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女工創業故事
如果懼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遠只能是死水一潭,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六年努力變身千萬富翁
一個人只有不甘於平庸才會創造出大事業。孫庚潔就是這樣一個不甘於平庸的女人,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名下崗人員,成為企業的董事長,個人資產已經上千萬元,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她也創造著財富。3月21日中午,孫庚潔在她的辦公室裡講述了創業的艱辛歷程。
“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初接手原長春市第二開關廠時我所支付的200萬元都是從朋友那裡借來的,而且僅在‘買斷工齡’方面我就多支付了30萬元。”說起那段日子,孫庚潔總是很感慨。“人是要抓住機會的。”那是在1998年,在一汽零配件廠當了近6年副廠長的孫庚潔下崗了,天生不服輸的她覺得,自己雖然下崗了,但也一定要做出點事業來,不能這樣甘於平庸。隨後,她就四處尋找可以創業的專案。
1998年8月的時候,在先後考察三個工廠沒有成功之後,孫庚潔失去信心了。“雖然當時有很多企業需要改制,但那個年代人們還不知道民營企業是什麼,還不懂得國有企業改制後會給個人和企業帶來什麼,所以在改制的過程中阻礙也很多。”“最後,我選擇了原長春市第二開關廠,因為這個工廠的規模、裝置正是我想要的,和我想要做的汽車零部件專案是比較符合的。”
就這樣,在看過工廠第一次後,孫庚潔就毫不猶豫地交納第一筆定金10萬元。孫庚潔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創業後她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原有企業員工工齡買斷的問題。由於部分員工不想按照長春市政府當時的政策——按照每年支付一定錢數買斷工齡的政策,提出要孫庚潔為員工買斷工齡的時候要按月支付,如果這樣做,孫庚潔就要多支付30萬元。
“在當時,30萬元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不過我只有一個想法:不要讓漫長的改制過程把企業拖垮。”就這樣孫庚潔什麼都沒多想,答應了工人的要求,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企業改制,也贏得了工人們口中的“這個老闆挺講究”的美譽。這樣,到了1999年,孫庚潔的工廠就順利投入了生產,當年年底,孫庚潔就將借來的200多萬全部還清了。
把汽車零部件賣到美國
“我原來是在一汽工作的,資訊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靈通的。當年我得知一汽的一款車要改型,所以,就組織人員針對一汽的改型車生產新產品。”“由於那個時候把握住了市場機遇,很快我們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就通過了認定,在改型車的整個試驗、試生產的過程中主要用的都是我的工廠生產的產品。”
孫庚潔對於那段經歷的敘述總是很簡練。“由於一汽有一個慣例,即使是在試生產的過程中使用的產品是一個廠家的產品,在大批量生產後這種產品的份額肯定不會全部都給這個供應商,所以在隨後的批量供貨階段我的工廠並沒有拿到大的份額。”
“工廠當時雖然只有幾十個人,但大家也要吃飯,沒有訂單大家就要餓肚子。”“要想有持續不斷的訂單,就要留住客戶的心,也就是說要讓自己的工廠在客戶心目中有地位,不能貪圖一時的利益而丟掉客戶對自己的信任。”
“另外,由於企業一開始的時候就是給一汽供貨,在其它廠家心目中的地位很快也就建立起來了。”孫庚潔沒有隻盯著一汽這一個客戶,而是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另外,隨著這種新車型在市場上的不斷推廣,她也把目光投向了售後市常“現在國內有二十幾個地區的廠家用的都是我們工廠的產品,而且現在我要把公司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大批量賣到美國去。”每次提到產品的銷路時,她的臉上都掛著自信的笑容。
孫庚潔說,現在公司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在2004年已經完成了對美國一家公司的小批量供貨,今年將逐步實現批量供貨,成為公司的另一個利潤增長點。2002年7月時,孫庚潔偶然聽說某大學的一個教授有奈米水性用漆的專案,覺得發展前景和優勢都很好,符合自己想要尋找企業發展的新領域的要求。
隨後,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她就完成了從意向到投產的全部過程。目前,孫庚潔的公司已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部分場館簽訂了意向合同,這種奈米水性用漆將要進北京了。
到2004年年末,孫庚潔手下的三家企業已由當初只有十幾個人發展到擁有員工218人,年銷售收入3200萬元,而且她還籌劃著在幾年內將公司發展成為上市公司。
2:王延芬下崗創業競芬芳的財富故事
連雲港市東海縣芬芳工藝廠坐落於東海縣青湖鎮,是由王延芬於2003年投資興辦,現已發展成為一家初具規模的民營企業。王延芬原是一名下崗工人,但她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在柳編行業摸爬滾打,幹出了一番成績,同時還帶領家鄉許多婦女姐妹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07年王延芬獲市婦聯“金手鍊”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08年獲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榮譽稱號,2008年1月份又當選為連雲港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
1978年,王延芬高中畢業,兩年後進入了青湖工藝美術廠,學習柳條編織技術,踏出了工藝人生的第一步。從學徒工到廠裡的技術員,一干就是15年,這段歲月讓她精通了柳編設計、打樣、選料等各道工序要領。
1990年王延芬被選聘到東海縣工藝美術公司任技術員,在這更廣闊的平臺上,她參加了9次廣交會,開闊了眼界,為後來的獨立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5年秋天公司改制,王延芬和許多姐妹一樣成了一名失落、彷徨的下崗女工。
之後,王延芬和別人合夥辦了一個小廠,掛靠在東海縣民政福利企業總公司下,後來總公司改制,她又遭遇了第二次下崗。從此,王延芬踏上了獨立經營工藝品廠的道路。兩次下崗,讓王延芬學到了可貴的經營經驗,讓她體會到了婦女就業的艱辛,更讓她堅定了帶領姐妹共同致富的決心。
帶著這種想法,2003年春天,王延芬回到了家鄉青湖鎮,在鎮黨委、政府的扶持下,她投資近20萬元辦起了“東海縣芬芳工藝廠”。
剛開始,由於工人少、資金週轉不過來,廠子運轉緩慢。得知這一情況,鎮婦聯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發動各村婦代會幫助招收工人,不到一週的時間,就有近百名農村婦女進廠學做柳編,王延芬手把手地教會她們,她們再把這些技術向其她姐妹傳授,這樣,有了這一支骨幹力量,廠子得以正常運轉。
經過兩年多發展,王延芬經營的工藝廠很快在市區及周邊的縣打出了名氣,定單從四面八方接踵而來,廠裡的效益一天比一天好。
2006年,王延芬又投資30萬元建起集車間、倉庫、辦公室、樣品間為一體的三層綜合樓,企業自己研製、開發的新產品達三個系列200多個品種,全部外銷美國、法國、加拿大、丹麥、日本等10多個國家。
2007年,市婦聯開展了“金手鍊”創業致富活動,在婦聯地組織下,王延芬經營的工藝廠與青湖鎮闞朱洲村結成了幫扶對子。為幫助更多的姐妹有獨立的經濟收入,也為了感謝婦聯多年來對她的扶持,王延芬在闞朱洲村建立了一個生產加工點,並傾注了大量的時間、精力。
建點初期,王延芬拉著鎮婦聯主席,帶著技術員和樣品,走家入戶進行宣傳,宣傳婦女有收入才能有地位,宣傳手工加工的收入情況,時間不長就有30多名婦女積極報名,她從中挑選了一名人品不錯,也比較能幹的婦女作為經紀人。為了讓她們儘快掌握技術要領,王延芬帶了一批熟練工進村和她們一起做產品,一邊糾正錯誤,一邊傳授技術要領,不到一週時間,她們的產品合格率已經達到了98%以上。
有個姐妹樸實地問王延芬:“你現在手下有那麼多人,為啥偏對咱這麼好?”她笑著說:“共產黨有好政策我才能做成我想做的事,你們是婦聯孃家介紹來的,是我孃家人,我當然更盡心了。”
用王延芬自己的話說,錢掙多掙少,不是很在乎,但看到家鄉的姐妹,每天跟著她充滿幹勁地忙碌著,看到她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她的心裡會有種由衷的欣喜,有種自豪感。
現在闞朱洲村有近百名婦女從事柳編、鉤編加工,每人年可增收8000元左右,本鎮及周邊鄉鎮,有20多個生產加工點,2000多名農村婦女加入手工加工緻富專案。
王延芬一直持有這樣一個觀點:婦女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只要擁有一個固定的就業崗位,就能獲得一份穩定的經濟收入,不需要向丈夫伸手要錢花了;這樣,夫妻之間的糾紛少了,感情融洽了,家庭和睦了,生活幸福美滿了,婦女在社會、家庭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提高了。
有了黨和政府的關心,有了婦聯和姐妹們的支援,王延芬決心要把她的企業越做越大,爭取獲得對外出口自營權,帶領更多的姐妹增收致富,用她們勤勞的雙手建設一個美麗富裕的和諧家園!
3:下崗女工自創品牌成富婆
1995年,她是一個茫然無措的下崗女工;2006年,她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煎餅大嫂,榮獲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糧食系統巾幗建功十大標兵、山東省三八紅旗手、全國財貿系統下崗再就業女職工帶頭人等榮譽稱號,2003年還光榮地當選為山東省第十屆人大代表──她就是李懷珍。
1995年春,李懷珍下崗了。迫於生活的壓力,她開始自謀職業。在沂蒙山區,煎餅卷大蔥是傳統的特色食品,家家支鏊子,戶戶攤煎餅。細心的李懷珍經過一番考察發現,人們日漸崇尚科學營養、傳統自然的飲食文化,糧食煎餅前景看好。她當機立斷:生產原汁原味的原糧煎餅。
李懷珍從小在東北長大,並不會烙煎餅。最開始的時候,鏊子轉不勻,攤糧食糊不能同步,儘管她沒日沒夜地練習,手上磨出了血泡,嘴角長了口瘡,可烙出的煎餅還是黑糊糊的,又厚又硬,根本不成形,6麻袋小麥白白糟蹋了。她心疼地把好煎餅分給親友,不能吃的餵了雞。
不服輸的李懷珍四處拜師學藝,請來一位老奶奶做示範,一招一式悉心揣摩。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苦練,她終於嫻熟地烙出了一張張漂亮的煎餅。
學會了烙煎餅,李懷珍翻出老家的石磨,支起四盤大鏊子,左右開弓,效率頓時提高好幾倍。周圍的老大娘們聽說後,對大鏊子非常好奇,甚至有的專門坐車來看熱鬧。這樣的免費宣傳引得顧客紛紛登門,她獲得了煎餅大嫂的美名。
為了創出名牌,李懷珍給自己的煎餅起了個名字:金穗煎餅。因為薄如紙、韌如綿、色澤亮麗、營養全面,金穗煎餅很快名聲大振。每逢節假日,訂單雪片一樣飛來,煎餅甚至供不上賣,李懷珍只能連夜加班。冬天,冰冷的淘米水凍得雙手又紅又腫;夏天,身上長滿了痱子,晚上灑點痱子露,白天照樣幹,別人吹著空調還嫌熱,她在車間裡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煎餅爐子天天需要生火,她怕冒出的煙嗆著左鄰右舍,早上四五點就起床生爐子,一直忙到深夜。
金穗煎餅第一炮打響後,李懷珍又敏銳地發現,單一經營小麥煎餅已經顯得被動,雜糧煎餅前景廣闊。於是她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在專業師傅指導下,又研製出了大米、小米、綠豆、水果等幾十個品種,買回家能儲存兩三個月不變味,還備有芝麻鹽、香辣肉絲,捲上吃著方便,味道鮮美又有營養。獨一無二的品質讓金穗煎餅成了人們爭相購買的美食。
費縣是我國優秀民歌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李懷珍想,用著名民歌作為商標,有利於打造企業名牌,用它註冊商標肯定能叫響市場。果然,許多企業看沂蒙小調煎餅前景光明,紛紛要求加盟。上百個品種的產品擺上了超市貨架,訂單越來越多,她和員工加班加點也趕不過來。
的人還:
1.一個下崗女工的創業故事
2.下崗創業故事
3.下崗創業的故事
4.40多歲下崗創業的故事
5.50歲下崗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