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開始注重素質教育的推行。縱觀我國原來教育太過於單一缺乏創新意識。漢語言文學教育必須得到重視,並且要轉變傳統的教學風格加入創新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人才培訓策略

  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文科類專業中的主幹和核心專業,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發展比較成熟的傳統專業。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作為一個傳統專業,幾乎各個層次的高等院校都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年來招生人數有增無減,社會需求雖然也在不斷增大,但總體來說是趨於飽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同其它專業一樣面臨著結構性就業難題,而這一難題對地方院校來講就更加嚴峻。地方院校應有符合適應地方社會要求和其自身辦學條件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系。依據《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和我國高教的實際情況,潘懋元教授將中國高等學校劃分為三種基本型別:第一類是研究型的、綜合性的,這類大體上是我們的重點綜合大學;第二類是應用型的、專業性的,培養各行各業各種專業的應用型的各種專門人才,包括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第三類是職業性的、技術技能型的。第一類大學側重於科學發明與創造、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第二類側重於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技術開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第三類側重於生產現場的技能操作、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就此看來,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當是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對地方性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人才培養的重心必須下移,由以往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轉向以培養適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高階專門人才為主。正確認識和客觀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歷史與現狀,積極探索和制定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使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保持其原有優勢的同時煥發新的活力,在當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發揮更好的作用,應該成為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當務之急。

  二

  地方本科院校作為依託地方、主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院校,承擔的是大眾化教育的培養責任。然而,在實踐發展過程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襲傳統的單一化人才培養模式,像一些重點綜合性大學一樣,以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為己任,與研究型、綜合性特點突出的重點綜合大學盲目攀比,貪大求全,導致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相脫節。有的儘管調整了培養目標,但是,沒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培養體系,專業結構以及相關的課程設定仍然沒有實際性的變動。所以在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茫然失措,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適應不了現實的需要。就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講,地方性院校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知識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對人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自然也有了新的要求。社會現實要求其所培養的,已不再僅僅是具有審美能力、寫作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的單一知識型人才,而是要求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審美品位,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並能很好地運用語言進行教學科研、文學創作、文祕寫作、廣告策劃、新聞宣傳、公關談判、對外交流等活動,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人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侷限於文學類科目,比較單一。而目前市場需要的是綜合漢語言文學及其它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這也是由漢語言文學專業較寬泛的就業面所決定的。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其主要弱勢表現在:其一,知識轉化能力低,轉化率低,學校所學知識不能變成自己在工作崗位的實際能力。由於缺乏必要的實踐素養,高校畢業生任職後,就業單位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付出相當多的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對畢業生進行培訓,以完成從畢業生到社會人才的角色轉換,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其二,社會適應能力不強。表現為人際交往、溝通能力欠缺,自我定位不準確,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不足。團隊合作精神不強,或自我封閉,或以自我為中心。其三,實踐能力弱,動手能力差。如辦公自動化裝置操作不熟練,公文寫作水平不高等。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多數畢業生在離校前很少接觸社會,缺乏對自身能力水平的清醒認識,對市場的深入調研,在校期間的職業準備明顯不足,不能很好地培養和挖掘自己從事崗位工作的潛力,導致不能成功擇業。積極探索和制定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是當前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但是在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時候,必須充分注意一個問題:即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的理解,不能機械地複製實用性專業的“應用型”內涵,而必須顧及該專業的特殊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體悟的最直接的載體,它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該專業人才培養一方面要考慮職業技能的訓練,又要考慮人文素養與素質的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心在於學生的人文素養,而非一對一的實用性技能,它的應用型,決不能僅僅體現在“技術”或“技能”的層面上,而應更廣泛地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它作用於人的精神層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著一般實用性專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當看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提供的一些精神底蘊,是其它具有特定職業對應性的專業所不及的。漢語言文學作為傳統專業,在其長期的發展中,孕育出了許多新興專業,如新聞、廣告、文祕、文化事業管理專業等基本上都是從漢語言文學這個母體裡剝離出來的。這正是它的基礎性、綜合性、寬泛性的有力證明。因此,在考慮這一專業的改革發展時,我們應該有更寬闊的視野,完全應該打破人為設定的專業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發揮漢語言文學的綜合優勢。在保證專業根基紮實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與職業應用相關的技能培養模組的設計。教育與教學、新聞傳播、文祕與公關、社群文化管理、廣告文案等都可以設計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模組,學生通過這些模組的學習獲得動手能力和從業能力。

  三

  要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改革和建設穩步進行並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須從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改革。轉變觀念,突破陳規,從培養目標及要求、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適合現實要求的變革。漢語言文學培養方案的設計原則應該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既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薰陶和精神培育功能,又充分考慮社會和個人的即時性需求;既充分注重深厚人文素質的培養,又認真考慮某些應用技能模組課程的安排;還要有對更高層次深造有切實幫助的課程設定。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本專業學生完成“在學習中研究”和“在研究中學習”的思維轉換。在整個培養體系中要大力強化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的培養,這既能給學生未來的發展帶來益處,也能使學生素質有明顯的改觀,對於樹立人才的整體形象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堅持以培養能力為本位,堅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專業改革指導思想,積極調整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定,定位於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想很好地實現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這一培養目標,就必須針對本專業目前所存在的實際問題,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遵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大的調整和改造。在保持專業優勢與特色的同時,設計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的課程規劃和相關的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完成由知識型人才嚮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化,由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教育向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教育的轉變。將學校教育與未來職業所需能力相融合,真正做到學有所用,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根據新形勢下專業發展的實際要求,課程設定應圍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加強應用性,二是突顯特色化。開設的課程必須注重實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未來的網路編輯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將會有進一步的上升。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未來各類媒體的從業人員仍將會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方面的人才為主體。我們應根據未來行業發展、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大力開發應用類課程,提高這類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比重。提高計算機能力以應對辦公自動化、交際資訊化、影像化的時代特徵。當然,我們要十分清醒地把握住,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追求應用性過程中決不能失掉其自身特色。本專業的許多基礎課看似只能陶冶情操,在未來工作中少有實際功用,但正是這些課程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人的思想在感性層面上獲得了理性的提升,對人未來的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

  我們要以專業知識為核心,培養實用性人才為導向來優化課程體系。課程結構可以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三大板塊構成,同時開設相關的應用模組。基礎課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為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課程等。專業課又可分為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輻射課程。專業核心課主要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專業輻射課是與專業相配合的一些選修課以及對就業有針對性的訓練課程。如:公共關係學、社會心理學、公文寫作、祕書概論、公關禮儀、新聞採編、廣告設計、辦公自動化等課程,儘量向學生傳授最前沿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考研、就業意向有側重地進行選修。實踐課包括畢業論文、實習、見習等職業實踐和技能培訓活動。這樣以專業核心課為學生的專業素養提供基礎支援,以專業輻射課帶動、促進專業的改革。拓展專業口徑,完善課程結構,優化課程內涵,建立起合理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既有紮實寬厚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又能根據人才市場的變化,自我調適,自我發展,不斷地獲取新知識,掌握實際技能,成為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不足的現象,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平時作業、畢業論文、實習等,將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落實到每一個環節,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2007年在大學生就業政策方面,教育部等十部委聯合採取五大新舉措,其中有一條是“廣泛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技能培訓和就業見習活動,使一大批高職學校的畢業生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雖然這只是對高職院校畢業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的重要參考。要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與本專業相關的各類資格證書考試,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職業競爭力。

  我們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注重第二課堂訓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訓。在保證課堂學習的基礎上,注重課內課外結合。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和學生社團的各類活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努力培養和加強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有效的銜接,幫助學生完成由學校走向職場的過渡階段。二是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加大職前培訓的力度。積極借用、整合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課外訓練平臺,加強學校和用人單位的合作,建立學校與實習基地間的直接通道,擴大實習基地的選擇範圍,可由原來的學校、機關、新聞媒體擴大到社會各行各業,以適應畢業生實習多樣化的需求。注重實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適應能力。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有關業務部門學習鍛鍊,或進行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適合地方性院校特點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使漢語言文學由過去的那種單一型的中文專才培養,轉向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相關自然科學知識兼備的多能複合型人才培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由過去的知識型人才培養,轉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多途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然選擇。我們應該通過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討改革,達到既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文化薰陶和精神培育功能,又充分考慮社會和個人的即時性需求,擴充套件學生就業渠道,提高競爭能力的培養目的。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殊性,解決目前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中存在的就業與深造兩方面的困境,拓展就業途徑,提高就業能力,縮小學校人才培養和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提升本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繼續深造的能力,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服務。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思考

  一、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調查問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級和2009級的部分學生進行調查。2007級是作為畢業生的調查樣本,對2007級學生的調查是在學生畢業前夕***2011年6月3日***進行的。2009級是作為在校生的調查樣本,對2009級學生的調查是在大學二年級的第二學期末***2011年6月29日***進行的。2007級共有學生93人,抽取了55個樣本,有效樣本55個,抽取人數佔59%。2009級漢語言專業的學生共148人,抽取了110個樣本,有效樣本109個,抽查人數佔73.6%。根據調查的需要,對兩個年級分別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其中有些問題是相同的,目的在於比較。我們對2007級的學生設計的調查表,從10個方面調查了今年畢業生的情況,瞭解學生面對就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以及他們感到自己需要加強的知識能力。對2009級的學生調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對於實踐的需求以及對學院、系裡組織過的實踐的評介。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畢業,學生選擇工作還是繼續讀研究生的情況

  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選擇工作還是讀研?筆者對2007級學生和2009級的學生分別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是,200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繼續讀碩士的只有13人,佔13.9%。抽樣調查的漢語言文學專業2009級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佔44.9%。筆者進一步調查了2009級打算考研的學生“選擇考研的原因”,49人中,選擇“喜歡讀書研究”的有12人,佔24.5%,選擇“避免就業的競爭”的有2人,佔4.1%,選擇“碩士比學士就業好些”的有35人,站71.4%。從調查資料不難看出2009級打算考研的學生,其根本的目的是處於就業的考慮。也可以預計,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夠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後大多數人的去向是進入職場。

  ***二***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狀況

  我們調查了文史學院2007級和2009級漢語言專業的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2009級的學生,在回答“你對自己現有的口語表達能力***說和講的能力***滿意嗎?”這個問題時,選擇“滿意”的有20人,佔18.3%,選擇“不滿意”的有89人,佔81.7%。在回答“你對自己現有的文字表達能力***寫各種文體文章的能力***滿意嗎?”這個問題時,選擇“滿意”的有14人,佔12.8%,選擇“不滿意”的有95人,佔87.2%。綜合兩個問題的調查資料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學生對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不滿,***這裡指漢語表達***也就是說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亟待提高。調查結果明顯表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口不能言、寫不達意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的說寫能力令人擔憂。另一方面,學生又普遍認為,口語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樣,我們通過調查資料可見。2007級學生回答“你在畢業找工作中,感覺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可以多選***”,選擇a項專業知識的有22人,選擇b項口語表達能力的有38人,選擇c項文字表達能力的有24人,選擇d項人際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們在回答“你在畢業找工作中,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強化的能力是什麼?***可以多選***”選擇a項專業知識的有20人,選擇b項口語表達能力的有33人,選擇c項文字表達能力的有32人,選擇d項人際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見學生在尋找工作的實際中,普遍認為口語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重要性要高於專業知識,並且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強化的是口語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加強說和寫的能力的培養。

  ***三***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情況

  畢業論文***設計***是大學本科人才培養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檢驗學生專業知識的重要手段,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又是學生畢業和學位資格認定的必備條件。畢業論文的質量,直接體現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的情況,筆者對2007級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於“撰寫的畢業論文的內容”的調查,學生的選擇是:選a項“2/3抄網上或書上的”有1人,1.8%,選b項“1/2抄網上或書上的”有5人,佔9.1%,選c項“1/3抄網上或書上的”有18人,佔32.7%,選d項“參閱資料,自己寫作”的有31人,佔5***%。a、b兩項合起來共有6人,佔總數的10.9%,c、d兩項合起來共有49人,佔總數的89.1%。由此,我們可以說89.1%的學生的畢業論文是符合學術規範的,不是抄襲剽竊的,學生在嘗試自己完成。對“你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最大困惑是什麼?”的調查結果是:“不知道寫什麼”的有8人,佔14.5%,“面對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麼用”的有30人,佔54.5%,“沒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佔30%。資料表明54.5%的學生閱讀歸納、駕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學生“缺少創新思想。

  ***四***學生對於實踐的需求

  對“你希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形式是什麼?***可以多選***”的問題調查結果是,2007級的學生希望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形式的人數依次是:實習、技能訓練、第二課堂活動和其它社會實踐、參觀調查、畢業論文。2007級學生已經經歷了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在這兩種學校集中組織實施的實踐裡,學生優選實習。同樣的問題,我們對2009級中109名學生也做了調查,調查的結果是:2009級的學生希望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形式的人數依次是:實習、技能訓練、參觀調查、第二課堂活動和其它社會實踐、畢業論文。2009級是大二第二學期末,他們沒有經歷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但對於這兩種實踐的心理期待竟然與2007級學生的選擇如此相同,可見學生很看重、很需要實習這種實踐形式。而且實習和技能訓練這兩種實踐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見兩個年級的學生都認為這兩中實踐是他們最需要的。對於上面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後的主要去向是進入職場。***2***由於我校學生50%以上是少數民族的學生,漢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所以,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較弱。***3***學生畢業論文抄襲現象不很嚴重,但存在駕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創新思想。***4***實習是學生的首選的實踐形式。

  三、實踐教學改革之策略

  結合客觀調查的資料以及情況分析,我們瞭解了客觀存在的學生生態,閱聽了學生的接受與需求,然後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進之策略。

  ***一***以“學以致用”為目標,調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計

  從學生的實際需求,社會的價值趨向來看,我校漢語言專業的課程設計需要考慮畢業後就進入職場的絕大部分學生,使學生通過某些課程的選修能夠增加職場競爭力,“學以致用”應該不只是一種口號,應該成為普世的教學價值。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計圍繞“一主線”,就是以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培養理論與實踐、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並重的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尤其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增加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比如現代漢語、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普通話培訓等,以便學生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二***固本與實用聯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固本”指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的課程繼續保持,而且對於經典學科的教學和演練需要加強,比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小說、古今漢語等,這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加強基於務實固本。“實用”是指固本的基礎上,課程設計兼顧實用化、創意化、現代化。我校的型別屬於“教學型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為主,有條件的可適當擔負研究生培養任務,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1],不是高職高專院校,培養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進實踐教學的規劃和落實上,必須考慮學校的這一根本定位,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就是不能把我們的學生訓練成技術工人。所以在進行實踐教學的時候我們必須把握一個原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並重發展觀念。在具體實施中是以課程為依託,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始終貫穿“能力培養”這一主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專業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推動理論的學習和創新思維的開發。為什麼採取這樣的舉措呢?這是基於專業屬性、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而採取的辦法。中文系的許多課程是人文內容,人文素養是能力形成的潛在因素。人文的高度與格局是一個人後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張高評認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畢業進入職場,的確憑藉專業能力[2];之後五年、十年,誰脫穎而出?誰能領袖群倫?誰能獨擋一面?誰可平步青雲?就不再是專業能力掛帥,而是人文素養決定了態度和高度。漢語言文學教學是人文素養的集散地,是創意思維的大本營,是養成美好態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們在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時,注重理論與能力並重,避免一味強調實踐而忽視了有些課程的人文功能,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讀、說、寫、用”。對學生這四種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首先貫穿並落實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比如我們的嘗試,各門課程都給出相關的閱讀書目,定期檢查,以訓練學生“讀”的能力;配合要求閱讀的內容安排課堂討論,訓練學生“說”的能力;佈置完成課業小論文,訓練學生“寫”的能力;“讀、說、寫”綜合起來,訓練學生“用”的能力。“讀、說、寫、用”的訓練要求在每門課程中教學中都有所體現,這一點我們學院已經對每位教師明確提出要求。同時在典型的課程中強化訓練,做到由面到點,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斷強化訓練。比如以寫作課為代表集中訓練“寫”的能力,以“演講與口才”課、“普通話培訓”課集中訓練“說”的能力,同時對語言類課程設計整體規劃,注重“學以致用”。

  ***三***實踐形式多樣化,提高學生實踐的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對某一事物若沒有興趣,便不會主動關注它,所以一般來說效果不會好的。比如,學生不願意實踐,不願“讀、說、寫、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此不感興趣。由於不感興趣,即使學生從道理上明白實踐的重要性,即使學校通過測評來檢查學生的實踐情況,學生也只會停留在應付測評,至於一些具體問題的關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見興趣對人學習的重要性。怎樣培養學生“讀、說、寫、用”的興趣呢?基於上面的調查,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我們從改進實踐形式入手,通過多樣化的實踐形式,吸引學生參與。

  1.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使學生社團的組建和活動的開展,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實踐進行。如創辦文學刊物,組織文學社、演講與口才協會,開展讀書徵文競賽、寫作比賽、語言藝術表演大賽、教學技能大賽等,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2.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踐為主,校外實踐補充。校內有針對的活動是普遍形式,但僅限於校內學生容易形成“審美疲勞”,參與的熱情會逐漸降溫,尤其是對於大二、大三的學生,他們對大學的新鮮感隨著大學生活的熟悉,逐漸褪去,對於校園的一些活動開始無所謂或者冷漠。怎樣讓他們繼續保持實踐的熱情,我們的有效辦法是把他們帶出校園,到社會去實踐。這種做法我們已經初步見效。對於2008級我們組織了一次社會實踐調查,到永寧納家戶進行語言文化調查。對於2009級學生組織了一次社會實踐———“寧夏西海固文學採風”。此行學生們瞭解了西海固的風土人情,在寧夏師範學院聽取了關於西海固文學的講座。對此次實踐,學生的看法如何?筆者跟蹤調查了其中的109名學生,設計的問題是“對這次西海固文學採風的實踐形式,你的看法是什麼?”調查結果是:選擇“好,有助於學習”的有46人,佔42.2%,選擇“好,有助於瞭解寧夏”的有46人,佔42.2%,選擇“好玩,對學習意義不大”的有11人,佔10.1%,選擇“不好,對學習意義不大”的有6人,佔5.5%。合併前兩項的資料,很明顯地表明80%以上的學生對此次實踐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學生是否定的。由此,我們可以說,這種實踐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這又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追問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生的實踐成果裡找到了答案。這次實踐,學生的任務是,在實踐結束後每名學生撰寫兩篇於文章,內容與實踐內容相關,文體不限。最後學生的文章,分組交給相關的教師評閱,評閱教師的普遍認為,絕大部分學生的文章有內容,有感情。我們能看到實踐給學生提供的創作素材,提供了認識社會的機會。這印證了古人的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的實踐成果,很能體現其效果,而且這個效果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計目標。

  3.分散實踐與集中實踐相結合。分散模式形式多樣,自由靈活,可以是學生利用假期分散進行社會實踐,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方向進行相關的實踐,分散實習的關鍵在於務實,不能流於形式。集中模式是指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有組織地進行,如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形式。本文通過調查,瞭解了學生的能力現狀、對實踐的需求等各種情況,結合我校民族類普通高等學校的特點,提出了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策略。一是以“學以致用”為目標,調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計。二是固本與實用聯姻,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三是是實踐形式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實踐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