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職工創業事蹟
鑑於創業的積極影響,許多國家都將創業作為解決經濟下滑、失業率增加、過多的大學畢業生等問題的一個基本方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聽說麼學紅的故事,緣於在太平區高德街道西城社群的一次採訪,社群主任告訴記者,在西城社群有一位敢闖敢拼、執著頑強的奇女子,一個城裡的下崗女工,到農村包地種樹,如今她已成為那片“綠色銀行”的女當家,她的創業故事足以感動身邊的每一個人。4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麼學紅創業掘金的地方——阜蒙縣於寺鎮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機盎然的林地。
見到麼學紅,果然如社群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語,性格爽朗潑辣,渾身充滿了朝氣和活力,當我們交談的時候,她的臉上寫滿自信,還有成功的喜悅。
自強自立,做命運的主人
38歲的麼學紅說,10多年前自己下崗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當時的她,一畢業就到海州礦交換臺工作。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孩子剛畢業就捧上了“鐵飯碗”,真是令人羨慕。然而,天有不測風雨,1995年,企業正式宣佈破產,此時的麼學紅感到萬般的失落與無奈,前方的路在哪裡,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輸的麼學紅,不甘心閒在家中無所事事,決心靠創業改變命運。她做過服裝生意,還擺過攤賣過菜……但是幾年闖下來,她始終也沒有找到一條成功的道路。麼學紅想,樹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沒有自己的路!換一種思路,就是換一種活法。城市無路可走,去農村搞種養,也許是一種出路。於是,2001年,她說服了親友,大膽承包了阜蒙縣於寺鎮八里卜村的200畝林地,走上了艱苦的創業之路。
難忘最初的“帳篷歲月”
到農村創業,想法雖好,但談何容易?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麼學紅,對農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別是提起那段“帳篷歲月”,麼學紅每次都是眼淚圍著眼圈轉。2001年6月,麼學紅和丈夫帶著帳篷,正式“駐紮”在林地。當時,除了一大片樹林和他 們作伴,周圍十幾裡內一個人影都沒有。到了晚上,風穿過樹林發出嗚嗚的響聲,彷彿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沒有水電,麼學紅就買來汽燈照明,每天早晨起來,整個臉被薰的黑黑的。最難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對林地來說,是絕好的滋補品,但對住帳篷點汽燈的麼學紅,實在是種考驗。有時候累了一天剛剛入睡,睡夢中覺得渾身冰涼,醒來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溝。眼看著雨越來越大,麼學紅和丈夫把洗臉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場,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時,雨稍小了些,可此時麼學紅再也抑制不住心裡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創業的艱辛和對家人的思念一齊湧上心頭,接著淚水伴著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歸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麼學紅的脾氣。第二天,麼學紅照樣早起,和請來的技術人員們一起打井找水源,蓋房子。餓了,壘幾塊石頭支一個鍋,大家一起煮麵條吃。三個月下來,水井打出了水,林地邊也蓋起了一間不算大,卻能遮風避雨的磚房。麼學紅卻累瘦了,白皙的面板被晒得黝黑,連親朋好友都不敢認了。
勇闖難關,苦盡甘來
麼學紅的創業之路似乎並不平坦。2002年,秋天臨近,這是樹木最為繁茂的季節。遠遠望去,近200畝的林地裡一片鬱鬱蔥蔥,一排排楊樹挺拔茂盛。麼學紅象往常一樣在林子裡巡查,這時,她竟意外地發現,在林地西南角幾棵楊樹的葉子已經泛黃,有的部分脫落。麼學紅意識到可能是遭遇了蟲害,於是,她立即請來技術人員對樹進行對症下藥。經過及時“診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場蟲害,麼學紅也鬆了一口氣。
時光總是在人感覺最忙碌的時候,走得最快。多少個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麼學紅的近200畝林地裡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楊,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長勢喜人。“我的林地還是阜蒙縣林業局的樣板林呢。麼學紅自豪地說道。
飲水思源,不忘眾鄉親
初嘗成功甜頭的麼學紅,並沒有忘記在創業之初曾經幫助過她的鄉親們。麼學紅說:“鄉親們曾經幫助過我,我也希望給大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出來打工賺錢不容易,在我這幹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處愉快。”她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麼學紅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時拿到工資,從來沒有拖欠過。幾年來,林地先後安置就業500餘人次,只要是麼學紅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報名。
村裡人都說,麼學紅不僅在事業上精明能幹,是個好當家人,還生就一副菩薩心腸。村裡一個姓陳的村民,以前在麼學紅的林地裡打過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類風溼,他不得不辭工回家照看妻子。因為生活困難,無錢看病,陳某十分著急,萬般無奈之下,他報著試試看的態度,向麼學紅借1000元錢。麼學紅得知情況,二話沒說,將1000元現金交給了他。陳某感激得泣不成聲。管護林子的老薑頭,每次看到麼學紅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個夏日的晚上,麼學紅的電話突然響了,是村民老薑頭打來的。電話裡得知,老薑頭的二兒子與人發生口角,一時想不開,要自殺。麼學紅結束通話電話,立即開車趕往老薑頭家中,將他的二兒子送往醫院,並墊付了500元的住院費。經及時救治,他的兒子轉危為安。
面對如今的成就,麼學紅說,創業苦,也有甜,一個人只有親自經歷了才會真正體會到苦在哪裡,甜在何方。我喜歡現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艱難也要一直做下去。希望下崗的姐妹們挺起腰桿,自主創業,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
篇二
2000年,陳鳳敏從哈爾濱針織廠下崗。
一夜之間,她彷彿從天上掉到了地下。雪上加霜的是,同年其愛人李世軍也從建築公司下崗了。
這一年,他們40歲。孩子正在上學,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生活的正常開支都失去了來源,他們的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樣。
為了生存,夫妻二人攜手踏上了創業之路。他們收過廢品,幹過熟食店,但效益都不是很好。最髒最累的活兒是收頭髮。把從理髮店中收的頭髮一點一點清理乾淨,他們累得連飯都吃不下去。但為了生活,兩個人互相鼓勵著,堅持著。
2003年,他們組建了以下崗職工為主的水電安裝服務隊。遺憾的是,服務隊僅僅運營了7個月,就被兩家企業拖欠垮了。到2004年初,他們已欠外債8萬多元,生活徹底陷入了窘境。
一次,孩子在飯桌上天真地問陳鳳敏:“媽媽,為什麼咱家的菜裡沒有肉呢?”兩口子互相對望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淚水奪眶而出。
孩子不知道,別說是肉,就是買菜,爸爸媽媽每天都是從市場這頭走到那頭,挑最便宜的買。
陳鳳敏一家三口的經歷,許多城市下崗職工家庭都曾經歷過。當他們手中的“鐵飯碗”被打碎,而又未找到其他合適的飯碗”時,他們在那種“菜裡沒有肉”的生活中頑強地堅持著。
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作為老工業基地,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系列的變革。國企職工下崗,是這場變革中的“陣痛”。安穩的工作崗位沒有了,妻子沒了工作,丈夫下崗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難以想像的變化。截至9月底,全省各類企業仍有89萬名下崗失業人員。
然而,他們又必須闖過這道關口。陳鳳敏和所有的下崗職工一樣,在艱苦的創業路上摸索著,前進著。與此同時,國家和社會也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在這個特殊的群體。國務院在我省進行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推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原來職工與企業只是一紙有名無實的合約。並軌後,企業切斷了與職工的聯絡,支付了經濟補償金,接續了社會保險關係,職工拿到補償金後成為名符其實的社會人,可以自謀生路,並享受相應的再就業優惠政策。目前,全省已有163萬餘人實現了並軌,人均獲得經濟補償金8395元。此外,其他惠民政策也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點亮了一盞明燈。
就這樣,陳鳳敏夫婦在“陣痛”中,體會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暖流。
兩口子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創業培訓讓我們長了見識”
2004年,親屬瞭解到他們的情況後,主動借給他們一套38平方米的車庫做生意,並提供了啟動資金。夫妻二人覺得生活又見了光亮。
他們起早貪黑地幹。李世軍每天早晨兩點起床去進貨,兩口子一忙就是一整天。然而,買賣做得還是不盡如人意。由於經驗不足,他們又一次虧損了。幹了三四個月,也不見有轉機。二人的心裡徹底沒了底兒:怎麼辦?
就在這時,哈市勞動保障局打來電話,邀請他們免費參加SYB創業培訓班。夫妻二人如同見了救星,一頭扎進學校。在這裡,他們不僅懂得了怎樣理財,如何經營,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慰藉:下崗不僅僅是下崗職工自己的事,它牽動著各級政府的心。他們不是孤立無援的。
李世軍拿出夫妻二人的“哈爾濱市創業培訓合格證”給記者看。兩個紅色的小本是他們心中的一團聖火。李世軍說:“我們的學習是免費的,但政府卻是有投入的。如果我們做不好,對不起政府。”簡單的幾句話卻是那樣發自肺腑。
或許是從培訓班得了“真經”,回來後兩個月,他們的小吃店出現了轉機,“回頭客”越來越多。夫妻倆前堂後灶忙個不停,欣喜的笑容掛在臉上,生活是那樣充滿希望。
許多下崗職工像陳鳳敏夫婦一樣,雖然有創業的願望,卻不知從何處入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各級政府著手解其燃眉之急。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基層的鄉鎮,各種培訓機構成了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孵化器”。創業培訓則為那些有開業條件和創業願望的下崗失業人員指明瞭方向。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通過創業培訓學到了“ 點金術”,他們開始信心十足地闖蕩市場,尋找“金子”了。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有關人士介紹,今年前9月,我省共為 27萬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再就業培訓,培訓後有18萬人實現了再就業,再就業率為 71%。同時,對近3萬名有創業願望和開業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進行了創業和開業指導,1.6萬人成功創辦企業和自謀職業,創業成功率60%,新創就業崗位近5萬個。培訓為下崗職工再就業搭建了一座“金橋”。
夫妻倆連聲讚歎:“小額貸款使我們的生意錦上添花”
小吃店火了。很多顧客為了就餐而等座位。面對這種情況,只有擴大營業面積,才能增加效益。可是囊中羞澀,兩個人左思右想,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突然,他們的眼前一亮:可以到商業銀行申請小額貸款。兩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膽突突地去了。沒想到的是,哈爾濱市商業銀行利達支行的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詳細講解了小額貸款的優惠政策。很快,陳鳳敏從商業銀行取得了2萬元貸款,擴大了營業面積,他們的第二家店———蘭州拉麵館順利開張了。
“小額貸款就像一場及時雨,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從天而降。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們精神動力,讓我們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和信心。”陳鳳敏真誠地表白。
經過苦心經營,他們的小吃店越來越興旺,營業規模一擴再擴。今年3月,他們又用這兩年掙的錢,把蘭州拉麵館旁的房子買了下來,設了單間。小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
飲水思源。夫妻倆一再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眾人的幫助下獲得的,他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他們經常義務為市民修暖氣、自來水,通下水,並且年年捐款,送還揀失錢物1萬餘元。這對下崗夫婦因此獲得了“黑龍江省特色文明家庭”的美譽。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幕場景:政府開發的交通協管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安置給被稱為“4050”人員的就業困難群體;下崗職工做生意,不但可以申請小額貸款,還可以享受到免稅與免費的優惠;失業人員可在就近的街道或社群享受到就業服務……這些政策,都是政府“積極的就業政策” 的一部分。就業是民生之本,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今年前9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6.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7.2萬人。
採訪中,陳鳳敏夫婦拿出了他們的“再就業優惠證”。在這個綠色的小本里,記錄著夫妻二人享受的各項優惠政策:創業培訓、小額貸款、工商、稅收全免。撫摸著這個綠色的小本,回想起當初下崗時的
情景,兩個人不禁感慨萬千:下崗是不幸的,但也是機遇。抓住這個機遇,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陳鳳敏夫婦的創業故事,是我省無數下崗職工再就業故事中的一個。“心若在,夢就在,天地間還有真愛……”他們在“真愛”中,在社會構築的強大的“就業網”中獲得新生。
篇三
楊文豔原來的工作單位是盤錦市九化公司招待所。從得知企業要改制,招待所要買斷那天起,姐妹們像斷了線的風箏,六神無主,四處尋求出路。38歲的楊文豔下決心要做事情,要把招待所租下來,帶著大家一起幹。
接下來創業的艱辛是楊文豔始料不及的,年久失修的室內設施、管線老化、燈線短路、石棉瓦房蓋的餐廳、腐爛的木質窗稜、地面不時往外返水,常常看不到乾爽的地方等等。經過深思熟慮後,楊文豔決定重新裝修,要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顧客的面前。她拿出了買斷工齡的錢和家裡所有的積蓄,連兒子積攢的過年壓歲錢都摳了出來。但錢還是不夠。只好把父母存的養老錢也拿來。得知楊文豔的行動後,姐妹們很受感動,也紛紛提出集資,共度難關。大家自願拿出自己下崗買斷工齡的錢,雖然錢不多,但此時這些有數的資金,對於挽救這個瀕臨癱瘓的招待所無疑是“及時雨”。
為了節省資金,許多活都是大家自己幹:粉刷牆壁、刮大白、貼木紋紙……實在忙不過來,姐妹們就把自己的愛人和朋友帶來一起幹,改暖氣管線、改線路等等,兩個多月的時間,幾乎沒有人休息過,大家還商量給企業起了一個和諧的名字叫“祥和”,每天帶著灰塵下班的姐妹們,還都樂樂呵呵的,那些感人的場面深深地感動了楊文豔。有這麼多好的姐妹支援,不把企業搞起來,能對得起大家嗎?於是。楊文豔和大家同甘共苦、集思廣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由於地理位置偏僻,“祥和”招待所重新開業後,一時間生意不好。連續兩個月虧損,快要到月底了,不僅工資沒有著落,流動資金又短缺。楊文豔著急了,上火了,牙齦腫了,嗓子也說不出話了。丈夫看見她這個樣子說:爸臨終時還交給我一萬元買墓地的錢,你先拿去用吧!她含著眼淚接過錢。後來,區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街道來到招待所調研,讓她們享受到了下崗失業人員重新再就業的優惠政策,有了政府的扶持,大大鼓舞了她和姐妹們,讓她們看到了希望。
大家一門心思辦好這個剛剛創立的招待所。這些心中充滿愛的姐妹,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那些素不相識的客人,有一次,一位客人突然在大廳暈倒,大家在第一時間把他送到了醫院。併為他交納了住院費,又輪流護理到他的家人從外地趕來。拾金不妹的精神,在招待所也時有體現。一次,服務員在打掃房間時,發現枕頭底下有一個信封,開啟一看,裡面有一千元錢,服務員迅速跑到樓下去追,而此時,卻已不見客人蹤影,後來根據客人住宿登記情況,聯絡到失主,把錢及時交到客人的手上。有時也會遇到個別酒後鬧事的人,她們都好言相勸,以禮相待。在其他酒店賓館,一般服務人員都是年輕人,而在她們這兒,看到的是一幫老大姐,平均年齡40多歲,但賓館靠良好的服務態度和誠實的服務熱情開始有了生機。姐妹們都自豪的說;我們有了創業的領路人,不僅重新上了崗,而且還實現了我們人生的價值。
九化祥和招待所站住了腳,楊文豔並沒有止步。2007年4月,又成立了"祥和餐飲技能培訓學校"。開設了"廚師、麵點師、服務人員等專業培訓,迄今為止,為社會培訓了下崗失業人員2000餘人,讓他們學到了一技之長,併為部分人員安排了就業崗位,在社會上得到了一致好評。2008年在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又購置了一座面積為1700平米的樓房,成立了祥和服務中心,和社群一起為社群居民服務。2012年6月又成立了有40多個房間的"嘉和商務賓館",開業以來經營良好。經過10年的艱苦創業,滾動發展,目前企業已初具規模。從最初的虧損發不出工資,到現在年營業額近200萬元,實現了盈利,從最初的政府免稅到現在年繳稅10萬餘元。企業員工從最初的26人發展到60多人,而且絕大部分是40多歲的下崗女工。
經過10年的艱苦創業,滾動發展,楊文豔和她的企業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認可,企業被評為“省級信用單位”、“遼寧省最佳誠信企業”、“省政協經委重點扶持單位”、“盤錦市最佳示範戶”、“盤錦市就業再就業安置基地”、“區三八紅旗集體”、“區文明誠信企業”等稱號,楊文豔也先後被評為“遼寧省工會促進就業工作先進個人”、 “遼寧省五一巾幗先進個人”、“盤錦市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盤錦市青年創業導師”、“區優秀青年創業之星”、“區十大女傑”、“區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並被選為區人大代表。
楊文豔告訴記者,沒有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扶持,她一事無成。幾年來,她先後為汶川災區,為婦聯、工商聯、民革組織捐款捐物6萬餘元。
楊文豔創業始終保持有激情,碰到挫折不氣餒。創辦企業之初,虧損開不出工資,頻臨絕境也沒打退堂鼓。在招待所有了起色後,又不失時機創辦餐飲培訓學校,祥和服務中心,嘉和商務賓館,兩三年一大步,始終保持有不斷創業,擴大規模的激情。創業需要夢想更需要實幹,她創辦的企業能一個個取得成功,都是一步步打拼出來,為節省資金,她常常早三點就去市場批發蔬菜。楊文豔曾兩次動大手術,但她出院還未康復,就到單位瞭解情況,處理問題。她的企業能有今天,得益於有一群與她一起打拼的下崗姐妹。她們與楊文豔同呼吸共命運,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楊文豔愛護她的姐妹們,姐妹們也誠心誠意待她。企業難時,她們把親人動員來幫企業,把自家錢借給企業。在企業經營中,她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兢兢業業,打造了一個凝聚力強的團隊。楊文豔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她說,學習才能開闊視野,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她利用各種機會向他人學習,也向書本學習,還積極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各種社會活動。現在她又有了新的設想--- 創辦敬老院,多為社會做好事。
- 下崗職工創業事蹟
- 提前交房協議書
- 勵志正能量陽光的個性簽名100句_簡單正能量微信個性簽名
- 如何挑選新鮮的生薑有什麼方法
- 初中美術版畫
- 正能量的個性簽名大全
- 正能量之簽名大全
- 大學教育管理論文
- 充足的英文怎麼說
- 五年級下冊語文黃岡小狀元達標卷
- 人生中安慰人的話
- 風景畫高清桌布
- 熱愛祖國教師演講稿
- 大學本科入黨推優申請書***2***
- 食品藥品培訓心得體會感想
- 教師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演講稿
- 關於倒黴的心情說說
- 音樂教師年度教學的工作計劃
- 徐一鳴傷心的情歌一夜都唱不完簡譜
- 汽車品鑑會主持詞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