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級職稱論文的字數要求

  職稱論文條理清晰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指專業人員進行科學研究和表述科研成果而撰寫的論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於的資料,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一篇以上;或在CN刊物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兩篇以上;***本條件所指論文指本專業或相近專業論文,均不含增刊、特刊等。期刊必須有CN刊號,應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技術價值,不少於3000字。業績與成果、論文與論***譯***著、技術報告等是指執筆人。***

  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公開出版有一定學術水平的論***譯***著***或技術手冊***,本人撰寫5萬字以上;

  主持撰寫過兩篇專項研究報告或技術報告,經同行業專家認定,具有較高學術、技術水平並對安全工程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市***廳***級或大型企業立項科研課題及其技術報告,經主管部門或歸口部門組織同行業專家評審認定具有獨創性見解,具有實用價值。

  關於教師的職稱論文

  教師的角色期待

  摘要:教師的角色期待與規範是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對教育認識的深化而逐步演進的,不同的主體不同的視角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也是不同的。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也存在著共識。

  關鍵詞:教師;角色;角色期待

  角色是指社會結構中對於承擔某一特定職位者的一套期待與規範,預期某一角色可能的表現,希望該角色應該如何表現。教師作為專門職業,其角色認同是隨著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和人們對教育認識的深化而逐步發展的,人們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一、教師角色的深化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他具體實踐者教育的職能,培養和造就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化個體。教師的角色認識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教育的深化而逐步演進和凸顯的。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低下,教育隱於生活,沒有獨立的教育和專門的教師。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教育分化、獨立也就出現了專門的教師。但在穩定的農業社會裡,教育所關心的事情是謀業技能、傳統和價值的滲透,這種教育離不開社會的、政治的、宗教的問題而產生它本來特殊的問題。猶如人處於“人的依賴關係”的社會形態裡一樣,教育也還是附屬物。教師角色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

  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特別是工業革命和工廠制度的出現,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被要求把日益豐富的知識技能傳遞給人數日益增多的人們,因為機器工業的生產過程要求更多更新的熟練技術工人。“機器工業的本性”對勞動者知識、技能的客觀要求,必然反映到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傳遞要求上;同時,為維護統治階級的穩定與權威,教師必須傳遞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價值和精神傳統。儘管人們開始認識到了對社會生產發展、兒童培養的教師的作用,但這種知識、技能和傳統、價值的單唯模式的傳遞產生了嚴格的、權威的、學院式的紀律,也就樹立了權威似的師生關係,並“仍在世界上大多數學校裡流行著”,[1]這種典型的權威似的師生關係使得師生成了一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從而就將教師角色凝固化了、簡單化了。隨著大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科學知識、技術以幾何級數迅速增長,要想將人類積累和沉澱下來的經驗、知識、技能、傳統全部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也是沒必要的。“大家一致同意:教育應該較少的致力於傳遞和儲存知識***儘管我們要當心,不要過於誇大這一點***,而應該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2]教師角色也就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漸變為知識傳遞者和能力培養者。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全球在經濟、科學、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賴關係正日益加深,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地球村”。這種相互依賴關係發展也暴露出來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黃膠庀窒笏?斐傻慕粽毆叵?如貧富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全球與區域性、普遍與個別之間***也時有加劇,人們也越來越明顯地認識到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領域裡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面對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對“教師角色”的認識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只再現即存社會的現有社會關係,單純傳授被確認的知識、技能、價值,“為一種刻板的職能、固定的情景、一時的生存、一種特殊行業或特定的職位作準備,灌輸著屬於古舊範疇的傳統知識”,而應更深化、更拓展,應該教會學生不單從過去學習,還要面向未來,“學會生活,學會學習,以便終生吸取新的知識;學會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學會熱愛世界並使這個世界更有人情味;學會在創造過程中並通過創造性的工作促進發展”。[3]也就是雅克·德洛爾報告中所指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因此,教師必須適應新的師生關係,其角色從“獨唱者”演變為“伴奏者”,將重點從傳播知識、培養能力轉移到幫助學生尋求、組織和運用知識,引導學生而不是去鑄造學生,並在那些指引終生的基本價值方面,則始終堅定,使學生終生受益。教師角色因隨著生產力進步和科學發展,適應社會和教育的變革而深化。

  二、現代教師角色的共同期待

  教師的角色期待,有教師自己的,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有家長的,有學生的;有社會的,有歷史的,有現代的,有未來的 ……這樣,因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的社會階層利益、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精神傳統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期待是不同的。

  現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似乎更明確而又更模糊不清,處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峻的文明十字路口,人們已越來越共識到教育在人和社會的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儘管教育並非解決所有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但教育卻常是我們戰勝挑戰取得平等發展的有效途徑”,[4]“是一種促進更和諧、更可靠的人類發展的一種主要手段,人類可藉此減少貧困、排斥、不理解、壓迫、戰爭等現象”。[5]教師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社會個體,以期使學生能適應不斷變革的社會並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而備受矚目,期望殷殷。也因此,對現代教師的角色期待在某種程度上也達成一定的共識。

  1、教師要成為教學藝術家——明瞭教什麼,所以教,如何教。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和發展活動,在這種獨特的轉換活動中,教師必不可少地要:①有目的地干預別人的生活;②行使很少的教學活動本身的自由;③在一般無法預測的情況下作出決定;④都有益處地影響所有參加者;以及⑤承擔傳遞價值觀的道義。在教師——學生主體間性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根據課堂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條件、技術手段,實施教學並價值滲透,實際上是一個連續不斷地對教學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對教學情境給予藝術處理的藝術化過程。要完成這一藝術過程,教師至少要具備八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①兒童和青少年的特徵及發展週期;②人們學習的方式和方法;③概念的結構、概括、探究的方法,綜合知識的範例以及關於各門學術性科目的專門知識;④教學方法;⑤認知、情感和心理運動的學習目標;⑥有助於學習和改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價值觀念和態度;⑦交談、解決和減少矛盾,處理人際關係及作決定的能力;⑧使以上七個範疇彼此結合起來的技能。[6]因此,教師不能不是一個教學藝術家,於語言、於行動,不可不具有藝術家的能力。   2、教師要成為學生未來共同生活的指導者。資訊社會使得人類活動範圍走向世界化,全球相互依賴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但發展的不平衡,使得世界也是一個各種緊張關係時有加劇、危機重重的世界。如何適應地球村的團結合作,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已要求教育不能僅僅滿足於讓人們接受昔日形成的傳統價值觀,從而把他們聚集在一起,他還應對“我們共同生活為了什麼?幹什麼?”這個問題作出答覆。教師在進新知識傳授、資訊選擇時就應把它們置於某種條件下,置於未來生活情景中使學生在知識與更廣泛的背景、問題之間建立聯絡,使學生在儘可能理解正在發生變化的文化基礎上,學會正確地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以批判的精神來對待大量流通的資訊,超越傳媒有時提供的簡化的或歪曲的看法,真正地瞭解所發生的各種事件。這也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明確地顯示出教師在培養判斷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十分有益地幫助學生了解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瞭解自己、瞭解他人、瞭解世界可以引導人們尋求有助於建立教科文組織《組織法》中宣佈的“人類理性與道德上之團結”的共同價值觀;指導學生適應不斷變革的我們共有的未來社會的生活。

  3、教師要成為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品質的培養者。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越來越依靠生產技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生存空間。發展科學技術,在教學中強調科學精神已普遍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同時,對科學技術貪婪、掠奪性的利用,也造成了一系列眾所周知的災難性的後果,戰爭屠殺、恐怖活動、排斥、剝奪、貧困、生態破壞等等,也使得人們開始注意到,片面的科學主義是不可取的,教育還應“從事物世界轉向人格世界”,走向科學的人道主義,消彌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強調科學與人文相接合。教師在現代社會尤其要關注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品質的培養。

  4、教師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7]這種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在現代社會提供廣泛的物質基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和聯絡日以拓展和深化,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教育自身的經驗不斷積累的條件下才有可能,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空想——科學——實踐”的歷史脈絡已說明了這一點。發展到現代社會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人對自身的認識以及對自身主動發展的把握,都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他既受現代生產及社會關係的制約,又在創造、揚棄、超越現有條件的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進而在更高層次中顯示自身的力量和價值,表徵出“自由個性”。現代教育理應培養學生“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地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維、判斷、情感和想象方面的自由”。[8]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可推卸地要反映現代社會和人自身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培養學生形成獨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判斷能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斷增強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責任感來自我確定應該做的事情。

  5、教師應成為教育變革的參與者和促進者。為提高教育質量,反映現代社會的客觀要求,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潮蔚然可觀,但是,不管什麼樣的教育改革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反映社會發展的教育目標、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方法等的改革,都需要教師去具體執行、操作、落實,而且,教育改革過程中的變革與穩定、繼承與發展、特別是傳統精神與現代價值等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理性深化,從而保證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覺和順利實施,“違背教師意願或沒有教師參與的教育改革從來沒有成功過”。[9]教育改革不應也無法漠視教師的存在。

  6、教師要成為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現代教育不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對人已成為一個完整的、一生的經歷,已不再僅僅是某一時期的行為,而是維繫終身。那種一時的培訓就可以受用無窮的觀點已不適宜,教師本身就有一個終生學習、不斷提高的自我專業成長的過程。現代社會對教師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期望教師充分發揮作用,使學生終生受益的思想也需要教師適應不斷變革的社會,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自我發展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以期培養學生相應的品質。

  人們對教師的期待甚多,應予滿足的要求又似乎是無限的。而在實際生活中,教師問題又非常突出***如教師結構失衡、工作條件、社會經濟地位、以及教師自身由於社會急劇變化而知識陳舊、觀念落後急需培訓、再提高等***,不利於教師角色職能的充分發揮,這必須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改善教師的資格、地位、培訓和工作條件。“教師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個人素質、職業前景和工作能力的情況下,才能滿足給他們寄予的期待”。[10]

  [參考文獻]

  [1][2][3][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9、12、98、2.

  [4][5][8][9][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序、1、85、137、135.

  [6][美]範斯科徳,克拉夫特,哈斯.美國教育基礎——社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