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村旅遊攻略

  北極村,是位於中國最北部的一個邊陲小村,處於北緯53°以上的高緯度地區,因此夏季會發生極晝現象,白天通常長達17個小時以上,而冬季則會發生極夜現象,是北極村的一大特色。 北極村全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下,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可降至-50℃。這裡古風純樸,靜溢清新,鄉土氣息濃郁,植被和生態環境儲存完好。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北極村交通訊息

  北極村班車時刻表 北極村冬季一天兩趟班車,夏季一天四趟班車。

  冬季:北極村發車 8:00抵達 漠河10:00 漠河發車 14:00 抵達北極村 16:00

  夏季:早 北極村發車 7:00 抵達 漠河 9:00 漠河發車10:00抵達北極村12:00

  下 北極村發車 14:00 抵達漠河 16:00 漠河發車18:50抵達北極村20:00

  去北極村火車最好在哈爾濱中轉,哈爾濱K7041次哈爾濱直達漠河,全程21小時。

  北極村旅遊景點攻略

  北極光

  在黑龍江邊上住著一對老夫婦與專門負責為西王母取水的七個小侍女赤霞、橙練、黃衣、綠玉、籃裳、青霓、紫露之間發生的一段美麗傳說。據說每年夏至這一天的晚上,北極村的人們經常能看到飄舞於天空中的七彩條帶,即所謂的北極光,人們說那是西王母的七個侍女又回來看望她們的爹孃來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們,每年夏至這一天,較別的地方多出了一個節日,叫夏至節。按照北極村的習俗,這一天人們都會自發來到黑龍江邊,點起篝火,邊跳舞邊等待北極光的出現。哪怕年年都見不到北極光,人們也仍然會到黑龍江邊來,虔誠地等待女兒們回家……

  漠河七星山

  七星山,夏季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到了冬季,這裡是天然的“滑雪場”,白皚皚的大雪覆蓋整個大地,生活在七星山腳下的人們自制小木爬犁,爬到半山腰處,順坡而下,雪霧蓬起,耳邊生風,體驗風馳電掣的刺激與快樂,品味齊腰深的大雪和令人嘖舌的寒冷。關於七星山,她那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揚。

  相傳很早以前,這裡是泥濘的沼澤和貧瘠的土地,森林中橫行著各種野獸。到了冬天,常常幾天看不到太陽。就是在這惡劣的環境中,生活著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民族——鄂倫春民族。他們以捕獵為生,沒有固定的住所,馬背上馱著全部的家當,他們勇敢堅強,諳熟森林裡的大自然法則,他們使用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他們用繩索記錄他們的歷史,神祕的薩滿讓他們洞悉生命的奧祕……

  觀音山

  講述了觀音菩薩幻化出三頭六臂,一手持鐵卷書篋,一手持一百零八棵念珠,一手持一半開的荷花,為一方百姓降妖除魔的傳說故事……

  黑龍治江

  講述小黑龍每年春天破開厚厚的冰層,保江水一瀉而下,不阻流,不倒流。避免有“倒開江”的出現。讓村子裡的父老鄉親或取水種地或放船捕魚。免遭水淹之苦的傳說故事,展現著小黑龍為解救父老鄉親的一種舍已救人的大無畏精神……

  漠河的老溝盛產上好的金子,對此,民間還有許多傳說。其中有一個關於第一個發現這裡有金子的人的傳說,很耐人尋味……

  飛來鬆

  在大興安嶺莽莽森林的樹種中,大都是樟子鬆或落葉松,從理論上講,紅松是不適於在這苦寒之地生存的。但30多年前,七星山腳下一個叫楊更遠的林業工人在這裡中發現了兩株紅松,引為奇談。後於87年死去了一株。僅有一株存活下來,成為漠河一獨特風景。受到遊人的普遍關注。在這裡也有著一段美麗的傳說。關於它的來歷,沒有人能說得清,有人猜測是小鳥吞食樹種後,排到了這裡,落地生根發芽;還有人說是西伯利亞紅松島狀分佈等等,眾說紛紜,說法不一。但出於人們的喜愛,人們為它起了個美麗的名字叫“飛來鬆”。這裡的恩愛情仇飛來鬆講述著一段關於它動人的故事……

  元寶山

  這裡有一座山被人們稱為“元寶山”。這是一座常有奇怪現象發生的山,從它的外形看,頗似一個巨大的金錁子,聽當地村民講,近幾年這座山在近午夜時半山腰經常有火光現出,就像是人攏起的大堆篝火。有好事的,第二天去那裡,卻什麼痕跡也找不到;再就是夏天從北極村向這裡看,如果於半山腰出現濃霧,那第二天準保下雨;還有就是漠河發現的第一塊金子,就是從這元寶山南溝中發現的。因此,許多北極村老人都認為,這元寶山有上好的風水。關於這座元寶山,還有許多撲朔迷離的傳奇……

  古驛站

  為了與中原達到資訊迅速互通,物資迅速到位的目的,康熙下令呼叫民工,砍樹築路為驛道,伐木建屋為驛站,自嫩江墨爾根起一直到額木爾河口站***今二十五站村***,共計二十五站,同時建設了大量與之相配措施,完全適合當時東北邊防戰爭的需要和特點。開闢水陸交通線和籌集運輸工具,從而保障反擊作戰的勝利,雅克薩反擊戰結束,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此戰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在遼闊的東北邊界為保衛邊防而進行的長期反覆鬥爭的一次勝利,它挫敗了沙俄跨越外興安嶺侵略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企圖,遏制了幾十年來沙俄的侵略,使清東北邊境在以後一個半世紀裡基本上得到安寧,譜寫了一曲反侵略鬥爭的凱歌……

  杯酒定邊患

  也許是天氣特別寒冷的緣故,生活在北方的人大都離不開酒,因此也產生了許多與酒有關的故事、傳說和習俗。在漠河就有這樣一種飲酒習俗,就是不論誰請客或辦事,在開席時,總是要在主人的倡導下先幹三杯,然後才能正式開席。這三杯主人總要說出些名堂來,客人才肯喝。這也是這頓宴席的目的或者說是宗旨,話說明白了,酒喝得也明白,喝得也痛快;說不明白,這酒便喝得就鬱悶,客人會有不明不白的感覺,酒喝在嘴裡也不盡興。那這種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又是什麼人首開先河的呢?那就請您慢慢品味李金鏞三杯定邊患的故事……

  四不燒

  1987年5月6日那場震驚中外的大興安嶺火災至今讓人心有餘悸,給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心裡落下了深深的疤痕。特別讓人記憶猶新的是當時火災中出現的種種奇特現象,讓人百般猜疑,終難得其解。於是一個個離奇的故事便在尋常百姓口中流傳開來。其中“四不燒”的故事流傳得最廣,版本也最多。說法各不相同,常常成為酒桌上爭論的話題。所謂“四不燒”是指在那場大火中,有四個地方本該玉石俱焚的,卻離奇地留存了下來。這四個地方就是:鬆苑、清真寺、廁所和墳地。這些地方都有十分充足的燃料,且處於大火中心地帶。人們從現場火燒過的痕跡上看到,火燒至這些地方時,突然就停止了。儘管前面存在著許多可燃之物,看上去卻好像是人為將火生生截斷了一樣。有的地方甚至形成基本標準的一條直線,如依然儲存完好的鬆苑,這樣的怪事實在令人所思匪夷。那它們是如何避過這場曠世劫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