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評說高考題及答案集錦

  人物史選修模組是高中歷史課程六個選修模組中的組成部分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僅供大家參考!

  一

  1.15分·赤峰質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下面是2009年評選的中國十大影響世界的歷史名人:

  1.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秦始皇: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

  3.成吉思汗:蒙古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4.毛澤東: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5.孟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6.隋文帝: 隋文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為我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老子: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8.岳飛: 岳飛19歲時投軍抗遼。他作為我國曆史上的愛國將領,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

  9.祖沖之:祖沖之算出π的真值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在天文曆法方面,祖沖之創制了《大明曆》,大大提高了曆法計算的精度。

  10.蔡倫: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品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針對該評選結果,提出一個你不贊同的人選,同時推舉一個你認為合適的人選,分別說明理由。所提意見和推舉的人選及理由需符合歷史事實。15分

  [答案] 示例:

  不贊同:秦始皇。他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焚書坑儒”事件,對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他統一全國後,大興土木,建設宮殿和陵墓,給勞動人民帶來繁重賦役。6分

  推舉:唐太宗。他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為後來唐朝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唐朝時期的中國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9分

  [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於對中國歷史人物的重大貢獻的準確把握。本題是開放性試

  題。 從上述人物中任選一個人物,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作為不贊同的例子;然後再從中國古代著名人物中推舉一個人物,找出其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進行評述。

  二

  2.15分·唐山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戴高樂從1958年開始連續當了11年法國總統,他領導制定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重新確立法國的政治體制,任期內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事務上。戴高樂支援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因心臟病猝然逝世。蓬皮杜總統於次日向法國人民發表廣播講話:“戴高樂逝世了,法國失去了親人。1940年,戴高樂拯救了我們的榮譽,1944年,他領導我們走向解放和勝利。1958年,他把我們從內戰的威脅中救了出來,他使今天的法國有了自己的制度、獨立和國際地位„„讓我們向法國保證,我們決不辜負我們所得到的教誨,願戴高樂永遠活在全國人民的心中。”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戴高樂主義”政策出臺的歷史背景。6分

  2綜合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戴高樂對法國和法蘭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貢獻。9分

  [答案] 1二戰結束後,法國綜合實力削弱,國際地位低下;冷戰形勢下,美國加強了對歐洲的控制;歐洲一體化程序趨勢影響。5分

  2拒絕對德投降,扭轉法國國際形象,贏得國際尊重;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打敗德國法西斯贏得民族獨立: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確立法國特色政治體制;促進法德和解,推動歐洲一體化;重塑法國大國形象,提高法國國際地位。10分

  [解析] 1根據材料“戴高樂支援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戴高樂主義”政策出臺的歷史背景:二戰結束後,法國綜合實力削弱,國際地位低下;冷戰形勢下,美國加強了對歐洲的控制;歐洲一體化程序趨勢影響。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戴高樂對法國和法蘭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貢獻:拒絕對德投降,扭轉法國國際形象,贏得國際尊重;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打敗德國法西斯贏得民族獨立,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確立法國特色政治體制;促進法德和解,推動歐洲一體化;重塑法國大國形象,提高法國國際地位。

  三

  3.15分·淮安檢測甘地是一個精神、理智、心靈上的王者,他感召和引導著印度人民通過幾十年不屈不撓的非暴力鬥爭和不合作運動,贏得了自己國家的獨立。也正是他的精神,給迷茫和狂亂世界帶來了一種希望,一種光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57年,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所領導的印度大起義僅在勒克瑙地區就集中近20萬起義軍,但仍在英國迅速調集的裝備精良的殖民軍隊鎮壓下宣告失敗。此後,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不斷加強,以英軍和僱傭軍組成的駐印軍力一度超越英國正規軍總量。

  ——互動·百科

  材料二 在堅持真理的同時,寧願犧牲自己也不向敵人施加暴力。„„人必須有勇氣接

  受多次打擊,表明自己雖不還手但絕不退縮,以喚起人的本性,使對方減少恨意,起尊敬之心。„„對我而言,羔羊生命和人類的生命一樣珍貴。我可不願為了人類的身體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認為,越是無助的動物,人類越應該保護它,使它不受人類的殘暴侵害。

  ——甘地

  材料三 雖然生為一名印度人,並堅守著一些印度傳統,但甘地的遺產卻仍然可以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對甘地的重新發現已經與大規模的和平主義運動,以及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的自然、環境„„等問題聯絡了起來。

  ——意詹尼·索弗裡《甘地與印度》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回答甘地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主要原因。 5分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非暴力思想”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思想在印度的實踐結果。8分

  3據材料三,概括指出“甘地的遺產”的現實影響。2分

  [答案] 1主要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比較軟弱;英國殖民統治力量強大,且在印度實行高壓政策;甘地的個人經歷和印度的宗教文化傳統。5分

  2主要內容:堅持真理,自我犧牲;忍耐精神和非暴力對抗;仁愛,不殺生。4分 實踐結果: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印度獨立開闢了道路;但一味非暴力對抗,一度使印度人民的反英鬥爭遭受重大挫折,致使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陷入低潮。4分

  3現實影響:對當代的世界和平主義運動、環境保護運動等產生深遠影響。2分

  [解析] 本題考查甘地“非暴力思想”及行動。1主要原因:題目要求“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印度大起義„„在英國迅速調集的裝備精良的殖民軍隊鎮壓下宣告失敗”、“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不斷加強„„駐印軍力一度超越英國正規軍總量”可以得出英國方面的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得出甘地所代表的印度民族資產階級角度的原因,如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比較軟弱;甘地的個人經歷和印度的宗教文化傳統。 2主要內容:題目要求“據材料二概括”,根據材料二中的“在堅持真理的同時,寧願犧牲自己”、“人必須有勇氣接受多次打擊”、“表明自己雖不還手但絕不退縮”、“羔羊生命和人類的生命一樣珍貴”、“不願為了人類的身體而取走羔羊的性命”等資訊可以得出答案。實踐結果: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注意從正反兩方面來回答即可。3現實影響:題目要求“據材料三概括”,由材料三中的“對甘地的重新發現已經與大規模的和平主義運動,以及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的自然、環境„„等問題聯絡了起來”可以知道,“甘地的遺產”對當代的世界和平主義運動、環境保護運動等產生深遠影響。

  四

  4.15分·重慶一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有一點總是無可爭論的:在正當土耳其人民處於他們歷史上最陰暗的時刻,

  凱末爾主義革命給他們帶來了新生和希望,使他們重新獲得了活力和自尊,不僅帶著他們堅定不移地走上了獨立的道路,而且走上了更加稀罕,更加珍貴的自由道路。”

  ——英國曆史學家伯納德·劉易斯

  材料二 凱末爾改革從民族問題入手,依次解決政治、宗教、社會習俗、經濟等問題,採取每個時期只做一件事情的策略,針對每一件事情,凱末爾也頗為用心策劃,堅持先易後難的原則。一是容易解決的問題通常反對者較少„„二是先易後難便於改革的成功,每一次成功都為凱末爾的權威加上一重砝碼,又為接下來的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亨廷頓所說“改革是由凱末爾計劃好的,這種統一——權威——平等,是實現現代化最有效的順序。”

  ——崔大權《改革的任督二脈:勇氣與智慧》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最陰暗的時刻”的涵義,4分並概括凱末爾的歷史功績。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凱末爾改革的策略,3分並分析其策略的成功之處。4分

  [答案] 1涵義:一戰結束,土耳其戰敗,奧斯曼帝國瓦解;大片領土被佔領,土耳其淪為英法等國的半殖民地。4分

  貢獻:驅逐殖民勢力,贏得國家的獨立領導民族鬥爭,建立土耳其共和國;通過改革把土耳其從封建神權國家轉變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4分

  2策略:各個擊破的方針;先易後難的原則。3分

  成功:減少改革阻力;促進改革的階段性勝利;樹立改革者的權威;推動改革的深化進一步發展。4分

  [解析] 本題考查對“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評價。1根據凱末爾改革的歷史背景,“最陰暗的時刻”指的是土耳其在一戰中戰敗,淪為半殖民地。“歷史功績”答出凱末爾領導贏得國家獨立、領導改革實現國家富強。2根據材料二中“從民族問題入手”“依次解決”“堅持先易後難的原則”答出凱末爾的策略,並分析其對於改革成功的作用。

  五

  5.15分·邯鄲摸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利用其特權擴大侵略權益,在重要職能機構安排英員,而海關總稅務司這一價值重大的機構,英人全力以爭,以期在對華貿易中維護自身的利益。清前期的海關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繼續。海關全部事務由海關監督管理,此職多由內務府和戶部滿旗司員派充,有時由各省督撫或兼任,未形成制度化和專業人才所掌管的近代海關。加之此時粵海關自身監督不力,各職員從中收受賄賂,中飽私囊,故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關管理機構勢在必行。英國人赫德從1863年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

  赫德任職期間,制定出各項海關管理制度,同時將各地的海關行政和人事任免集中於手中,對各地分關實行直接的統一領導,大量僱用有技術有經驗的洋員,並頒佈《通商各口募用外國人幫辦稅務章程》。重新制訂徵稅規則,稅率有長期的統一標準,保證關稅的穩定徵收。同時,建立新的會計制度,主要是仿照英國財政部的國庫制度、吸收西方先進的會計制度而

  制定的。人員錄取採用考核之法,赫德堅持“考試任用實為海關人事制度之核心”,在全球公開選拔招考。

  ——摘編自周瑤《赫德與晚清海關》

  1根據材料,指出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評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歷史作用。9分

  [答案] 1英國擴大對華侵略;傳統海關制度弊端;海關人員良莠不齊,貪贓枉法。6分

  2赫德任職期間,對中國海關管理制度、關稅制度、會計制度、人事制度的創新,推動了中國海關管理的近代化;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增加了政府稅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西方國家的經濟擴張。9分

  [解析] 第1問,結合材料並聯系近代列強的侵華歸納總結。如材料“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利用其特權擴大侵略權益,在重要職能機構安排英員,而海關總稅務司這一價值重大的機構,英人全力以爭,以期在對華貿易中維護自身的利益。清前期的海關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繼續。„„各職員從中收受賄賂,中飽私囊,„„”揭示了其背景。第2問,要結合材料歸納總結,材料“赫德任職期間,制定出各項海關管理制度„„重新制訂徵稅規則„„建立新的會計制度„„人員錄取採用考核之法”反映了其主要作用。

  六

  6.15分·山西四校聯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896年6月14日下午,李鴻章拜見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國皇帝向德皇酬謝„„應德皇的邀請,李鴻章參觀了德國軍隊。德皇特意為李鴻章準備了一把虎皮椅。看到德國軍隊的精良裝備與高昂士氣,李鴻章不禁失聲說,我如果有十營這樣的軍隊,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鴻章還會見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麥,進行了簡短會談。„„李鴻章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俾斯麥”,此次在李鴻章下榻的行館裡,牆上就掛著李鴻章和俾斯麥的照片。

  李鴻章的經歷雖比不上俾斯麥那樣傳奇,但也有相似之處,他早年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後當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出將入相,在職務上應該說與俾斯麥相當了。只不過前兩年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折戟沉沙,丟盡了顏面。

  „„李鴻章和俾斯麥二人相談甚歡。在雙方交談之中,李鴻章說起自己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隨即笑著說:可是我沒有希望成為“西方的李鴻章”啊!

  ——摘自《李鴻章全集》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李鴻章對德皇表示酬謝的原因?並分析李鴻章參觀德國軍隊的反應。8分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李鴻章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及俾斯麥不希望成為“西方的李鴻章”的原因?7分

  [答案] 1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被迫割讓遼東半島,俄國聯合法國、德國進行武

  裝干涉,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4分

  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給日本,北洋船隊全軍覆沒,李鴻章希望擁有德國強大的軍隊,捍衛國家主權。4分

  2二人官位相當;都以鐵腕手段解決國內矛盾。3分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德國統一,並使之成為歐洲強國;而李鴻章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失主權。4分

  [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於從材料中獲取有效資訊進行綜合分析歸納。1“原因”結合1896年在中國發生的與德國有關的事實“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進行回答。“反應”,結合材料中的“李鴻章不禁失聲說,我如果有十營這樣的軍隊,我就不怕小日本了”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李鴻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很羨慕德國的精良的武器裝備。2李鴻章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他早年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後當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出將入相,在職務上應該說與俾斯麥相當了”可以分析出;俾斯麥不希望成為“西方的李鴻章”:李鴻章在“ 前兩年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折戟沉沙,丟盡了顏面”;而俾斯麥則統一了德國,並使德國成為歐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