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勵志名人的故事

  很多家長都會找一些來教育孩子,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是美國運通公司的大股東之一,有一次,他與運通公司總裁格魯布約好第二天下午在總部見面。可到了第二天下午,由於機場臨時改變航班計劃,導致巴菲特提前一個多小時抵達紐約。

  當巴菲特進入運通公司辦公大樓,距離約定時間大概還差一小時。此時正是上班時間,他原本可以與前臺工作人員打下招呼,與格魯佈會面,可是他沒有那樣做,而是在大堂裡找了個座位,打算等約定時間快到了才通知格魯布。

  幾十分鐘後,外出辦事的總裁祕書路過大廳,將正在等待的巴菲特認了出來,於是急忙通知格魯布。格魯布急匆匆下樓迎接,見到巴菲特後,大惑不解地問:“你早就到了為何不告訴我?”巴菲特解釋說:“我怕影響你的工作計劃,既然約定好了時間,就應按照約定的時間來。”格魯布深受感動,緊緊攥住巴菲特的手,好長時間說不出話來。

  像這種恪守諾言,將他人的利益放在心裡的人,誰不願意與之合作呢?

  :笨拙也是上帝的恩賜

  1933年10月2日,他出生在英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他就表現出對大自然的酷愛,捕魚、抓蝦、捉蝴蝶……樂此不疲。6歲那年,當得知飛蛾是由毛毛蟲變成的之後,他無比好奇,就從野地裡抓來幾隻毛毛蟲,將之放進瓶子裡,聚精會神地觀察起來。可是觀察了很長時間,他也沒發現毛毛蟲有什麼變化,就責怪父親騙他,弄得父親哭笑不得。

  1948年,他進入伊頓公學求學。在第一次班會上,他鄭重地告訴大家,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偉大的生物學家。儘管對生物課抱以很大熱情,但是他對於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問題總是雲裡霧裡,以至於課餘時間總要追著生物老師解答各類疑問。他經常要問多次才能弄明白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以致生物老師對他無比頭疼。即便如此,他的生物課成績還是非常差。在一次250人蔘與的全年級測試中,他的生物課成績排最後一名,其他學科也非常靠後,他因此被同學譏笑為“科學蠢材”。

  在這次成績報告單中,他的生物課老師對他如此評價:“你是我教過的最笨的學生,我相信你真想成為偉大的生物學家,但以你現有的成績來看,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對於你以及想教導你的人而言,根本是在做無用功。依我看,你換個理想或許更為實際。”

  看著這份差生評價報告,聯想到曾經的付出,他潸然淚下,感到無比難過和委屈。當他的父親看到這份成績報告單時大發雷霆。正在為他的母親看病的家庭醫生舒伯特先生將他偷偷叫到一個角落裡勸他:“孩子,不要氣餒,據我所知,這世上不缺聰明的孩子,但他們卻沒有成功,那是因為他們辜負了上帝的恩賜,忽視了努力的重要。其實,那是上帝在提醒你,你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成功。”他破涕為笑,將那張成績報告單裝裱在精緻的相框中,以此來告誡和鼓勵自己。

  快畢業時,鑑於他身體健壯,他的父親曾希望他去參軍。為了進入大學深造,他私下裡向舒伯特醫生求助,舒伯特將他的小感冒故意診斷為支氣管炎,從而中斷了他的參軍之路。

  在申請牛津大學時,由於成績不佳,他只能就讀古典文學專業。但他還是利用課餘時間系統學習動物學知識,旁聽動物學方面的課程和講座。後來,他經過多次申請,成功轉向動物學研究,正式開啟了他的科研生涯。

  他將那份成績報告單放在實驗室的案頭,以此告誡自己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會成功。為了學習動物學知識,進行科學實驗,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閒娛樂,經常工作到深夜。有一天晚上,他在實驗室做實驗,由於實在太累,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一隻貓闖進來將酒精燈打翻在地,桌面燃燒了起來。好在他的妻子為他送夜宵時,恰巧看到,才避免了意外的發生。

  每當遇到什麼麻煩,比如實驗無法進行下去時,他就會看看這成績報告單,提醒自己要堅持不懈,不然真的就被那位老師說中了。

  1958年,他用從蝌蚪細胞提取的完整細胞核成功克隆了一隻青蛙,此後,他在這次實驗中用於細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術被動物學界廣泛使用,他因此被稱為“克隆領域的教父”,並榮獲2012年諾貝爾生物學獎。他就是現年79歲的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

  一個人如果真正喜歡自己的選擇,即便笨也完全沒必要抱怨命運不公。因為換一種角度來看,笨拙也是上帝的恩賜,那是上帝在告誡你,為了實現夢想,除了全力以赴,你別無選擇!

  :馮小剛

  幾年前,《藝術人生》錄製年終回顧節目《溫暖》,請到了導演馮小剛。那一年他的《手機》上映,所以節目組送給他的禮物是一個拷貝盒,裡面裝了很多票根。編導們都去《手機》的午夜場,她們帶回了自己的票根,還在地上撿了不少。馮小剛看到票根時的神情,就是——“我很欣慰”。

  此後的環節,就是打破節目現場的規矩,允許每個觀眾開機,同時公佈一個臨時號碼,讓大家傳送祝福簡訊給導演本人。現場的氣氛頓時熱了起來。我趁亂也發了個簡訊——“祝願您一直希望拍攝的《溫故1942》能夠成功拍攝,順利上映”。看到這條簡訊,馮小剛鄭重起來,說這也是他的願望,說完他還鞠了一躬。

  《溫故1942》是作家劉震雲的力作,講的是舊中國的一段天災人禍,中原父老如何化作冤鬼餓殍。我曾有機緣讀到劉震雲自己改編的文學本,無限拜服,人家著實寫出了“綱常萬古惡作劇,霹靂青天笑煞人”!同時我也想到,這本子很難拍,讓每個環節的主事者都相信這片子有意義,不容易。

  瞭解一個導演,要看他拍成的片子,也要看哪些片子是他未遂的心事——謝晉想拍《赤壁大戰》,王家衛想拍《北京之夏》,張藝謀想拍《千萬別把我當人》,姜文想拍《紅粉》、《1937年的愛情》和《小女人》,而馮小剛,一直想拍《溫故1942》。

  賀歲片之外的馮小剛,也還是可說的。

  前一段謝晉去世,一個談話節目要做這個選題,談到誰算是他老人家的接班人。我倒覺得馮小剛算一個。謝導拍了《高山下的花環》,馮導拍了《集結號》。無獨有偶,前仆後繼。中國老百姓那點悲慨糾結,也算始終有人努力呈現。在我心目中,這樣的人就算是國民導演了——他的思維未必超前,他的作品未必啟蒙,他和他的觀眾一樣是為國民性所困所誤,但是,有案子說案子,有段子講段子,他始終不願意轉過臉去背對自己的同胞。

  《集結號》不是段子是案子,是一個原告與被告相擁而泣的案子。為什麼哭泣?為世間有那麼巨集偉盛大的事物,還有那麼多渺小卑微的生命。盛大的事物恰恰成了生命的磨盤。連長谷子地來到無名烈士墓地,問道:都是爹媽生的孩子,生他們的時候都是有名有姓,怎麼最後都成了無名的呢?***大意***

  《集結號》的宣傳一直強調戰爭的殘酷性將被劃時代地清晰再現,其實,影片中更加清晰地再現的,是比戰爭更殘酷的東西。拍了那麼多喜劇的馮小剛,這一次是在認認真真拍悲劇。《集結號》裡沒有人性之惡,人性淳厚中盡顯開國氣象,但是,善一樣會衝突,歲歲年年,兩敗俱傷。

  還有《夜宴》。《夜宴》是個有誠意有情懷的片子,卻沒得到足夠認同,正如更早以前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我是喜歡《夜宴》的,盛和煜和邱剛健兩位編劇的臺詞風格未能統一,偶有高一腳低一腳的反差,個別演員也令人走神,但總體上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悲劇。

  難忘的是國君的自戕。到此已經與莎士比亞無關了,陰謀與懸疑已經微不足道,馮小剛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弒君篡位的大惡人,他以為自己一生只有一絲善念,就是愛一個女人並儘量不防範她。這絲善念成了他的破綻,他的阿喀琉斯之踵。造化弄人的邪氣,遠勝於人心蘊藏的那點黑暗。惡人不可以崩潰嗎?惡人不可以尋短見嗎?馮小剛覺得可以,不是因為他天真,而是因為他知道,再有城府的人,也有急求解脫的時刻。說玄乎點,我覺得《夜宴》裡國君的結局,有點黑澤明的派頭。劇作家布萊希特說過:“有能力這樣改,就有權力這樣改。”

  《夜宴》是對《哈姆雷特》不錯的改編,反例就是《滿城盡帶黃金甲》——有人問我《黃金甲》與《雷雨》的區別,我說,其實也不是很大,反正就是《雷雨》反封建,《黃金甲》反對反封建,《黃金甲》在對專制的模擬中獲得了巨大快感。

  馮小剛畢竟是想拍《溫故1942》的人,你讓他去拍《黃金甲》,他會不自在。

  由此想到最初的馮小剛,想到他最早與鄭小龍聯合編劇的《遭遇激情》,導演夏鋼,主演呂麗萍、袁苑。那是一部很單純很煽情的電影,有點《蒲田進行曲》的味道,失戀男子試圖拯救絕症女子的故事,我在雜誌上讀到,感動得做了不少摘抄。

  《大撒把》也是個好劇本,導演還是夏鋼,馮小剛仍是編劇,這片子海外的名字很奇怪,叫做《北京痴男怨女》。孤單的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廝守,最後離散到來,兩人都不掙扎,厚道地目送對方,自己卻沒力氣走開。葛優與徐帆的這次合作,其實比《不見不散》那次動人得多,大年夜爆竹喧天,他們落寞仰望,讓人無限共鳴——也許,因為這是在祖國的星空下。《不見不散》飄到了大洋彼岸,只能不貧不開牙了。我愛把《大撒把》想成前生,《沒完沒了》當作今世,這樣看,後者就有趣味得多——不成功的貧嘴是因為舊情猶存,成功的貧嘴是兩人都努力想當作什麼都沒發生過。

  《天生膽小》是個拿警察煽情、拿男足開涮的本子,野心不大。之後《永失我愛》是馮小剛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我能記得的只是美工造詣極高的那座小木屋,以及男主角臨終的一滴淚。其實《永失我愛》本身就是王朔刻意煽情的不成功之作,交到周曉文手裡,拿張豐毅、石蘭演繹過一次,馮小剛又拿來考驗郭濤、徐帆的表演功力,都不算成功。沒有誠意的煽情,恰如沒有助跑的跨欄,簡直是對自己的不愛護。直到趙寶剛拍攝《過把癮》,8集的篇幅加上編劇李曉明的功力,助跑終於成功,愛情就此絕唱。

  之所以詳述這幾部舊片子,是想勾勒一個更完整的馮小剛,一個還不曾學會賀歲的馮小剛。“說與少年渾不信,老夫曾是少年人”。是的,馮小剛曾經很年輕,年輕的標誌就是他會感動自己,他現在不那麼年輕了,他寧可不感動自己,也要感動別人。

  我們都會理解,在經歷《一地雞毛》、《情殤》、《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爸爸》***盜版碟稱為《冤家父子》***這一切之後,馮小剛就想贏得民意,民意是惟一能讓他繼續當導演的因素,而其顯示屏就是票房。

  時代的焰火與灰燼一併散去,逐年遞增的票房,是馮小剛藝術生涯的真正刻度,他開始賀歲。王朔的一部成功小說《頑主》之後,一部並不成功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出爐,這兩部小說造就了《甲方乙方》。中國老百姓開始有另外一頓年夜飯,比春晚投資小、贏利高,比春晚少內幕、多創意,而且,聽得進別人的意見。

  馮氏賀歲喜劇,用一句話來定義,就是一個被挫敗的人,為他那些被挫敗的同胞所拍攝的常勝喜劇。馮小剛對大多數國人的意義,正如郭敬明、韓寒對於“80後”。韓寒善於逞強,郭敬明善於示弱,而馮小剛懂得何時逞強,何時示弱。

  都說馮氏喜劇以調侃見長,其實沒有觀眾會被單純的調侃滿足,要不手機段子早能取代他了。西諺說:“你可以嘲笑一切,但沒法讓宇宙成為一幅漫畫。”馮小剛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在調侃之外,從沒忘了造夢。造夢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不僅可以撫慰當時,更可以給後世留下見證。就像我一直覺得各個時代的照相館佈景最堪研究——一個人站在春夏秋冬四季屏風前,站在毛澤東語錄的標語前,站在一米多高的埃菲爾鐵塔或者兩米高的白金漢宮前,他心裡在想什麼呢?

  馮小剛的造夢比他的大多數同行更為精確,他知道銀幕前的觀眾多麼希望被危機考驗之後又被轉機拯救,希望自己比現在更巧言善辯,更能取悅陌生異性,更能讓對方注意到矜持而充滿期盼的內心。馮小剛的發達之路,是從好夢公司開始,年年歲歲來叩動我們的內心。也可以說,《甲方乙方》是馮氏喜劇的終極承諾,每年的賀歲片不過是該公司的一次次兌現。

  叔本華說過:“忍耐意味著進取,而幸福不過是消沉。”中國人更是講究百忍成鋼,馮小剛是很能忍的,在所有困苦面前;有時他又忍不住,在某些誘惑面前——安排一個情節、幾句臺詞,毫無誠意,但能讓眼皮子淺的觀眾潸然淚下,讓他們覺得馮導演在搞笑之外還能這麼煽情。《甲方乙方》在各路狂想後,忽然就扯出一個絕症婦女的故事,於是看似沒心沒肺的葛優、劉蓓借出了用於結婚的新房;《沒完沒了》則是葛優帶著吳倩蓮去看植物人姐姐……都是影片的結尾,忽然來一段未經鋪陳的揭示,就像從隔壁傳來的鋼琴聲。這種不知疲倦的嘗試,一直持續到《非誠勿擾》,持續到那個小白的故事。

  我是多麼希望迴避掉這部最新的電影啊,我知道這部倉促上馬的作品,是馮小剛多麼患得患失的嘗試,我只能說他太迷戀某一個點子了,而一個點子並不能支撐整個創作。

  周星馳的《功夫》結尾,大惡人火雲邪神被主人公擊敗,人家問他的是:“想不想學功夫啊?我教你。”邪神只能掩面啜泣,他想學。每次看到那段,我是感動的,我想到周星馳是個多麼資深的李小龍迷,而少年周星馳讀著什麼樣的小本漫畫,看著什麼樣的粵語功夫片長大。而我們,和馮導演一樣,可能來不及徹底相信什麼,就已經長大,來不及重新相信什麼,就已經變老。想想也沒關係,我們陸續被挫敗,而他和他的喜劇,總有些安慰帶給我們這些被挫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