m,最低海拔5 m。

  氣候條件

  產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夏熱冬寒,春秋溫和,雨量充沛。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乾燥,東有冰雪。年平均氣溫15 ℃,最低氣溫-5 ℃,最高氣溫39 ℃。無霜期215~230天,初霜多出現於11月上中旬,平均初霜為11月3日,終霜3月28日。年平均日照2106.7小時,日照率為48%。年平均降雨量為1526.5 mm,多鋒面雨,西南中山區還有地形雨。風向多為東北到東北偏東,隨季節變化,風向也不斷變更,平均風速1.6m/s,最大風速15 m/s。年平均氣壓為1215毫巴,年平均相對溼度為70%左右。該氣候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

  土質水源

  產區境內年降雨量充沛,有豐富的河水和地下水資源,水質優良。土質型別多樣,主要為紅黃壤土型,土層較厚。

  飼料作物

  產區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茶葉、麻和油菜等。可利用的飼養資源較豐富,可大量轉化增值,為皖南三黃雞的資源保護和養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皖南三黃雞體型外貌

  遺傳特徵

  公雞:梳羽金黃色,主翼羽黃色,鞍羽、蓑羽金黃色,背羽、肩羽、翼羽褐黃色,胸羽黃色,腹羽淺黃色,尾羽黑色***緣黃色***。

  母雞:梳羽金黃色或麻黃色,主翼羽黃色或黃麻色,鞍羽黃色,背羽、肩羽、翼羽黃色或黃麻色,胸羽黃色,腹羽淺黃色,尾羽黃麻黑羽。

  雛雞:黃絨毛。

  體型特徵

  公雞:體質結實靈活,呈馬鞍型,胸深且略向前突,姿勢雄偉而健壯。體羽緊密,尾羽上翹,腿細長。

  母雞:體軀豐滿,呈楔形,前軀緊湊,後軀圓大,腳細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