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土雞養殖技術

  林下土雞養殖不僅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林下土雞養殖準備

  1、林地選擇:林地要求寬敞開闊,坡度在5~30°之間,草源茂盛,遠離村落,交通便利之處。對於母雞養殖面積大約控制在40只~50只/700平方米,對於公雞養殖面積大約控制在50只~100只/700平方米。

  2、雞舍建設:雞舍建設要緊靠放牧場地,大約保持在200米左右,儘量做到一群雞建1個雞舍,1個雞舍緊靠一片牧場。雞舍的建築面積要在200平方米左右,保證貯納1500只~2000只雞的量。在雞舍內部要構建棲架,育雛舍內要有3米高的活動板房,母雞舍內要建產蛋窩或產蛋箱。

  3、雞種選擇:雞種的選擇要以含75%的地方雞血緣的改良雞種。在林下土雞的養殖,一般以公雞飼養為主,如果要添置母雞,要將兩者分開飼養,切記公母混養。公雞養殖期在半年左右,母雞養殖期在半年以上。

  

  1、育雛技術

  ①消毒:在進雛前一週要將育雛舍內的地面清掃乾淨,並用百毒殺或者燒鹼對雛舍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

  ②飲食:雛雞進入雞舍三小時之後,就開始用開食,投食量為6次~8次/天。在兩週之後,減少至3次/天,並要保證投食每天都能吃完。

  ③密度:在2周齡以內的雛雞要保證50只~70只/平方米的密度,到了3周齡~5周齡的時候,將密度控制在30只/平方米,可以根據季節、氣候等進行實際的調節。

  ④保溫關,雛雞進入雞舍之後,要嚴格控制雞舍溫度,避免溫度忽高忽低。

  ⑤光照關,在雛雞3日齡內要保證24小時的光照,這樣有利於雛雞的快速成長,提高成活率。在7日齡內要保證光照18小時/天。一週後可採用自然光照。

  2、日常管理

  ①放牧最佳期為4月~10月,因為這個時候蟲草茂盛,可採食足夠的天然飼料。

  ②適時地轉入大棚飼養,在雛雞培育30天左右的時候,大約也就是體重在0.4公斤左右的時候開始轉入大棚飼養。開始適用於野外放牧,剛開始放牧的時間要短一些,以後逐漸的延長,範圍也是由近及遠,逐漸擴大範圍,使雞群適應放養。

  ③合理調食,放養期的補料也是至關重要的,要堅持“早少,晚適量”的原則。也就是說早期其覓食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在餵養飼料中新增適量的補料,利於其生長。在其開始慢慢習慣放牧飼養的時候,考慮到雞肉本身的品質,只要做到適量補充飼料就可以了。

  ④注意搭建一些簡易的避蔭棚,同時放置飲水器。目的在於高溫、暴風等惡劣天氣條件下,可以幫助雞群來遮陰、休息、飲水等等,降低意外情況對雞群所造成的損失。

  ⑤要嚴格控制放養的範圍,密度不要過大,可用絲網將放養區隔開。在放牧期間,要加強巡視的頻率,避免雞隻逃跑,可有效地提高飼料的利用率。

  4、營養配置:在雛雞階段,由於其生長速度比較快,與後期生長聯絡密切,所以,要適時地填料,供應全價的肉雞飼料。在後期,隨著轉放牧之後,要開始減少供料次數,由三次向一次過渡。

  5、啄癖預防:可選擇在土雞20日齡~25日齡的時候將其斷喙,方法為上喙斷去喙尖的1/2,下喙斷去喙尖前尖利端,這樣就能夠有效地防止喙癖的出現。一旦發現有嚴重喙癖習慣者,可進行二次斷喙修整。

  林下土雞養殖優點

  1、滅草驅蟲:雞有取食青草和草籽的習性,對雜草有一定的防除和抑制作用。據試驗,林木放養20只雞/700平方米,雜草只有對照林木的20%左右,雞數增加,雜草更少。雞在果園覓食天然食餌,可把樹木地面上和草叢中的絕大部分害蟲如昆蟲、螞蟻、蚯蚓等吃掉,從而減輕害蟲對樹木的危害。提高果品的產量和質量。

  2、提供肥料:雞糞含有氮、磷、鉀等果樹、林木生長所需要的元素。據分析,一隻雞一年所排出的雞糞含氮900克、磷850克、鉀450克,按山林養20只雞/700平方米計算,就相當於人施氮肥18公斤、磷肥17公斤、鉀肥9公斤,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促進林木生長,節約了肥料,又減少了投資。

  3、增強體質:林下養雞,空氣新鮮,水源清潔,環境舒適,有利於雞隻生長髮育,減少疾病的發生。林下養雞離村舍較遠,可避免和減少疾病的互相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