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怎樣學好語文

  語文是最簡單的一門課,也是最難得一門課。那麼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學好語文:學會去思考、體味

  許多同學在語文學習上也很用功,上課老師講的東西全都記下來。文學常識、生字詞語、段意、中心、寫作特色甚至對“我們”的啟示,一樣不落,全盤接收,並且在早讀的時候背記。這就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語文學習固然需要背記,但是一味地背記,恰恰說明了方法的僵化。老師給出的東西只是老師的理解,甚至只是教參的理解,很難說它就是最好的理解。背記那個並非最佳的理解顯然是對腦容量的浪費。每個學生都要有探求最好理解的這種熱情。要深透理解就需要深入思考、體味。大家都在小學學過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都覺得寫得好。可是,為什麼寫得好,好在哪裡?有人說,這首詩寫出了杜甫初到蜀地,結束了漂泊的生活,心情愉悅,所以一反愁苦之態,寫出了明麗清新的作品。這是人們普遍認可的答案。可是,當老師課堂上講的歷史背景忘光了,甚至杜甫的漂泊經歷也被忘記了,我們還是覺得它好,為什麼?有誰仔細想過?有人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這首詩之所以讓人感到輕鬆愉悅,不僅是我們為杜甫的解脫而高興,還因為杜甫在這首詩中寫出了一種普遍的“滿足感”。大家想,如果杜甫只是寫自己個人的感受,如何能夠有穿透力?正是這種人人都有體驗、能夠讓人愉悅的“滿足感”讓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忘記了自己的現世生活,產生了“滿足”的快感,人生也一下子由沉重變得輕快了!這個答案顯然要比前一個答案高明。

  所以,我們在語文學習中一定要學會思考體味。不思考、不體味,語文學習就是老在吃“別人嚼過的饃”,這樣必然讓人倒胃口,失去興趣。 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多,學生得到的是“二手”體驗,這就相當於自己不去談戀愛,只讓別人講講自己的體驗,這不是太可惜了嗎?真正投入的語文學習應該是動情的,應該是浮想聯翩的,應該是不忍釋卷的。可是,我們許多同學翻開了語文課本,就是一副懨懨欲睡的神態,何談體驗?要學好語文,就要從改變讀書的精神狀態開始,不要認為這是負擔,要把讀書當作一種藝術享受,主動去體味裡邊的感情,主動去思考裡邊的思想,主動去學習寫作的方法。這樣語文學不好才怪!

  高中生學好語文:分清楚娛樂和學習

  在理科學習裡,娛樂和學習界限分明。而在語文學習裡,許多同學把娛樂消遣當作了學習,導致的結果是讀了很多書,語文學習依然原地踏步,甚至被荒廢了。這些同學不明白,他在讀書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把書當作了消遣娛樂的工具,讀書學習的過程變成了消遣娛樂的過程。那麼,消遣的讀書和學習的讀書有何差別呢?首先,兩者的目的不同:消遣是為了打發時間,娛樂自我;學習是為了提高修養,改造自我。

  既然是為了打發時間,娛樂自我,所以閱讀就只講求有趣、搞笑、刺激、合我所好,這樣,必然走向濫俗,品位不高,日久,則心靈汙濁,迷失自我;如果是為了提高修養,改造自我,所以閱讀就一定會不畏艱澀、圈點札記、思考質疑、梳理、註解、評論、總結,博觀約取,以求超卓,這樣,必然走向進步,日久,則眼界開闊、思維縝密、胸中所懷氣象萬千,自成大家。求娛樂必然圖輕鬆,勞思費神的事情肯定不做;求進步必然不畏艱辛,輕浮省力的事情必定不為。

  說簡單些,一個只看恐怖小說、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的人肯定不會動筆去寫什麼感悟,因為只有感覺,沒有思想產生。而那些讀了許多大部頭名著的人,一定會在密集的思想轟擊下,啟動自我思考的核聚變,他和這個世界交流、辯論的願望一定會促使他拿起筆來。一旦看清了這之間的差別,就可以發現,許多同學所謂的“熱愛讀書”“喜歡讀書”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自欺欺人罷了。讀書不能只停留在興趣的層面。興趣是入門者的天使,但要把終身的幸福託付給興趣,顯然是不可靠的。所以,要早早超越興趣的層面,從修養的高度去讀書,這樣才會有方向,也才會使閱讀產生價值。

  那些還在早讀的時候痛苦於背誦的同學要注意了,你的語文肯定不出色。 當你心中充滿怨恨地去背誦的時候,你只不過是在完成任務,何談感情、思考的投入?又怎能高效記憶?又怎能銘刻於心?學習都是艱苦的事情,只有投入之後才會有回報,你連投入都沒有,怎能得到回報?幻想而已。

  高中生學好語文:培養思維

  一流的學習語文的人把語文當作工具。 二流的學習語文的人把語文當作知識。三流的學習語文的人認為語文沒用。 語文提供文史知識,但那不是我們追求的全部目標。知識可以儲備,可以利用,但是如果沒有好的思維方法,這些知識就會變成碎磚零瓦,一盤散沙,是毫無用處的東西。語文教給我們的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技巧和錘鍊思想的方法。比如,同是學習《老子選讀》,有的同學讀課文的時候看老師在不在,老師在了就讀,老師走了就停下來;有的同學把生字弄懂,句意弄明白,還概括出來每一則講什麼,弄完了才停下來,感覺挺有成就;而有的同學在做了以上工作後,跟“有無相生”四個字較上勁了:老子說“有無相生”有道理嗎?道理何在?我能舉出例子嗎?

  能舉出例子才說明我理解了。我舉的例子跟老子舉的例子是同一類嗎?如果是同一類,說明我還沒有觸類旁通,還要再思考,這個道理還有用嗎?對我的人生成長有何借鑑意義?……他一個早讀所得東西比無心之人一年的長進都多,更何況,一些人一輩子也不會開悟,只是在責怪:什麼破書,選這樣的東西讓人讀;什麼爛老師上課不講故事,專講些沒有的東西!

  殊不知,在形而下的東西中蘊藏著形而上的智慧,沒有經歷形而下的汰洗是得不到真經的。在語文的學習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比自然世界更為繁複奇幻的感情世界,我們發現了人們觀察世界的角度,思考世界的方法是各不相同的,這些東西一定會無形中影響我們的感情世界,修正我們原有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從而形成我們自己獨有的認識世界、表現世界的方式──這才是語文之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