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論文的字數要求

  職稱論文條理清晰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查我們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於的資料,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一篇以上;或在CN刊物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兩篇以上;***本條件所指論文指本專業或相近專業論文,均不含增刊、特刊等。期刊必須有CN刊號,應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技術價值,不少於3000字。業績與成果、論文與論***譯***著、技術報告等是指執筆人。***

  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公開出版有一定學術水平的論***譯***著***或技術手冊***,本人撰寫5萬字以上;

  主持撰寫過兩篇專項研究報告或技術報告,經同行業專家認定,具有較高學術、技術水平並對安全工程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市***廳***級或大型企業立項科研課題及其技術報告,經主管部門或歸口部門組織同行業專家評審認定具有獨創性見解,具有實用價值。

  關於教師的職稱論文

  反思型教師淺論

  摘 要: 反思型教師教育體現了現代教師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對傳統經驗型教師的超越。反思型教師教育是備受推崇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在教師繼續教育中,反思型教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教師的批評性反思能力,本文對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遵循的反思原則、反思性教學的過程、反思性教學的方法,以及我國的教師教育和教學的影響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反思性教學 反思型教師 教師教育

  1.引言

  200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面向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及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和建設者,他們的素質如何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質量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差距逐漸顯露出來。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問題意識淡薄、創新精神不足、研究能力不強、知識面狹窄等一系列問題成為課程改革的桎梏。

  近年來,隨著反思性教學的興起,培養反思型教師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當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呢?我們認為未來的教師必須有迎接21世紀挑戰的智力、道德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

  2.什麼是反思型教師

  ***1***什麼是反思

  早在20世紀初,杜威在《我們如何思維》等書中就論述過反思性思維的問題,他對反思的界定給我們當前的反思理論提供了一個基礎。杜威認為反思是“對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根據支援它的基礎和它趨向達到的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積極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包括這樣一種有意識和自願的努力即在證據和理性的堅實基礎上建立信念”。這裡隱含著這樣幾方面的意思:一是反思是一種思維活動***考慮***;一是反思具有物件性***指向“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自覺性***“有意識和自願的”***和技巧性***從支援反思的物件的“基礎”及“趨於幾達到的進一步結論”上著手***。他提出了反思性個體所具有的三個特徵:思想開放,有責任感和專心一致的執著性。思想開放能夠注意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能夠對待別人的批評;責任感表明了能積極尋求真理和運用獲得的資訊去應付有問題的局面:執著性表明了能克服恐懼和始終如一的精神,並能批判性地評估自我和周圍的一切。反思型教師應當具有以上的三個特徵。

  反思型教師教育是對技術型教師觀和能力本位教師教育模式的批判與超越。傳統技術型教師觀把教師視為技術人員,是用別人設計好的課程達到別人設計好的目標的知識傳授者。反思型教師觀主張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是課程的研究者,不僅具有課堂教學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與技巧,而且具有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反思、研究、改進的能力,以及對教育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等更廣闊的教育問題進行探究、處理的能力。

  ***2***反思型教師教育模式的產生

  反思型教師教育主張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培植教師“反思”***reflection***的意識,使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傳統的技術型教師觀把教師視為技術人員***teacher as technician***是用別人設計好的課程達到別人設計好的目標的知識傳授者。而通過反思型教育教育模式培養出的教師則是研究者,他們不僅具有課堂教學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與技巧,而且具有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進行反思、探究、改進的能力,以及對教育的理論基礎、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等問題進行探究和處理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在教師專業化程序中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即從追求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和權利轉向強調教師的專業發展。80年代後,人們在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問題時,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立足於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自我監控、自我調適,不斷優化和改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這就要求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育模式,實行反思型教師教育。

  3.反思型教師應遵循的原則

  反思總是圍繞著問題,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反思自己和自己的教學要以問題為中心,以追問為原則。一般來講,提問方式有三種:“What-to”的提問,“How-to”的提問,“Why-to”的提問。“What-to”一般是本體意義上的追問,“How-to”則主要是對方法的追問,而“Why-to”則往往是對知識論的提問。

  反思總是圍繞著教師―學生―教學、學校―家庭―社會兩大主題。反思教師自己,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師之間的關係,教育與教學的關係,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學校與家庭及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等。

  反思總是以方法論為中心,即如何反思。反思的具體方法有哪些?

  根據Winter***1989***,Richardson***1989***,Hunan***1990***,Bailey***1990***,Wallace***1991,199A***,Brooket al.***1993***,Fanitini***1993***,Pineino***1993***等人對反思性教學的研究,反思性教學可有許多形式和手段來實現,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條件,採取不同的方法。***轉引自Stanley.1998***

  ***1***記日記***diary keeping***。教師在一堂課後,用教學日記的形式記下自己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作為反思基礎。教師可與自己的同事在這一基礎上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有:①自由討論。根據教師各自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敘述自己的看法,如某一問題的形成,如何自我反饋,採取補救措施,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受到的啟發;②共同討論。教師可圍繞人家所關心的問題,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的辦法,以及在下次教學中應注意的方面要採取的措施。同時通過討論,各自也可以從其他教師那兒得到許多啟迪和經驗。

  ***2***聽課與觀察***observation***。這主要是以相互聽課為主的形式,觀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教研室或教師為單位,相互聽課,相互學習,觀察教師是否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如課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教學方法***teaching approach***、學生反應***students responses***、師生關係***teacher-students relationship***等。

  ***3***錄影***video***。觀看和分析自己或同事的課堂教學錄影,是教師培養自我意識能力的手段之一。因為,教學是教師獨立地、自覺地從事教學和管理自己的實踐活動。觀看課堂教學錄影,能詳盡反饋整個課堂教學過程,觸發反思性思考,總結教學行為的成功與不足,也可以從同行的教學錄影中得到一些啟示和靈感,反思自己的弱點,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與日記形式相比,錄影擴大了教師反思的空間。

  ***4***教學行為研究***action research***。由於教學實踐過程是教師個體獨立地、自覺地從事和管理自己的過程,因此教師教學活動的發生就建立在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前提之上。所謂教學行為研究,就是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的各種行為作為意識物件不斷積極主動地進行計劃、評價、反饋、檢查、調控和改進的行為過程。

  4.反思性教學的過程

  不同的學者對反思性教學的過程有不同的理解。Osterman認為教學反思的過程一般包括四個階段***甘正東,2000***:

  ***1***確定所關注的內容。教師通過對教學的感受,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並明確其性質和結構。

  ***2***觀察與分析。教師開始廣泛收集並分析有關的經驗,特別是關於自己活動的資訊,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及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態度和感情。

  ***3***重新概括。在通過分析觀察認識了問題的成因之後,教師重新審視自己教學中所依據的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想和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在這一階段,新資訊的獲得有助於形成更好的概念和方法。這種資訊可以來自專門研究領域,也可以來自實踐領域。

  ***4***實際驗證。通過實際嘗試或角色扮演,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假設和教學方案。在檢驗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發現新問題,從而又進入一個型的階段,開始新的迴圈。

  武繼紅***2003***根據Barrlett的反思模式,提出瞭如下反思性教學過程:觀察***observation***→破譯***interpretation***→內省***introspection***→置疑***questioning***→需求替代***consideration***→除錯***adaptation of instruction***。觀察主要指教師觀察和記錄自己的教學活動;破譯主要是探尋上述所記錄的活動的意義;內省是教師重新思考固有的觀念的過程;置疑就是尋求教學行為和固有的觀念之間不一致甚至矛盾之處;尋求替代,指根據新的認識尋找新的方法替代那些與現有的認識不符的教學行為;除錯是指在深思各種行動的效果後,實施新的行動計劃,形成新的反思環。熊川武***2002***提出以下五個反思性教學的實施過程:①反思教學現狀,發現問題;②進行目的――手段分析,提出假說;③制定教學計劃,將假說具體化;④實施計劃,進行教學;⑤分析和處理材料,得出初步結論,寫出反思性日記或論文、實驗報告等。

  5.啟示

  反思性教學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必須確立外語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主體地位,鼓勵教師在實踐中提出和總結個人的理論見解,而不是盲目地追隨他人的理論,要求通過日誌、錄影或聽課等主客觀方式由教師自己觀察,內省和反思課堂教學活動,發現問題並即時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建立引導,扶持外語教師進行立足於教學並服務於教學的探索的機制和環境,使反思教學實踐成為他們走上科研之道的起點,成為他們自身素質和職業能力發展的必由之路。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他理解並感到,沒有關於教育科學的知識便不可能對兒童進行自始至終的教學作”,“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質”。新教師應牢記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並把這一教學觀貫穿於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多進行換位思維,堅持與學生站在同一思維層次,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設計和組織自己的教學。

  參考文獻:

  [1]Stanley,C.A framework for teacher reflectivity[J].TESOL Quarterly,1998,***3***:584-591.

  [2]甘正東.反思性教學: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J].2000,***4***.

  [3]武繼紅.英語教師反思型教學實踐初探[J].外語界,2003,***1***.

  [4]熊川武.說反思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6***.

  [5]張天乾.反思性教學的認識及探索[J].基礎英語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