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評說高考試題彙總

  高考是一個分分必爭的戰場,人物史選修模組在高考歷史考試中佔有10分的分值,該怎麼拿下這10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僅供大家參考!

  一

  1.***2009年廣東高考32題******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維護奴隸制,政治上是保守主義者,有他的落後一面,但他是偉大的史學家、教育家和人道主義的倡導者,他在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整理和傳播上有卓越的貢獻。

  ——據《論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歷史文化領域有傑出成就,他的“愛人”、“仁民”觀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現出新興地主階級的進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為不敢公開反對當時還比較強大的奴隸制,表現出他怯懦的方面。

  ——據《略論孔子思想的階級性》

  問題:

  ***1***兩則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貢獻?***3分***

  ***2***材料一、二評價孔子時,採用的相同方法是什麼?結論有何不同?***4分***

  ***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應當如何評價歷史人物。***2分***

  【答案】

  ***1***私人辦學;教育及於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學方法。***3分***

  ***2***方法:階級分析、一分為二。***2分***

  結論: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政治上是落後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階級,政治上是進步的。***2分***

  ***3***避免簡單貼標籤,應歷史地看問題。***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成理,可在每問總分範圍內酌情給分。

  【點撥】

  第一問注意對孔子貢獻的設問僅限於教育領域,而且要多角度認識孔子的教育貢獻。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主要有三:教育原則,如有教無類的思想;教學方法,如因材施教的觀點;和學習方法,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主張。第二問和第三問實際都涉及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人物評價的基本方法問題。評價歷史人物與評價歷史事件是一樣,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也是生產力標準,方法是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用階級分析法和一分為二的辯證觀加以評判。

  二

  2.***2012江蘇******10分*** 孔子和柏拉圖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可分別稱為“仁一禮社會”和“理想國”;關於理想社會的秩序及其個體品德,他們的觀點驚人相似。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古代聖賢孔子和著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觀點中有那麼多的相似之處,不免叫人驚訝。„„兩者都不支援民主自治政府,但卻都相信絕對的道德真理的存在,並且相信人們居住在和平與和諧中的可能性。„„兩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經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建立一個井井有條、和睦的政治社會。 ——***美***肯·沃爾夫《大歷史視野》

  材料二 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揭示兩位先哲的觀念中關於社會秩序和個體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的“禮”和“仁”在構建“仁一禮社會”秩序中的不同作用,並列舉柏拉圖理想國中各等級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兩位先哲觀念相似的原因,並以具體社會背景加以說明。***3分***

  【答案】***1***共同性:社會的和諧;個體的美德。

  禮的作用:明晰等級;仁的作用:緩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節制***。

  ***2***原因:社會關係衝突: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雅典民主政治弊病顯現。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孔子與柏拉圖的相關內容。第***1***問中“共同性”的回答,緊扣材料資訊“都相信絕對的道德真理的存在,並且相信人們居住在和平與和諧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斷得出。關於“不同作用”的回答,緊扣書本內容,難度不大,關鍵突出“禮”與“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禮”強調等級,而“仁”強調緩和社會矛盾。而“品德”的分析,主要聯絡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相關內容,注意語言表述即可。第***2***問明確材料二的思路,即強調社會關係的角度,進而組織語言回答,要求學生注意綜合歸納。而關於“具體社會背景”的說明,聯絡書本知識,明確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而柏拉圖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日益顯現的時期。

  三

  3.***2013年高考全國Ⅰ卷48題******15分*** 韓愈是唐中後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當時皇帝崇信佛教,耗費大量財富。韓愈力加諫阻:“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當時士大夫熱衷於辭藻綺麗、對仗工整但空洞無物的駢體文,朝廷亦將之作為選才重要標準。韓愈首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仿先秦散文,“文以載道”。在他看來,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傳的“道”,在孟子死後失傳,他承擔起了重續“道統”的責任。

  韓愈提倡的“道統”就是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同時也作了一些新的闡釋。他一面講博愛,一面又講“義”。他所說的“義”,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論證儒家的仁義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為其反佛提供理論根據。韓愈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的背景。***8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韓愈對儒家發展的作用。***7分***

  【答案】

  ***1***唐朝由盛轉衰;內容空洞的駢體文流行;佛教盛行,華夏傳統受到衝擊。

  ***2***排斥佛學,弘揚儒學;提出“道統”論,承上啟下;成為宋代理學的先聲。

  【點撥】

  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材料,解讀資訊,對材料進行分析並呼叫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涉及知識點為必修三中的三教合一和復興儒學、選修四中關於歷史人物評價的相關內容。

  題目材料以唐中後期韓愈反佛興儒的相關內容為情境,要求學生從中提取資訊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文運動的背景及對儒家發展的作用。在材料中主要提供了以下資訊:當時存在的崇信外來的佛教之風、浮華文風盛行等問題,根據必修三的相關內容可知,佛教的盛行挑戰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對此韓愈提出了反佛、古文運動和道統等主張。

  本題兩個問題都要求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引導詞和關鍵詞分別是:指出背景和說明作用。第***1***問中的背景分析一要結合韓愈生活的時代背景,二是要從材料中提取資訊與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相關的資訊,三是要呼叫所學知識中與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相關的內容。第***2***問“說明韓愈對儒家發展的作用”也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同時理解韓愈反佛對儒學的發展和理學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四

  4.***2013年高考全國Ⅱ卷48題******15分***

  材料一

  中國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個皇帝逝去後,要在已故臣僚中選取功勳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廟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對該大臣的最高評價。北宋神宗時,王安石“變風俗,立法度”,主導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紹聖初年,詔“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廟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紹聖以來,學術政事敗壞殘酷,致禍社稷,其源實出於安石”。於是,“罷安石配饗神宗廟庭”。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材料二

  《宋史》記熙豐***宋神宗年號熙寧、元豐***事實者,成於南渡以後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襲之,皆反對黨之言,不可徵信。今於其汙衊荊公***王安石***處,皆一一詳辯之„„荊公不僅為中國大政治家,亦為中國大文學家。

  ——摘自梁啟超《王荊公》***1908年***

  ***1***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兩宋對王安石的評價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梁啟超重新評價王安石的目的及採用的方法。***9分***

  【答案】

  ***1***北宋褒揚王安石,認為王安石變法對朝廷有功;南宋貶斥王安石,認為北宋滅亡根

  源於王安石變法。***6分***

  ***2***目的:弘揚歷史上的改革精神;推進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視歷史記錄者的態度;考訂歷史材料的真偽。***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