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腦血管病人的院外急救分析論文

  人體在不同的生理狀況下,各器官組織的代謝水平不同,對血流量的需要也不同。心血管活動能在機體的神經和體液調解下,改變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協調各器官組織之間的血流分配,以滿足各器官組織對血流量的需要。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急性心腦血管病人的院外急救分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急性心腦血管病人的院外急救分析全文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普通資料:

  本組70例中,男46例,女24例;年齡53-82歲。既往病史:高血壓史21例,冠心病史IS例,糖尿病史11例,高血脂病史7例,“二高”兼併病史8例。

  1.2院前急救方法:

  患者在向醫院撥打急救電話時,急診醫生應細緻訊問發病時大致的病症表現,以及能否有既往病史。如初步判別為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後,叮囑患者立刻中止活動,指導家眷和陸護人員基本自救方法,不得猛烈搖晃和搬運患者。疾速組織院前急救人員出車前往患者所在地。

  抵達現場後,馬上開端檢查患者生命體徵,觀察患者認識能否清醒、瞳孔的變化,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和心電圖,控制病情展開的嚴重程度。視現場和患者病隋,使患者堅持溫馨的體位,比如平臥體位、側臥體位和端坐體位。為了確保呼吸道的通暢,必需肅清口腔內和鼻腔內的分泌物戴有假牙的昏迷患者應立即取出假牙;舌根後墜聞及熟聲者應在口中置***咽通氣管;渾身抽搞者在口中置入啟齒器,防止舌咬傷;呼吸功用異常者可採用氣管插管的方法給予吸氧,樹立靜脈通道,必要時應用急救藥物。

  在急救危重患者時應同時向患者和家眷中止心理引導工作,耐煩細緻的講解基本疾病學問,消弭多餘患者和家眷的焦慮、恐俱和慌張心情。告之患者和家眷在轉運醫院途中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爭取得到患者和家眷的積極配合,並減少醫患糾葛的發作。

  卒中單元是指為卒中患者提供藥物治療、康復鍛鍊、言語鍛鍊、心理康復和安康教育的一種病房管理系統,是多學科的密切協作,表現了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它將患者和家眷的滿意度作為重要的臨床口標,而傳統病房的治療只強調神經功用恢復和影像學的改善。循證醫學標明卒中單元是對卒中治療最有肯定療效的方法團。成人吞嚥困難最常見的緣由是急性腦卒中,高達50%的腦卒中患者臨床表現有吞嚥功用障礙。因此,我科展開卒中單元護理方式對腦卒中後吞嚥障礙患者功用康復的研討。

  待採取妥善的急救處置措施,患者生命體徵、呼吸系統、迴圈系統基本平穩後,應及時送往醫院中止進一步的治療搬運患者時必需動作輕柔、和諧分歧,救護車車速平穩,不得有猛烈的平穩。醫護人員需時辰堅持警惕,觀察病情的變化,輸液管和氧氣管等急救措施運轉正常。返回醫院後及時向接診的值班人員交代院前急救過程,為院內治療提供必要的資料,以進步患者的救治的成功率。

  2、結果

  70例患者中,64例經過及時急救後病情趨於平穩並順利轉送至醫院治療,無患者因轉送不測轉運發作病情加重或死亡;6例碎死因未能及時發往常現場死亡。

  3、討論

  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是要挾人類特別是中老年人身體安康常見疾病,具有“四高一多”的臨床特性,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複發率高,併發症高。急性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急性冠脈綜合徵、腦卒中、高血壓危象、心律失常、碎死等多種疾病。

  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人為主,通常伴有多種併發症,嚴重要挾了老年人的身體安康。假設患者不能在發病後第一時間得到專業妥善的治療,很有可能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

  因此,R.期的院前急救措施是進步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存活率的關鍵。現回想性分析20092011年我院急診利一收治的70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院前急救相關資料。

  患者發病時通常表現為心慌、胸口發悶或窒息感、呼吸不暢、頭痛、嘔吐、肢體喪失活動力以及認識障礙等。在臨床救治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時,進步救治成功率的關鍵可以歸結為一個“R.”字,即R.發現、R.診斷、R.治療。醫護人員要堅固樹立急救認識,儘量縮短出診準備時間。抵達現場後急診醫生在實施院前急救時,必需將挽救生命放在首位,控制生命體徵的惡化,其次再思索維護和恢復器官功用。

  假設患者的在院前急救時興不能給出明白的診斷,應採取中性治療措施,包括中止脫水降顱壓,堅持血壓穩定,暫時不用止血和抗凝、溶栓藥物,嚴密觀察病情。病情逐漸平穩契合轉送條件後再立即送至醫院以中止確診治療。

  總之,院前急救關於患者的轉歸具有極端重要的作用,接到出診任務後快速出診並準確判別病情是進步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院前急救成功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