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讀書的家庭教育心得

  編者按:家長們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就引導他們讀書,養成好習慣,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的家庭教育心得吧!

  猶太人在孩子出生後,第一件事是讓孩子舔食《聖經》上的蜂蜜,目的是讓孩子留下讀書會獲得甜蜜的感覺。時代在進步,重視孩子讀書的家長越來越多,讀書在開闊眼界,提升思維,育養品質等方面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可是,培養孩子讀書時,我們容易犯四個錯誤。

  【錯誤一】只有識字的孩子才能讀書。去朋友家竄門,發現孩子一集接一集看電視。我建議家長引導孩子讀讀書,朋友奇怪地問:“他連一個字都不認識,咋讀書?”

  朋友錯誤地理解了“書”,認為只有文字書寫的才是書。當代社會出版業十分發達,隨便到哪個書店轉一圈,都有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閱讀的書目,比如學齡前的孩子,就有圖片類書籍,上面有各種色彩、圖形、動物、植物、汽車、名勝古蹟如金字塔長城等。畫面優美,紙質堅韌,有的甚至圖文並茂。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最佳年齡是12歲以前,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越早越好。

  有一位哲學家詢問自己的弟子:“如何根除一塊空地上的雜草?”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找到的最好辦法是“給空地種上莊稼”。早早讓孩子接觸紙質書籍,就是用書籍去佔領孩子的大腦,否則,電視、電子遊戲等電子產品就會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一旦產生依賴,再去矯正就難了。

  【錯誤二】讀書一定要摘錄好詞好句,為寫作文服務。閱讀分精讀和泛讀,我主張精讀泛讀相結合。精讀就要求摘錄書籍裡面的經典語句,寫讀後感等,而泛讀則追求速度和廣度,把讀書的面鋪開,以開闊孩子的視野,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為主。

  在孩子小時候應以泛讀為主,儘量少給孩子設定閱讀任務,讓孩子自由自在地讀。他徜徉在書的海洋裡,充分感受到閱讀的愉悅,就是最大的成功。

  有一位家長抱怨孩子讀書草草了事,不摘錄,也不寫讀後感,對寫作能力的提升一點作用沒有。我笑著問:“您喜歡打麻將嗎?”家長羞赧地承認喜歡。我問:“如果你每次打麻將結束後,都要讓你寫一篇打後感,而且規定字數,限定時間,你還打嗎?”家長連連搖頭表示:“死都不打!”

  培養閱讀興趣至關重要,拋開一切功利,先讓孩子讀起來,對紙質書籍產生依賴感、親切感,然後逐步引向精讀。

  【錯誤三】讀書一定要讀經典著作。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閱讀經典前可以有一些鋪墊。伊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裡,介紹她引導女兒圓圓讀書的過程,非常值得借鑑。

  “我女兒圓圓最早讀的長篇小說是金庸的武俠小說。我之所以當時建議她讀金庸的書,是因為金庸的小說懸念重重,情節有趣,能吸引人讀下去;而且他的文字非常規範,筆法老練,讀來感覺通俗流暢;裡面充滿愛恨分明的情感,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有一些愛情描寫,但都有著不食人間煙火的純潔和乾淨。”當然,伊老師引導的方法十分巧妙,開始是媽媽先讀後講給孩子聽,然後藉口忙讓孩子自己讀。圓圓二年級,不到半年時間,把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說全讀完了。後來在電視劇《還珠閣閣》熱播時,又引導孩子讀完《還珠閣閣1》和《還珠閣閣2》。

  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的讀物,每個年齡段都應該選擇適合的讀物。如果讓初中的孩子讀《安徒生童話選》《童話大王》等,孩子會興味索然;而如果小學低年級就讓孩子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安娜·卡列尼娜》,孩子會望而生畏。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經多年研究,總結出一個初中生和高中生閱讀書目。這是非常優秀的研究成果,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視野開闊,兼顧古今中外和文史哲理。我們不妨加以借鑑。

  當然,這些認知規律符合大多數人的,是相對的。我們每年都會遇到一些非常喜歡學習理科而幾乎與文科絕緣的學生,我們戲稱為“理科男***女***”。針對這些“理科男***女***”,我採取投其所好的方法加以引導。比如我觀察這個孩子喜歡打籃球,就給他推薦《飛人喬丹》《科比傳》《姚明傳》等;如果他喜歡圍棋,就推薦一些圍棋的相關書籍,如《小林光一傳》《陳祖德傳》等。當然,沉迷化學的學生,讀《居里夫人傳》就容易一些,喜歡搗鼓電子產品的學生,讀《喬布斯傳》就少很多心理隔膜。

  針對這些“理科男***女***”,讀一些《故事會》或名著的簡寫本等,做個鋪墊,也許是不錯的選擇。等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審美趣味上升了一個層次後,再引導孩子讀更高深更難一些的書籍。

  【錯誤四】把書買回來,孩子就會讀書。在家訪的過程中,我見到很多家庭都有一個不小的書架,這是好事;但遺憾的是架裡的書都是成本大套,如《四書五經》《曾國藩家書》等,裝幀精美,包裝完好。我後問:“你們讀了沒?”家長總是抱怨說:“給孩子買回來,他連拆都不拆!”

  書只有在閱讀的時候才有生命,我笑稱這些書是“死書”。營造書香家庭,是引導孩子讀書的最好辦法,但“書香”是讀書時散發出的溫馨的氣氛,不是把書擺在哪裡就擁有了“書香”。列夫·托爾斯泰在家裡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書桌,每新增一個孩子,就擴大一份,每天晚上到了固定時間,托爾斯泰就和孩子一起埋首燈下,沉浸在書香世界。

  家長讀書,自然會給孩子推薦適合的書。在郭敬明、韓寒流行的時候,很多家長几乎到了談虎色變的程度,其實家長只要讀一讀郭敬明的《幻城》、韓寒的《三重門》,就不會如此緊張,因為這些書貼近學生生活,也有值得孩子一讀的地方。當然,這些書距離文學經典如《簡愛》《靜靜的頓河》等著作還相距甚遠,但作為入門書籍,未嘗不可。

  我在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的9個月時間裡讀了26本書,最樸實的願望是讀一讀學生推薦的書,看看他們讀的書到底合適不合適。我還打算讀一讀日本東野圭吾的書,因為閱讀的孩子們比較多。

  “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大量閱讀之後,孩子的審美品味上升,閱讀能力提升,他自然而然會提升自己的閱讀趣味。

  一群孩子在一起炫耀自己的媽媽。第一個孩子說:“我的媽媽好,她給買好多好多好吃的!”第二孩子非常不服氣,說:“我的媽媽更好,她給我買很多很多玩具!”第三孩子慢條斯理地說:“我的媽媽最好,她每天晚上給我讀故事!”所有的孩子都不吭聲了。

  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如此炫耀自己的父母!

  作者|金乾波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