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論文

  要維護和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全方位地改進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觀研究

  摘要:“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髮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絡當代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路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於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物件———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於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瞭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援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範文二:自我概念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大學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測量結果

  1.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狀況

  ①大學生自我概念總體情況。從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計分方法得知,大學生自我概念各維度得分處於中間水平,自我概念水平一般,標準差值比較大,說明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較大。

  ②大學生自我概念性別差異狀況。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兩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但在其他維度和整體水平上存在極顯著差異。女生的自我概念狀況明顯高於男生。

  ③大學生自我概念年級差異狀況。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心理自我、社會自我和自我行動三個維度上有差異,自我概念水平總體情況沒有差異。

  2.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①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從MHT計分方法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佔17%,心理健康狀況一般的佔77%,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佔6%。

  ②大學生心理健康性別差異狀況。大學男生和女生在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衝動傾向五個維度有顯著差異,整體水平差異不顯著。

  ③大學生心理健康年級差異狀況。大學三個年級只在學習焦慮和衝動傾向兩個維度差異不顯著,其他各個維度和整體水平差異極顯著。

  3.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各維度相關分析

  ①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各維度相關分析。對大學生自我概念各維度的得分,與其在MHT中各因子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可見:自我概念與MHT因子呈負相關,換句話說在70%的量上,自我概念量表諸專案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在病態測量分數上得分越高;所有顯示出正常的負相關的相關項都不是顯著相關,就是說從總體上來看,擁有較強自我概念除了極個別的專案上表現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外,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說在這20%範圍內,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對心理健康水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具有較強的自我概念水平幾乎是在全部情況下導致了學業焦慮。

  ②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各維度相關分析。相對於大二和大三,大一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與心理健康問題呈顯著正相關,意味著大一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其學業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而不是正面影響。然而大二和大三階段學生卻表現出更多適應了屬於自己的自我概念而對學業焦慮發展出有效的調節機制。③男女生的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男生自我概念對學習焦慮的影響最為顯著。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自我概念對男生的心理健康影響較為顯著。大學女生社會自我和自我批評對心理健康影響最為顯著,道德倫理自我和自我滿意對心理健康影響較為顯著。

  二、大學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研究結論及建議

  1.研究結論

  ①自我概念狀況。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總體水平一般,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差異比較顯著,因為男女生的自我概念發展規律有所不同,女生的自我概念在小學高年級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而男生在初中以後心理髮展才會有比較大的進步。不同年級的自我概念水平差異不顯著,但在一定維度上呈現遞增的情況。從理論上來說,自我概念發展的總體水平應該是隨著年級的遞增而遞增,出現這種沒有差異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樣本容量過小,採集的樣本不具有代表性。

  ②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一般的學生佔據統計數量的大部分大學生普遍面臨比較重的壓力,大學三個年級只在學習焦慮和衝動傾向兩個維度差異不顯著,其他各個維度和整體水平差異極顯著。

  ③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相對於大二和大三,大一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與心理健康問題呈顯著正相關。由於大一的新生相比其他年級,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學習身上,由於相比其他年級來說其更需要在學校適應和學齡階段轉變適應以及新的學習方式適應,新班級、新教師的適應在花費更多的精力,對學習的過分關注而導致的學業焦慮也就變得理所當然。隨著自我概念的不斷成熟,高年級的學生可能認識到學習只是自我發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這樣學習焦慮的程度才會有所下降。大學階段,男生成績動機中所含的競爭性和新奇性等成分高於女生,女生成就動機中的認知成分高於男生,在大學,附屬動機對男生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④大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結論:大學生自我概念總體處於一般水平;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兩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其他維度和整體水平上存在極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自我概念水平沒有差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呈正態分佈,大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一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自我概念水平差異顯著。

  2.改善建議

  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處於從兒童期到成人期的過渡期,紊亂無序。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大多是屬於與自我概念發展有關的問題,為了保證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及青年本人通力合作。首先,父母要改變觀念,正視兩代人之間的差異,以理解、尊重的態度去引導他們認識自我與環境。其次,學校要肩負起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責任。一方面,學校要從根本上改變只重分數和升學率,使學生形成健康而準確的學業自我概念。另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心理教育,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髮育特點有了解,防止其因無知而帶來的社會問題。最後,大學生本身要自立。大學生要了解多方面的充實自己,要有服務他人的意識,堅信能做個更好的自己。這樣才能建立準確的自我概念,正確面對自我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