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歷史劇翻案劇

  四十年代,郭沫若曾以寫歷史悲劇聞名於世。解放後,郭沫若先後寫過兩部史劇,即《蔡文姬》和《武則天》。兩部史劇都是翻案劇。前者替曹操翻案,後者替女性人物翻案。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蔡文姬》

  基本內容

  現代戲劇《蔡文姬》是 郭沫若先生專門為北京人藝創作的一部 歷史劇,劇情描寫了距今2000多年前 東漢才女 蔡文姬的坎坷際遇。1959年,著名導演 焦菊隱先生將這部戲搬上舞臺,一經亮相,就成為戲劇界最走紅的一部名劇。1978年,北京人藝以原班人馬重演這部劇時,觀眾人山人海,居然把廣場的南牆都擠塌了。2002年,在北京人藝建院50週年之際,劇院推出了以 徐帆、 濮存昕、 樑冠華等實力派演員為陣容的復排版《蔡文姬》,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武則天》

  郭沫若作品《武則天》不是文言文,是用現代漢語寫的歷史劇。 郭沫若的《武則天》劇情簡介: 第一幕寫武后初識十四歲才女上官婉兒,太子賢與大臣裴炎、詩人駱賓王密謀推翻武后。 第二幕婉兒為武后做女侍,她由仇恨轉向欽慕,漸漸成為武后的忠僕。太子賢公然反母而被廢,婉兒受牽連遭到輕度黥刑,並且武后繼續留她在身邊做女官。 第三幕,裴炎和駱賓王密謀發動叛亂的事洩密,婉兒與母親鄭十三娘共同協助武后反擊。 第四幕,叛亂平定,裴炎等人被捕,武后作為勝利者繼續執政。

  郭沫若的《武則天》主要反映武則天在她的政治生涯中顯現的傑出才能,他不為男權觀念所囿,反而為一代女王大唱頌歌。劇中第三幕較為真實,但最後一幕把反面人物裴炎、正面人物婉兒、十三娘過於簡單化,僅僅以平叛來反映武則天的政治家的英明、傑出才能,本劇似乎並未達到精熟的高水準。寫武后的愛才,她對婉兒的保護,對駱賓王的寬赦,實際上駱賓王已被醜化成了惡人。 郭沫若的《武則天》只有婉兒才顯得富於吸引力,武后與婉兒的共同表演使舞臺熠熠生輝,因而這部戲除了武則天、婉兒兩人的形象比較成功,其他人物都缺乏感染力,整個戲劇也因為歷史事件本身的乏味難以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激情。

  武則天的偉大是本劇的主題,這是郭沫若和宋之的最大的不同,他樂觀於武則天的生命價值,把她塑造得氣魄巨集大、帝王派相,這符合武則天得勢時的歷史形象,但郭沫若和悲觀的宋之的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都在為這位中國古代唯一的女王歌功頌德。上已所述,本劇只有武則天和婉兒真正出彩,她們是一種女性的天作之合,郭沫若幾乎是讚賞性的表現了這種女性的聯盟。第一幕,武后驚聞天才少女,當場出題試才,婉兒才情如流,詩句頓出。武后歎賞不已,喜愛猶加。"外舉不避怨",她存心把一個對她有仇而聰明的女孩放在身邊,作"鐵鞭,錘子,匕首",其實她是把聰俊的女孩作自己生命的摯友,行為的動力。天才少女遇上了高不可攀、情意契合的女世主,那才是三生有幸、千年一回,目睹五旬女皇與妙齡才女相攜互援、平步緩行的從容姿態,我們終於領會到女人之間真正密不可分的關係和這種關係對女性生存、發展的致命意義。我們無法想象沒有上官婉兒陪侍的武則天是多麼孤獨,而缺少了武則天依傍的婉兒又該是如何貧乏?在第二幕中,婉兒自覺自省,武后的關懷消泯了她的家仇,這個頗有來歷的天才少女已成為武后的貼身女侍--女皇的附屬。當太子事發,婉兒受到牽連的危急時刻,武后深情的庇護了她,僅僅給予了她輕度的黥刑。武后說,"我依然要把她留在我的身邊,用我的力量感化她,如果我連一個女孩都感化不了,我怎麼能治天下?"婉兒回答武后,"女婢心悅誠服、死心塌地的服從您。"女性的聯盟愈加鞏固,對美貌才女的愛使武后成了寬容、慈悲的母神,同樣,在至尊的女皇陛下面前,婉兒以其天賦的美麗姿容、超絕才情演繹她的女兒的優越性--武則天愛她,勝過了自己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