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文化建設論文

  文化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文化的發展與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文化建設論文,供大家參考。

  農村文化建設論文範文一:產業融合中農村文化產業論文

  摘要: 總的來說,以農業為主導實施多種產業的相互融合,能夠更好地發揮農村文化產業所具有的服務性以及輔助性等功能。立足於彼此交叉、融合和滲透,能夠產生新的產業形態,讓現代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實現共同發展,進而促進農村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關鍵詞:產業融合;農村文化產業

  一、產業融合背景下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對策選擇

  1.提升產業融合的責任意識以實現農村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發展經濟是各地政府的職責之所在系,也是本區域之中所有人應負的責任,因此,政府和本區域之中所有人均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全力積極維護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文化上的傳承。這樣一來,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實現本地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這是各級政府所應承擔的重要責任之一。對於諸多農村地區來說,其區域之內特色文化產業往往積澱相當深厚,文化產業傳承的任務極為艱鉅。要相積極傳承特色化文化,不僅要注重於保護,而且還應當對特色文化產業資源實施更為合理的開發與利用。依賴於市場化的運作與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積極做大與做強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如此才能為文化產業之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有鑑於此,各地方政府均應在保護與傳承文化產業經濟責任意識的帶動下,全力支援與引導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取得新的發展。

  2.出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提升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農村文化產業所具備的獨特競爭優勢就在於特色化。在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應當致力於發揮特色,展現出優勢,這就無法離開政府的積極指導與規劃。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援能創設出一流的農村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情境,從而營造出肥沃土壤,落實文化產業經濟今後發展的趨向,提升文化產業所具有的凝聚力。各級地方政府在當地農村文化產業經濟發展中應當著力體現出規劃、引導以及管理等各項職能。要在實施充分調查與科學研判的基礎上,全面掌握我國農村特色文化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依據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依據本區域的特點以及優勢,健全完善符合當地農村實際的農村文化產發展規劃,積極推動特色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在規劃中要做到以綠色文化產業觀為主導,積極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實現進一步發展。

  3.推動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以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的活力

  持續創新是我國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就當然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經濟所提供的各類農業產品具備了質量不高、服務層次較低等問題,由此而導致農村文化產業經營模式的發展欠缺活力。文化產業經濟能夠為現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費品,所以,要求文化產品以及服務應當紮紮實實地立足於內容和形式上進行的創新性開掘,以目前已有的農村文化資源為前提,積極開展文化再造,滿足持續變化的精神層面上的需求。要按照消費需求所出現的新變化,運用產品創新以實現產品與服務具有適應性、超前性以及高質性。適應性主要是指應當觀察市場的變化,讓產品能符合廣大客戶的切身需求。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備戰略的眼光,所生產的產品不僅要具有區域文化的特色,而且還能引領當前的時代潮流。高質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現代新元素以及新技術手段,持續提升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做到以質取勝。在農業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模式之中,還應當適時從政府主導往市場運作進行轉換,從而真正落實文化產業經濟所具有的市場主體地位。同時,還應進一步強化農業文化產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融資方式的多樣化,全面鼓勵各種不同的經濟成分共同來經營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經濟,並且積極鼓勵廣大農民群眾進入到文化產業經濟市場之中。

  二、結語

  總的來說,以農業為主導實施多種產業的相互融合,能夠更好地發揮農村文化產業所具有的服務性以及輔助性等功能。立足於彼此交叉、融合和滲透,能夠產生新的產業形態,讓現代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實現共同發展,進而促進農村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在產業融合程度持續深化的背景下,積極促成農村文化產業與別的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就能推動農村經濟取得不斷髮展,從而逐漸形成多種產業的集聚區,進而發展成為動力極大、基礎設施裝置健全、人才資源豐富、資金力量雄厚的產業鏈。

  參考文獻

  1、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唐金培;蔡萬進;實事求是2006-03-10

  2、新時期的農村文化建設:問題與措施牟德剛中州學刊2004-09-20

  農村文化建設論文範文二:小議農村文化建設中文化站的價值

  摘要: 綜上所述:鄉鎮文化站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多文化的複合型基層文化單位。是一種以國辦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文化網路為佈局,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隊伍為主體,以提高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滿足最基層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鄉鎮文化站

  當前特別是鄉村文化工作隊伍人員知識結構偏低。有的鄉村沒有從事文化工作的專職人員,有的地方雖然保留了鄉鎮文化站機構,但人員素質狀況不理想。農民自辦文化發展沒有得到扶持,基礎薄,起步困難,需要政府的支援和幫助,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農村基層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站幹部普遍以鄉鎮為主管理,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無法調配,文化站人員長期處於固定狀態,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時,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任務是綜合性的,要應對多個部門,難以專心於文化工作。根據以上現狀,筆者認為必須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視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建立健全鄉鎮文化站的功能,發揮鄉鎮文化站的作用,然後是文化站要從當地情形出發,制定鄉鎮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和活動深度,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鄉鎮黨委政府要提高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加強鄉鎮基層文化工作

  有些少數鄉鎮黨委領導,由於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不是經濟條件制約的情況下,鄉鎮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工作發展滯後。因此,加強鄉鎮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鄉鎮黨政領導要提高對做好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認識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鄉鎮文化站要保持與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及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的密切聯絡,對鄉鎮文化站的建設起行政及業務的指導作用

  文化站也要積極配合上級舉辦的各種科學、藝術、文化節等活動,向上級反饋鄉村文化活動情況,及時得到主管部門的指導,同時收集各種資訊,進行必要的文化活動內容的調整與活動形式的更新,及時將外面先進的資訊資源傳遞到鄉村,使農民開闊眼界,拓展思路,與時俱進。

  三、加強文化站隊伍的建設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關鍵,鄉鎮文化站的文化員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首先要加強自身成員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參加上級文化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函授班及加強個人業務自修,不斷學習,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水平。同時,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並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先進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學技術,加強組織活動能力的培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科學頭腦,使農民能信任自己,讓他們產生親切和依靠的感覺。只有這樣,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設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體鄉村文化建設最基礎的單元,村落文化是溝通社會與家庭的橋樑,村落文化是農民學習和傳播知識的理想場所,是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載體,村落文化的發展便於農民直接參與,增進人與人、家庭與家庭、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同時可以調動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積極性,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協作精神,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前哨陣地。因此,鄉鎮文化站應隨時與農民保持聯絡,瞭解農民的知識需求和精神需要。與農民一起根據當地的人文特點和經濟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五、企業文化的建設

  應對企業文化與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起到積極的作用。企業文化和農村群眾文化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絡,鄉鎮企業的崛起及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必將有力地推動鄉鎮文化以至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藝手段和方式,協助企業組織一定規模的業務活動和聯誼活動,協助培訓文藝人才,圍繞企業文化開展宣傳,擴大企業的知名度,使有關企業從中利益,樂於在經費上對農村文化事業作出反饋。這就為文、企雙方長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新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六、鄉鎮文化站要做伯樂,及時發現人才,培養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帶頭人文化站的成員不能呆在辦公室裡,必須保持走鄉串村的良好習慣,甚至到田頭地邊去與農民交流,做農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激發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幫助鼓勵村級文化室的建設,有條件的村要加大對文化室的投資力度,建力各類活動室,使農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學習。

  綜上所述:鄉鎮文化站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多文化的複合型基層文化單位。是一種以國辦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文化網路為佈局,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隊伍為主體,以提高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滿足最基層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鄉鎮文化站是最基層、最直接與廣大農民群眾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單位,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它承擔著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職能,是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為一體,服務於農村群眾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機構。在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若干思考司芳琴;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7-25

  2.、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以湖北省大洲村為個案胡慶山;王健;王維;李海金;體育科學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