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對創業有哪些作用
網路無聲無息地入侵到我們的生活,包括創業,網路能對創業發生什麼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科技價值與“網際網路+”行動對創新創業的作用
一、 “網際網路+”創新創業機理 1. “網際網路+”內涵與實質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他指出,要“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引導網際網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1]。
該計劃的實質就是“網際網路+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資訊通訊技術及網際網路平臺,使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創新創業中的作用,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新的以網際網路為資訊載體和轉化系統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密切結合的創新經濟發展形態。
2. 網際網路與科技價值
我們可以將網際網路價值與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相聯絡。波普爾指出:世界並不是如傳統所認為的只存在物質和精神兩個世界,而是存在三個在本體論上涇渭分明的次世界[2]。其中:世界1是物理世界,也就是由物質組成的;世界2是主觀意識形成的世界,這是由現實存在的人類的意識、心理、經驗組成的;世界3是由客觀化的意識組成的世界,即客觀知識世界,包括由書籍儲存的科學技術知識、文藝作品等。在當代,網際網路可以視做是世界3的具體體現,其價值體現了世界3的價值。
根據勞動價值論,價值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包括價值體、價值量、價值形式三個方面。科技價值是科技人員勞動形成的價值,網際網路是科技價值的載體,同樣包括價值體、價值量、價值形式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網際網路與科技價值體。科技價值論認為,科技勞動是人類智力勞動的體現,網際網路的存在使得人類世代積累的科學技術成果形成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科學技術價值庫,科技勞動凝結在網際網路中的過程是科技勞動形成價值實體的具體體現。
網際網路凝結的科技價值具有潛在性。在表現形式上,科技價值W既與物質資料轉移的價值C不同,又與勞動所創造的價值V=v+m不同。說W與C不同,是因為W在沒有與物質實體結合時,W在網際網路中是以待轉化資訊形式存在,只能算作虛擬價值;說W與V不同,是因為在創新過程中,W並不像V那樣物化在勞動物件中,而是通過由潛在到現實的轉化,象化在勞動物件中。“網際網路+”行動在促進科學技術價值由潛在向現實轉化的同時,也完成了科學技術由間接生產力到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第二個方面是網際網路與科技價值量。科技價值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存在,具有相同使用價值的商品具有同一價值。在“網際網路+”的條件下,社會上同一商品的價值由三部分構成:活勞動創造的價值V、通過網際網路轉化的科技價值W和物化勞動轉移的價值C。由於採用網際網路的部門可以獲得科技價值轉化的價值W,從而具有更高的盈利性。
第三個方面是網際網路與科技價值形式。科技價值論認為,從價值形式來看,科技價值處在不斷的產生和消失過程中。在應用網際網路的條件下,橫向比較時,由於同樣的商品具有相同的價值,而且所比較的商品價值中既包括勞動創造的價值,又包括轉移的科技價值。因此,在付出活勞動不同的生產者能夠生產出相同的價值時,採用網際網路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會大大增加,其價值經歷了首先歸網際網路使用部門,而後迴歸社會的過程。
二、 “網際網路+”對創新驅動的作用
於2014年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提出,中國經濟已經呈現出新常態,其主要特點為:速度上“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上“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3]。在2015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談到2015年的部署時,也開宗明義地指出,在新常態下,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1],因此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1. 創新發展的內涵
創新驅動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在哲學視域下,根據矛盾轉化原理,創新驅動包括:科學創新驅動,其主要特徵是發現創新規律性;技術創新驅動,其主要特徵是對創新過程施加目的性;工程創新驅動,其主要特徵是對創新過程施加整合性;產業創新驅動,其主要特徵是對創新過程施加規模性;制度創新驅動,其主要特徵是對創新過程施加關係性。創新驅動的核心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把我國科技、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轉移到創新發展的軌道上,建立創新型國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科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體系,同時又是獲得這種知識體系的認識活動。科學創新驅動主要通過加強基礎研究,特別是加強重大基礎研究以求得創新源上的重大突破,推動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不斷給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與創新驅動的要求相比,我國自主創新成果來源明顯不足,反映科學創新驅動不足。
第二,技術是通過發明打造技術人工物的活動過程。技術創新驅動指的是通過加強應用研究,促進自主創新,使我國的自主品牌、專利和擁有核心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大量湧現,加快由製造大國向創造大國邁進。然而目前技術創新驅動不足,突出問題表現在技術創新產出不足,如我國60%以上大企業沒有自主品牌,99%的企業沒有申請過專利,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核心智慧財產權[4]。
第三,工程是通過造物建立“人工自然”,其本質特徵是整合性。工程創新驅動就是通過大力開拓試驗發展,加強整合創新,使得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形成體系進而得到應用,形成現實生產力的過程。在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工程創新驅動已成為創新驅動的主戰場。
第四,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原理,當代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後,急需打造與之相適應的科技生產關係和創新文化,從而促進科技生產力的發展。 從目標上看,制度創新驅動是要創造出一個使社會成員既能分享創新發展成果,又能充分參與創新,體現自身價值的社會,從根本上解決創新動力問題。 從我國創新主體情況來看,大型企業缺乏創新動力,而中小型企業缺乏創新能力。
創新驅動通過上述創新過程的銜接,體現了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的統一。其中,科技創新是原始創新,在創新方法系統中,原始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可以開創顛覆性的變革;工程創新是整合創新,它是原始創新的發展,是對現有的產品或知識進行重組和搭配而形成新的產品或事物,形成新的功能和作用;產業創新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一種常見的創新方法;制度創新是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打破了前面三種模式的主體壁壘,高度匯聚了創新資源和要素及系統運作創新手段和方法,注重建立科技生產關係。
2. “網際網路+”促進創新驅動的機理分析
“網際網路+”解決了我國當前創新驅動中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加速了創新驅動的程序。具體體現在:
第一,通過對科學知識進行有效延伸,解決科學創新不足問題。網際網路的存在使得人類世代積累的科學技術成果得以儲存,“網際網路+”就是將這種科學技術價值庫的價值得以釋放,由虛擬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實現社會財富由勞動創造到智慧創造的轉化。
第二,通過網際網路和創意產品的結合,解決技術創新不足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與使用,3D列印技術等使創意轉化為實物的硬體平臺日趨完善,特別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將創意變為行動。在網際網路和創意產品的結合上,通過奇思妙想和超強的動手能力,為人們創造一個平臺,使之能夠在電腦桌面上設計出符合需求的技術人工物,即創意產品,為將創新理念變為創新現實開闢了新的路徑,有效解決了創新驅動中技術創新不足的問題,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極大地擴充了創新來源。
第三,通過個性化定製和小批量製造,解決工程創新不足問題。“網際網路+”奉行的個性化定製和小批量製造,通過網際網路、計算機和開放硬體平臺的結合,使每個創客都可以是一個微型製造工廠,有效解決各項新技術和發明整合的問題,提高了工程創新效率,解決了創新驅動中工程創新不足的問題,加快了整合創新。
第四,通過激發創新動力,解決制度創新不足問題。“網際網路+”模式創新能釋放出創新潛力,其特點是:“准入門檻低、快速實現、鼓勵個體創新”,進而對創新活動產生強大的激勵作用,因此能夠有效解決制度創新不足問題,特別是解決創新動力問題。
三、 “網際網路+”對創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1.產業及其特點
創業發展實質是產業創新,探討創業發展的內涵要從產業發展開始。
從產業哲學的觀點來看,人工物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目的性。當個體的目的與社會的目的要求一致時,就會因為大規模地生產過程而獲得一種新的普遍性形式,因而可以稱之為製造物。由產業創新施加普遍性的本質出發,產業具有以下特徵。
***1*** 規模性。規模性是製造物形成和成熟的標誌,產業的普遍性首先由產業的規模性體現出來。在產業活動中,施加規模性的方法首先是批量化,然後是可重複、定型化,而這些都離不開充分發揮機器裝置的作用。
***2*** 盈利性。產業化過程是把通過技術發明獲得的個別的、偶然的人工物轉變為普遍的、大規模的人工物***即製造物***的過程。產業化過程通過“投入”和“產出”不僅僅是獲得效果,而且是獲得有效益的效果,這就是產業的盈利性。
***3*** 結構性。產業的結構性是指各產業之間的構成和比例關係,產業化過程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往往是同步的。在產業化過程中,要有目的地調整行業,調整產業內部的結構,使人工物不斷向製造物進行動態轉化。
***4*** 轉化性。產業的轉化性是指在產業化過程中,實現科學、技術、工程成果的產業化。產業的轉化性同時還是某產業的產生、成長、繁榮、衰亡或產業的產生、成長、不斷現代化的過程。
2. “網際網路+”促進創業驅動的機理分析
從產業創新的角度來看,雖然網際網路是當今人類最大的革命,但它不屬於產業創新,只有這個革命滲透到第一、第二產業時,才會發生大規模的產業創新。其原因是:“網際網路+”加快了數字世界與實體世界的結合,所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使得製造業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完成了由創意向創業的轉化,從而大大加快了創業驅動的程序。
通過“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相結合能施加規模性。主要原因是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相結合能夠充分發揮資訊的作用,使實體經濟更加具有有序性和效率性,而且接觸範圍越大,效果越顯著,越具有規模性。
通過“網際網路+”使軟硬體結合能施加結構性。結構性調整也是衡量產業創新成功的重要標誌。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情況下,通過網際網路、計算機和開放的硬體平臺結合,能夠有目的地調整產業內部結構,為傳統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新的強大的動力。
發揮“網際網路+各個傳統行業”的功能能施加轉化性。如“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可以促進傳統產業變革,令現代製造業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製造:網際網路+商務=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創造出了規模經濟效益等。
通過“網際網路+”轉化科技價值能施加盈利性。其原因是網際網路所包含的科技價值可通過“網際網路+”轉化為現實價值,從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特別是能夠讓國內大型製造企業和科技企業也更加關注“網際網路+”,為其提供生產條件、專案指導和資金支援,促使業界巨頭在“網際網路+”空間裡找到更多的盈利點,從根本上解決“網際網路+”的盈利性問題。
四、 “網際網路+”在創新驅動中的實現路徑
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國務院印發了《指導意見》,提出了實現“網際網路+”創新創業。這表明“網際網路+”已獲得了政府、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網際網路+”迎來了“黃金年代”。現在急需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明晰“網際網路+”模式的實現路徑,加快創新驅動,為“網際網路+”打造出健康良好的生態系統,早日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1. “網際網路+”行動加快科技創新實現路徑
加快科技創新實現路徑的第一步要發展創新創業平臺,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當今網際網路的發展和開源硬體的興起及兩者的深度融合,為我國鼓勵自由探索、降低創新創業門檻提供了新的實現手段和發展平臺。今後要充分利用上述發展機遇,使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網際網路+”產業鏈中,讓每個有創業願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使得創新源泉除了源於社會精英和政府等方面,更多地來源於包括企業、社會、草根的自下而上的全民創新。
第二步要鼓勵自由探索,即遵循自由探索和個性化的原則。創新驅動與社會進步及人的自由發展、心靈解放的實現是同步的、相互促進的。今後要努力打造鼓勵自由探索的社會環境,使人的創造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在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中實現每個人的理想。
最後是鼓勵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協同。“網際網路+”需要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協同。一方面,“網際網路+”應和以大學為主體的科學研究及知識創新相結合,應得到大學和科研機構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的支援。另一方面,需要“網際網路+”的創意者、設計者、實施者之間的協同,以此實現知識創新主體與技術創新主體的交匯[5]。
2. “網際網路+”行動加快工程創新實現路徑
首先,地方政府要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支援、鼓勵利用一些公益性場所搭建“網際網路+”創新空間。其次,可以通過發展科普事業,建設“社群創新屋”,鼓勵全社會開展創意和創新實踐活動。再次,大力壯大硬體供應商隊伍,使硬體供應商能夠更方便地為創新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如開發板、晶片等,使設計者能根據創意,簡單快速地開發出產品原型,大大地減少由創意變成現實所需要耗費在原材料和尋找合作者等方面的時間。最後,要加強企業孵化器建設,通過企業孵化器來完成從小作坊到公司的身份轉變,特別是為一些有潛力的專案提供技術、資金、管理方面的支援。
3. “網際網路+”行動推進制度創新實現路徑
指出,全社會要厚植創新創業文化,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1]。
要使“網際網路+”行動被普通大眾所瞭解,加速其產業鏈形成,應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媒體應加大宣傳力度,讓大眾認識到“網際網路+”行動是一個大的發展潮流,以此啟用創新模因,在中國興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其次,大力開展“網際網路+”創新教育,打破傳統教育以考試為中心的模式,將“網際網路+”的理念引入學校,為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增添新的內容。再次,加強網路信用監管力度,堅決打擊對“網際網路+”成果的侵權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網際網路+”的積極性,保護創新成果和創新收益。最後,開展創新方法論培訓,加強對“網際網路+”理論的指導:明確科學創新就是發現規律性,形成認識物的過程;技術創新就是施加目的性,創造技術人工物的過程;工程創新就是施加整合性,創造工程人工物的過程;產業創新就是施加普遍性,形成製造物的過程;制度創新就是發現關係性,創造關係物的過程。以此實現“網際網路+”行動由“自在”向“自為”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