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高階職稱論文

  會計是一種經濟資訊系統。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的衝擊與會計創新

  [摘要]知識 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創新基礎上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以快速的技術變革、不斷增長的不確定性、無形資產取代有形資產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驅動因素為特徵。本文將介紹知識經濟對傳統 會計模式的挑戰,並對相應的會計創新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知識經濟;無形資產;儲備確認會計

  知識經濟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是當今世界一種新的經濟型別。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以不斷創新的知識為主要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它領依靠新的發現、發明、研究和創新,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經濟。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以及由資訊科技推動的經濟變革的迅猛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如何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呢?

  一、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的衝擊

  傳統的會計計量模式以公認會計准則***GAAP***為指導,採用了歷史成本的計量原則。這種會計模式正面臨著知識經濟的嚴峻考驗。

  1無形資產成為會計核算的核心內容。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總額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衡量企業價值的主要標誌不以物質資源為主,而是以無形資產為主。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如專利權、版權、商標權、專營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都將正式納入會計系統進行管理和核算。傳統會計系統中確認的無形資產大部分是外購無形資產,自創無形資產不作為資產在賬面上反映。這樣,一方面使企業的無形資產不能得到全面的體現;另一方面,財務報表中沒有無形資產的詳細專案,既不利於全面衡量企業的真正價值,又不利於投資人瞭解無形資產的構成以及科研投入和技術含量。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面來臨,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總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將會正式納入財務報表。特別是為盤活存量資源,企業間將會產生重組、購併,如何科學地、客觀地評價企業的全部資產,編制出合理的財務報表,對傳統會計是一個挑戰。

  2投資者的決策依賴於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新對於企業的生存和成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同時也是企業盈利能力的基礎。這一特性也就決定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盈利能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對於投資者決策的成敗起決定作用的是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而這恰恰是歷史成本會計所難以解決的問題。根據GAAP,可以在企業財務報表上進行反映的收益應當是企業已經依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已實現收益,是建立在收入/費用***配比***概念基礎上的“收益”。這種建立在收入/費用***配比***概念基礎上的“收益”不僅容易被企業管理當局所操縱,更為重要的是它不能提供有關企業未來盈利能力的資訊,以使投資者對企業的發展前途和投資價值做出判斷。因此,如何科學地反映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向投資者提供相關資訊,對傳統會計也是一個挑戰。

  二、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會計創新

  會計作為一種管理資訊系統,其核心任務就是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相關與可靠的財務資訊,以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決策有用論***。其中,相關的資訊是指投資者能夠用來評估企業未來經濟發展狀況的資訊,而可靠的資訊則是指未被管理當局操縱的資訊。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歷史成本會計在提供相關與可靠的財務資訊方面存在著上述弊端,需要進行較大的創新。

  ***一***對相關無形資產實行資本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正在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要驅動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給出基於價值創造的無形資產定義:無形資產是指由企業創新活動、組織設計和人力資源實踐所形成的非物質形態的價值創造來源。鑑於無形資產***諸如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暢通的營銷網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等***在企業盈利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繼續採用歷史成本原則核算無形資產,特別是將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進行費用化而不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進行反映,就不能準確地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相關資訊,甚至有可能誤導投資者和債權人。因此,對於無形資產特別是自創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需要進行改進。國際上使用的自創無形資產計價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1***全額費用法,即將研究與開發費用全部作為期間費用,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2***全額資本法,即將研究與開發費用在發生期內歸集起來,待開發成功並投入使用時列作無形資產,分期攤銷其價值。***3***成果決定法,即在研究與開發費用發生期內,設定多欄式賬戶專門記錄其相關支出,最後按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結果來決定採用何種處理方法。若已經取得成果並預期能夠產生收益時,就將相關支出全部? 時淨?環粗???淙?糠延沒??迫氳逼謁鷚妗?悸塹轎扌巫什?諂笠導壑蕩叢熘械淖饔茫?收呷銜?Φ迸灼?鼻癎AAP會計對自創無形資產進行費用化的做法,採用上述第二或第三種處理方法較好。

  ***二***將儲備確認會計作為現有會計報表的補充

  1982年,FASB***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頒佈了SFAS69,要求石油天然氣公司對其經營做出一些補充披露。SFAS69要求披露的其中一點,就是要求石油天然氣公司對其已證實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所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做出估計和披露。這一披露的目的,是為了在未來現金流量方面,向投資者提供比以往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報表所披露的資訊更為相關的資訊。這一現值會計,就是儲備確認會計***ReserveRecognitionAccounting,RRA***。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歷史成本資料與其價值相關性極低。例如,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其市值與賬面價值之比***M/B***的平均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1左右持續增長到2000年的6倍以上。這表明,每6美元的市場價值只有1美元反映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其餘的5美元則代表了投資者對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知識經濟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使得以歷史成本資料為基礎編制的會計報表在提供資訊方面滿足不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要求。因此,在現有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應補充一張RRA報表,作為會計報表的補充,以大體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情況以及未來收益對企業現值的影響。雖然在RRA的運用過程中,會出現諸如折現率的確定、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主觀因素過多等問題,從而會削弱會計資訊的可靠性,但值得肯定的是,RRA能夠提供比歷史成本計量更為相關的資訊。對於投資者來講,RRA具有潛在的有用性***WilliamRScott***。

  ***三***以經濟資產為基礎改造會計系統

  諾貝爾獎得主弗裡德曼曾指出“資產價值是由它可能產生的未來收益所決定的”。這種將資產視為企業對一項預期權益的權利的定義,使得資產的形成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法律形式或交易形式,而是將一切可能在未來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都包涵於“資產”的定義之內。在這一“資產”定義的指導下,一些原來在GAAP會計模式下難以計量的專案,包括知識創造系統、獨特的組織設計***如DELL以網路為基礎的計算機直銷系統***、獨特的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管理創新等可以給企業創造未來收益的專案,都可以併入會計的統一核算之中。這樣,以經濟資源為基礎的會計系統可以將GAAP會計下許多難以計量的資產專案加以合理的計量,以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更加相關的資訊。

  ***四***突出財務會計報告的及時性與充分性

  知識的快速更新,加大了外部會計資訊使用者的決策風險。而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更是加劇了經濟的動盪。為減少知識更新所帶來的決策風險,在保證會計資訊真實性的基礎上,外部會計資訊使用者必然要求進一步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與資訊披露的充分性。鑑於上述分析,為滿足外部會計資訊使用者減少決策風險的需要,應對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與充分性適當創新。這不僅涉及到財務報告本身結構框架的改變,而且也導致了報告所依據的會計基礎理論的創新。在會計理論方面,提高及時性與會計分期假設有關,可考慮縮短報告的時間間隔,也可以根據業務經營特點,實行靈活的不等距的報告制度。同樣,提高會計資訊披露的充分性,從空間跨度來說,企業應提供“金字塔”式的報告結構,從最底層的原始資料到最高層的高度濃縮的資訊,以適應不同使用者對“充分性”的需求差異。而從時間跨度來看,會計不但要提供“過時”資訊,而且要提供“實時”資訊與預測資訊。可以肯定的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與充分性將是財務報表創新的主要方向。

  知識經濟已經滲透到社會和經濟的各個領域,同樣也給會計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會計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嶄新的課題。無形資產的確認與計量、企業風險的管理、未來收益的計量等都是需要我們積極研究、探索的新問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只有進行會計創新,變革傳統財務會計體系,才能更好地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服務。

  參考文獻:

  [1]尤靜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會計變革[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7***:44—48

  [2]茅寧無形資產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作用與機理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7***:2—8

  [3]李心合知識經濟與財務創新[J]會計研究,2000***10***:40

  [4]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M]Prentice-HallInc, 1999.

  篇二

  當代管理會計的新發展——作業會計

  「內容提要」作業 會計是 管理會計的新 發展。作業會計的基本概念、計算及其處理程式都與傳統會計有較大的區別,且作業會計在當前產品成本構成日趨複雜、技術含量日益增高的情況下,在產品成本計算、分配及成本管理等方面具有傳統會計所不具備的優點。

  「關鍵詞」適時制/作業/作業成本/成本動因/作業成本觀

  一、作業會計產生的 社會背景

  當代高科技的蓬勃發展,可稱之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為當今世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電子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生產高度的電腦化、自動化,使得產品生產從訂貨開始,直到設計、製造、銷售等所有階段所使用的各種自動化系統綜合成一個整體,由電腦統一調控,這些為生產經營管理進行革命性的變革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並使各國製造企業所處的 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這一變化,西方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和推行一種新的企業管理思想——適時生產系統***Just in 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簡稱適時制。所謂適時制,其涵義是指以必要的勞動,確保在必要的時間內按必要的數量生產必要的產品,亦即以需求帶動生產和採購,以期達到杜絕浪費、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目的。其與傳統生產系統的不同在於,傳統生產系統是生產推動系統,即企業只按 計劃安排生產,其產品在某生產工序完工後,即轉入後一生產工序繼續加工,而不管後者的確切需要量是多少。這種由前向後推動式的生產系統,使前面的生產工序居於主導地位,而後面的生產工序只是被動地接受前一生產工序轉移下來的加工物件,這就必然會造成生產經營環節的不直接,其結果必然導致大量的材料、在產品、半成品的存在。而JIT是一種“需求拉動”的生產系統,即由後向前拉動式的生產系統,企業根據顧客訂貨所提出的有關數量、質量和交貨時間等特定要求來安排生產任務,以最終滿足客戶需求為起點,由後向前進行逐步推移來安排生產任務,前一生產工序只能按後一生產工序所要求的有關數量、質量和交貨時間等特定要求來 組織生產,它要求企業材料適時到達生產現場,前一生產程式的半成品適時送達後一生產程式,產成品適時送達給顧客,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無須建立庫儲存備,實現“零存貨”的目標。可見,JIT要求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能緊密地協調配合,準確無誤地進行運轉,使之達到高的效益和效率。

  JIT影響著企業採購及製造過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的質量和數量,以及生產裝置等硬體的佈置。與傳統的標準成本制度不同,JIT在確定了與生產成本有關的成本動因後,把 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改進設計的作業,而不是如何增加成本因素,其發揮功能的大小取決於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和能否確定不增殖的作業***Not AddedValue Actity***,JIT在製造組織中的 應用,要求主要成本動因易於確認,從而減少不增殖作業。但是,傳統的成本管理會計無法滿足這一要求,於是作業會計應運而生,並隨著適時制的發展而發展。

  二、作業會計的基本概念

  為了正確理解和應用作業會計,需要了解其基本理論知識,即它不同於傳統成本會計的部分。這套理論由以下基本概念組成。

  1.“作業”和“作業成本”概念。

  作業是企業提供產品或勞務過程中的各個工作程式或工作環節,也即是所消耗的人力、技術、原材料、方法和環境的集合體。產品生產過程由作業構成,生產過程中的消耗表現為作業消耗,即作業成本。企業的作業種類繁多,表現出不同的特性,有些作業使每一單位產品都受益,與產品量成比例變動;有些作業與產品的材料處理、機器加工無關而與產品產量有關。有些作業與某種產品相關而與產品產量及批數無關。

  2.“作業鏈”和與之相關聯的“價值鏈”概念。

  在作業管理觀念下,企業的經營被看作是為最終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材料消耗作業、工時消耗作業及製造費用作業三條平等而又相互交織的作業鏈構成。

  價值鏈是分析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它緊緊地與服務於顧客要求的“作業鏈”相關聯。按照作業會計的原理,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於是就有下述關係:每完成一項作業就消耗一定量的資源,同時又有一定價值量和產出轉移到下一個作業,照此逐步接轉下去,直至最後一個步驟將產品提供給顧客。作業的轉移同時伴隨價值的轉移,最終產品是全部作業的集合,同時也表現為全部作業的價值集合。因此也可以說,作業鏈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價值鏈的形成過程。

  作業形成價值,但並非所有的作業都增加轉移給顧客的價值。有些作業可以增加轉移給顧客的價值,稱為增加價值的作業;有些作業則不能增加轉移給顧客的價值,稱為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或浪費作業。企業管理就是要以作業管理為核心,儘可能消 除不增加價值的作業,對於增加價值的作業,儘可能提高其運作效率,減少其資源消耗。

  3.“成本動因”概念。

  成本動因是指引起成本發生的作業或因素,成本動因驅動成本,發生的成本按成本動因進行分配。作業成本計算中,成本動因為作業,發生的成本按作業的消耗量進行分配。

  4.“作業成本觀”概念。

  作業成本制下,成本費用的發生被視作與作業相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費用消耗表現為作業的費用消耗,產品成本由作業成本構成。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思路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成本,生產費用應根據其產生的原因彙集到作業,計算出作業成本,再按產品生產所消耗的作業,將作業成本計入產品成本。按這一思路,作業成本計算既可計算出產品成本以滿足損益計算的要求,又可計算出作業成本以滿足作業管理的要求。它比傳統成本計算方式下成本分解標準更多、更具體,其計算的產品成本更為準確,對決策更為有用。

  5.作業、資源與顧客關係。

  作業會計把成本看成是:“增殖作業”和“不增殖作業”的函式,並以“顧客價值”作為衡量增殖與否的最高標準。作業會計關注那些導致成本增加和使成本複雜化的因素,揭示在產品之間分配間接成本的不合理、不均衡因素。作業會計的宗旨就是利用具體而細緻的作業資訊,提高增殖作業的效率,力避無效作業。在評價作業的同時,還要評價資源的實際利用和需要利用的一致性,減少資源的不必要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的效果。在評價指標上,作業會計除保留了那些有用的財務指標外,還引進了許多非財務指標,諸如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率、管理能力、人力資源管理等。

  三、作業成本計算及其程式和處理過程

  作業成本計算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科學資訊系統,貫穿於作業管理的始終。它和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不同,在於它從以“產品”為中心轉移到以“作業”為中心上來,通過對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儘可能消除“不增加價值”,改進“增加價值作業”以及提供有用資訊,從而促使有關的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使產品成本分配有技術依據,能直接歸屬於有關產品的成本比重大大增加,而按照人為的標準間接地分配於有關產品的成本比重縮減到最低限度,使得產品成本儘可能與產品實際成本接近,提高了成本計算的相對正確性。

  作業會計程式與傳統成本程式的根本差異表現在兩個方面:***1***成本庫是作業而不是產品成本中心;***2***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的基礎是成本動因,這一點在傳統成本制度下是沒有的,或者說還沒有定義過作業和成本動因。作業會計首先要確認費用單位從事了什麼作業,計算每種作業所發生的成本,然後,以產品對這些作業的需求為基礎,經過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資源轉換為產品的過程,將成本追蹤到產品。

  根據以上作業會計程式,可將作業成本計算的過程具體劃分為以下三步:

  1.確認主要作業,劃分作業中心。一個作業中心即是生產程式的一個部分,作為作業成本計算,首先要將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主要作業加以確認,作為作業中心,以便按作業中心彙集費用,披露成本資訊,便於管理當局控制作業,評估業績。

  2.將歸集起來的投入成本或資源分配到每一個作業中心的成本庫中。成本庫是指以某一成本動因解釋其成本變動的成本。成本庫按作業中心設定,每個成本庫所代表的是它那個作業中心的作業所引發的成本。為簡化計算,可將同質作業的成本庫合併為同質成本庫。同質成本庫是指可以用一項共同的成本動因解釋其成本變動的成本。同質作業引發的成本可以合併分配以減少計算工作。這一步驟的計算反映了作業成本計算的一項基本原則,作業量決定資源的耗費量,資源的耗費量與作業直接相關,成本應按作業進行彙集。

  3.將各個作業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終產出***產品、勞務或顧客***。成本計算最終要計算出產品成本,在作業成本制下,產品成本由作業成本構成,彙集的作業成本按各產品消耗的作業量的比例分配,計算出各產品的作業成本,確定各產品成本。這一步驟反映了作業成本計算的另一原則,產品消耗作業,產品產出量的多少決定著作業的耗用量。

  對於作業會計的計算舉例如下:某部門負責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存貨控制,該部門全年的總成本為500000元,主要為人力成本。該部門共有員工12人,6人負責管理外購零部件,3人負責管理原材料,還有3人負責將原材料和零部件分配到車間。這三項作業的成本分配過程如下:

  1.將總成本分配到各個作業中心。其成本動因是作業人數,以此為基礎得出每個作業中心的成本如下:

  人均成本=500000÷12=125000÷3***元***

  接受外購零配件作業的成本=6×125000÷3=250000***元***

  接受原材料作業的成本=3×125000÷3=125000***元***

  分配存貨作業的成本=3×125000÷3=125000***元***

  2.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其成本動因是收貨和發貨的次數。已知企業今年外購零件25000批,原材料10000批,共生產5000批產品,則可計算單位作業成本如下:

  接受外購零部件的單位作業成本=250000÷25000=10***元***

  接收原材料的單位作業成本=125000÷10000=12.5***元***

  分配外購零部件的單位作業成本=125000÷5000=25***元***

  3.已知企業今年生產A產品1000件,全部A產品由10條生產線裝配而成,共耗用外購零部件200批、原材料50批,A產品應分配的存貨控制間接費用為:

  ***200×10***+***50×12.5+25×10***=2875***元***

  單位產品應負擔的間接費用=2875÷1000=2.875***元/件***

  假如企業全年共耗用400000小時,其中A產品耗用1000小時,則在傳統成本制下:

  A產品應分配的間接費用=500000÷400000×1000=1250***元***

  單位產品應負擔的間接費用=1250÷1000=1.25***元/件***

  以作業為基礎的分配結果2.88元/件與以工時為基礎的分配結果1.25元/件發生了230%的成本差異。這說明產量低、複雜程度高的產品所負擔的存貨間接費用在傳統成本制下被少計了很多。

  四、作業會計對成本管理的影響及應用

  由上例,我們可以看出,在傳統成本制下,產量高、複雜程度低的產品成本往往高於其實際發生成本:產量低、複雜程度高的產品成本往往低於其實際發生成本。而作業會計可以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資訊。此外,還可提供“相對準確”的毛利資訊,它認為企業20%的高產量產品,其毛利佔全部毛利的80%,60%的高產量產品其毛利佔全部毛利的99%,其餘40%的產品只為企業創造1%的毛利。

  作業會計目前正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推廣,許多企業紛紛採納這一務實技術,利用作業會計提供的“相對準確”的資訊,可以改進原有成本會計的許多不足。

  1.改進企業戰略決策。由於作業會計對間接成本不是均衡地在產品間進行分配,因而有助於改進產品定價決策,併為是否停產老產品、引進新產品和指導銷售提供準確的資訊,此外,還有助於對競爭對手“價格”——“產量決策”作出適當的反映。

  2.改進存貨估價。作業會計通過較好的提示成本因果關係,能較準確地確定各產品的單位成本和存貨成本。

  3.改進定價決策。管理當局通過作業會計對那些產品規格特殊且無明顯市價規則、價格彈性也低的產品,可以提高其價格水平;對產量高、複雜程度低的產品應順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降低售價,擴大市場佔有率。

  4.改進預算控制和標準成本控制。作業會計在費用控制方面的重要應用體現在,從以人工為基礎的彈性預算轉向以作業為基礎的彈性預算,從以差異分析為基礎的變動預算轉向以成本動因為基礎的變動預算。

  5.可以改善業績評價。首先,作業會計的使用產生大量有助於業績和考核的資料和資訊,如作業成本可用於評價個人或單位的現任履行情況。其次,有助於完善現任會計,因為按作業設立責任中心和使用更為合理的分配基準更易於區分責任。最後,通過使用合適的成本動因,使得成本指標更為可靠。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