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的栽培技術和病蟲防治

  烏梅的適應性較強,耐寒。喜溫暖溼潤氣候,需陽光充足,花期溫度對產量影響極大,那麼烏梅要如何栽培呢?下面小編帶你瞭解。

  烏梅的栽培技術

  種子、嫁接、壓條等方法繁殖。種子繁殖:於6月採果後取種子秋播。或將種子沙藏越冬,翌年2-3月春播。因種子繁殖不易保持原品種特性,所以只作砧木或育種選種用。一般以嫁接繁殖為主。嫁接:採用枝接或芽接,砧木用杏、李、梅等實生苗。枝接宜於春季萌芽前進行,芽接應於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行,選陰天為宜,切忌在雨天。嫁接成活後,翌年春季萌芽前出圃定植。

  田間管理

  定植成活後,要進行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排水和整枝修剪等田間管理工作。施肥量因土壤性狀、樹齡、生長勢而異。花前肥、採果肥以速效肥為主。落葉後冬肥宜重施,以腐熟堆肥、廄肥等有機肥為主,酹以磷、鉀化肥。整形修剪以疏剪、輕量剪為宜,要求枝叉分佈勻稱。冬季剪去徒長枝,保留短果枝。春末夏初進行抹芽、摘心,以加速樹冠形成。

  烏梅的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4月下旬發病,6-8月為盛發期。發病前噴1:1:100-150波爾多液1-2次,以保護新梢;發病後噴灑5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屢靈1000倍液,每隔7d1次,噴2-3次。蟲害有桃紅頸天牛,蛀食樹幹,嚴重時主幹蛀空,植株枯死。防治方法,人工捕殺成蟲或用黑光燈誘捕成蟲。桃粉蚜可用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每隔7d噴1次,連續噴2-3次。

  製藥工藝

  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火力不宜過大,溫度保持在40度左右。當梅子焙成六成干時,須上下翻動,使其乾燥均勻。焙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焙後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可。

  烏梅的功效作用

  1、止渴

  烏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來治療口渴多飲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熱病口渴、咽乾等。夏天可用烏梅煎湯作飲品,能去暑解渴。

  2、止咳

  烏梅酸澀收斂,能斂肺止咳而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對實證要慎用。

  3、止瀉

  烏梅能澀腸止瀉痢,可用於脾虛久瀉、久痢或大腸滑瀉不止甚至脫肛不收。近年有人用《傷寒論》中的烏梅丸作基本方加減治療非特異性結腸炎,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4、止痛

  一能安蛔止腹痛。蛔蟲得酸則伏,用烏梅配細辛、川椒、黃連、附子等可治療膽道或腸道蛔蟲引發的腹痛、嘔吐甚至四肢厥冷。二能活血止瘀痛。烏梅可軟化骨刺,改善血液迴圈,減輕水腫而療足跟痛。取烏梅200克,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毫升,待藥液溫度適宜時,浸泡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左右***藥液可重複加熱使用***。

  5、止血

  烏梅炒炭可療便血、崩漏屬虛證者。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可重用炒烏梅至30克配人蔘、茯苓、木瓜、赤石脂、禹餘糧等煎服;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血尿、蛋白尿經久不消者,在辨證方中加入烏梅炭、蟬蛻各6~10克功效顯著,這與實驗證明烏梅可助腎小管上皮細胞增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精微物質的能力等功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