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勵志經典名人小故事

  作為家長,要學會找一些關於名人的成長勵志故事來教育孩子,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陳忠實的“兩個籃子”

  陳忠實成名之前,生活在農村,別人在幹農活時,他在寫作,妻子罵他:“沒啥用,掙不了錢”。為了寫一本“死後用來墊棺做枕的書”,陳忠實豁出去了,他和妻子約定,先寫書,如不成,便去養雞。《白鹿原》寫完不久,當他收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的來信時,激動地倒在椅子上,半天說不出話來。妻子以為他病了,嚇得滿屋子亂轉。片刻,他坐起來,大聲說了四個字:不養雞了!

  陳忠實是幸運的,因為他最終成功了,中國文壇也是幸運的,少了一個養雞的,多了一名偉大的作家。

  陳忠實成名之後,很多文學青年來求教。一位來自農村的文學青年拿著書稿來求教,陳忠實之後,覺得很一般,但是出於禮貌,還是鼓勵了幾句,沒想到這位文學青年兩眼發光,激動地表示一定要繼續追尋文學夢想,至死無憾。陳忠實當時就覺得不好,後來果不其然,那位青年一心只想著文學,生活無著,過得極為窘迫,陳忠實聽說後,十分感慨,連連說自己害了那位年輕人。

  其實,這不是陳忠實的錯,而是那位年輕人錯誤地將人生的所有希望都放在了一個籃子裡。

  經營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是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就是為了避免風險,將有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陳忠實成名前不一定聽說過這個理論,但是他有這個準備,那就是寫書不成就去養雞,至少可以養家餬口,不至於生活無著。“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不在一棵樹上吊死”,說的都是這樣一個道理。

  夢想雖美,但是所有夢想都必須建立在生存基礎上。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得要錢,生存是人生第一要務。“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這是1925年,魯迅先生回覆兩名青年人生的目標所表述的觀點。如今看來,依然有其現實意義。人生都有夢想,但是很多時候夢想之所以是夢想,是因為它離你還有一段距離,不是那伸伸手就可以摘到的桃子。羅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夢想也不是。在追尋夢想之前,想一想,有沒有生存的一技之長,有沒有養家餬口的本事,若連這些都不具備,那麼所有美麗的夢想都是虛幻的空中樓閣。

  將夢想暫時放下,不是放棄,而是為了以後更好地實現夢想,因為再美麗的夢想之花都必須要綻放於現實的土壤之中。

  學會像陳忠實那樣把人生希望放在兩個籃子裡,不是對夢想的妥協,而是以退為進,步步為營,為夢想蓄勢待發,這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丘吉爾

  丘吉爾是一位久負盛名的演說家,他的演講妙語連珠,具有打動並啟迪聽眾的魅力,但難以說是俏皮、詼諧、幽默的。他的俏皮更多地體現在他使用語言時的睿智,體現在他運用的比喻中。有趣的是,動物形象常常作為典故和比喻出現在他的演說中。

  丘吉爾喜歡那些哪怕是最傻的雙關語,他稱自己的雞窩為“雞肯漢宮”。

  論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像只被抽打的豺狼,為了不受皮肉之苦甘願成為希特勒德國的附庸,在德國這隻猛虎的身邊蹦蹦跳跳,發出飢渴的喊叫,這倒是不難理解,可它居然還發出了勝利的叫喊。”

  當被任命為海軍第一大臣時:

  “這是因為我現在能下蛋了,而不是在塵土中刨來刨去並且咯咯直叫。這個職位讓人滿意得多了。我現在就在下很多很多的蛋,而且每一個都是‘好蛋’。以後還會有更多的蛋等著人來拿……以後將會有新的職位要任命。海軍將領們會被‘水煮’‘烹炒’‘塗上黃油’。每個職位都是一隻多產的母雞下的新鮮雞蛋。”

  “獨裁者騎在老虎身上狐假虎威,卻不敢從老虎身上下來。而老虎此時肚子正咕咕叫呢。”

  有一次,有人暗示他褲子上的扣子沒有扣好時,他說:

  “死了的鳥兒是不會從鳥巢中掉落下來的。”

  1940年9月,他對法國人說:

  “我們期待著***德國人***許諾已久的入侵。就連魚都在等著呢。”

  “正如鰻魚要習慣自己的皮被剝掉一樣,政治家要習慣自己像漫畫裡的小丑一樣被諷刺……硬要我承認的話,那麼我想說,如果漫畫沒了,這些漫畫中的小丑們自尊心會受挫,變得沮喪起來。”

  :富豪們“摳門”有一套

  在人們的觀念裡,富豪們一定是花錢如流水,生活極盡奢華。但實際上,很多富豪卻比普通老百姓更摳門,他們不是鬧財政危機,而是有一套獨特的“省錢經”。這些富豪們就是靠著這些“省錢經”,創造了一個個財富神話……

  劉永好頻頻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富豪排行榜上,但是,他每次出差,從來不品嚐當地的特色食品,而是雷打不動地點麻婆豆腐、回鍋肉、螞蟻上樹三道菜,很少破例,他居然不會富人喜歡的高爾夫,就喜歡登山、攝影、游泳這些不花錢的平民運動。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的髮型幾十年不變,他從來沒有燙過頭髮,更不會去專業的理髮店找人設計形象,而是到小店裡花幾塊錢理個髮。他腳上的皮鞋不是名牌,而是在地攤上花100元買的便宜貨。劉永好當然不是沒錢消費,他之所以如此節儉,原因很簡單——成由節儉敗由奢。他認為,只有節儉,才能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高昂的創業激情,不被財富迷花了眼。

  船王包玉剛有一個習慣——每次給祕書的辦事指示都寫在一張紙條上,而用來寫指示的白紙,都是質量低劣粗糙的薄紙。即使如此,他還會把整張紙撕成一條條的窄條子,每次只用一小條,節儉得讓人咂舌。包玉剛有一句名言:在經營中,每節約一分錢,就會使利潤增加一分,節約與利潤是成正比的。在他看來,節約即等於利潤。

  原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對自己很摳,他系的一條領帶只花了18元,上面還有蒙牛的LOGO。下屬開寶馬、沃爾沃,他卻坐著一輛排量不太大的奧迪。下屬的房間都比他的大,他的房間不僅小,牆壁還有些斑駁,床頭櫃過於陳舊,白色被單顯得很刺眼,沙發甚至有些塌陷。去北京出差,他也從來沒有住過三星級以上的賓館。牛根生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正是因為他對下屬大方,對自己摳門,才聚攏了數不清的人才,創造了蒙牛奇蹟。

  臺灣首富郭臺銘會在每一個細節上注重節儉,他甚至沒有像樣的辦公桌。他的辦公桌是用幾個會議桌拼湊而成的,座椅是一把用了幾十年的鐵椅子。因為對健康不利,在醫生的建議下他才換了把新的。在他的要求下,上班時間,公司走廊的燈間隔著亮;午餐時分,辦公室的燈一律熄滅。會議室基本沒怎麼裝飾,地毯也是最便宜的……為此,郭臺銘常被朋友取笑沒品位,但是他卻說,不浪費就是致富的基礎,節儉一分就富裕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