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有什麼

  大家知道郭沫若寫過哪幾部歷史劇嗎?關於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有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有,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背景

  是由於當時國統區的文網森嚴動輒得咎反動統治者欲把大後方造成為“無聲的中國”在那樣陰雲密佈的幕蓋下文藝家們不得不改變寫作方式借用歷史題材以求更有效地達到“借古喻今”的目的。採用這種戰鬥方式就更能擊中敵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敵人的反擊。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劇來實踐這種精神的。他以豐富的想像對材料的精細鑽研與對現實的深刻體會數者相互滲透地來寫作歷史劇。因此?他的史劇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說它是歷史的是它的內容“不完全違背歷史的事實”。說它是現實的是他沒有把“現實”二字看得很狹窄。這種創作史劇的手法是‘失事求似’。郭沫若歷史劇的第一創作季節是20到40年代他寫於這一時期的歷史劇是繼《女神》之後在他的文學道路上出現的第二個高峰。在這一季節的後半期即40年代《屈原》、《高漸離》和《孔雀膽》與其說展現的是古代主題還不如說是政治鬥爭的主題作者以其作品表達出為“皖南事件”中被當局打壓的中國共產黨伸張正義的政治動機。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再起高潮迎來了他同類文學體裁的又一個黃金時代。1959年2月完成《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武則天》1962年10月完成《鄭成功》。注意歷史劇創作的現實意義與社會效果是郭沫若一貫堅持的史劇觀。早在20年代初期他就說過?“我要借古人的骸骨來,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不過他前期的歷史劇,只借歷史的影子來馳騁自己的創造而不是嚴格地根據歷史文獻對古人的精神面貌作深刻的理解和切實的描繪。後來郭沫若強調作家要研究歷史、熟悉歷史,“優秀的史劇家必須得是優秀的史學家”。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是《屈原》《屈原》是抗日民主運動中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歷史加以新的解釋發揮了“古為今用”的戰鬥效能的新型歷史劇。40年代初期,郭沫若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的重慶他“看見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時代悲劇”於是決定“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裡”“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劇本通過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天的生活和鬥爭概括了他的悲壯戰鬥的一生。劇本結尾屈原出走漢北繼續堅持同黑暗勢力鬥爭表現了作者對黑暗世界的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憧憬。根據《史記·魏公子列傳》而創作的歷史劇《虎符》主人公信陵君不復是一個禮賢下士的“賢公子”他的“寬厚待人”已被賦予積極的思想內容通過“竊符救趙”這一典型情節展現了他的熱愛國家、團結民眾目光遠大、見義勇為的品質。如姬的形象在劇中尤其顯得突出和鮮明。如姬是一位有見識、重義氣、賢淑而又剛強的女性。她反對國王的專橫暴戾主張聯合抗秦,擁護信陵君的政治主張。她的竊符與自殺,構成了一幕壯烈的歷史悲劇。這些劇作雖以悲劇結束卻摒棄了在悲劇文學中常見的哀婉淒涼、悲觀絕望的情調更多地注入了作者那種徹底反叛的精神它的目的是號召人民起來作鬥爭。在歷史題材中蘊含著嚴峻的現實力圖在實質上寫出歷史的精神而又能針對現實給現實人生以溫暖和希望這顯然是郭沫若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體現。郭沫若的歷史劇以豪放、熱烈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形成了他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戲劇含有豐富的情感,如同他的熱情奔放的詩歌一樣。他的戲劇,可以作為抒情的散文詩來讀清新瑰麗盪漾著感情的微波。他在塑造古人形象時,從不採取客觀描寫的態度,在不違反人物特定的歷史和階級內容的條件下往往在歷史人物身上注入了更多的主觀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體驗融化在藝術形象裡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則天》,大體保留了他過去歷史劇創作的風格,堅持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具有作者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而且在歷史劇如何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問題上作者作了新的有益的探索。歷史劇《蔡文姬》通過文姬歸漢的故事著力渲染曹操在統一北方以後為發展民族文化而廣羅人才、力修文治的大業也讚美了蔡文姬為繼承父親遺業、決心撰述《續漢書》而離別兒女歸來的巨集大志向。蔡文姬這個藝術形象飽含著郭沫若的生命和血淚。作者說過,蔡文姬就是他,是照著他自己寫的“我寫這個劇本是把我自己的經驗融化了在裡面的”“其中有不少關於我的感情的東西也有不少關於我的生活的東西”。劇本用《胡笳十八拍》來表現蔡文姬悲楚的經歷和歸漢途中的矛盾心情這不僅加強了戲劇的歷史氣氛而且也使全劇增添了濃郁的抒情色彩。郭沫若在《屈原》一劇裡卓越地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形象。毫無疑問當時屈原與張儀上官大夫等之爭乃是楚國外交上兩條不同政治路線的鬥爭這鬥爭在戰國各國間是帶有普遍性的而以楚國表現得尤為激烈。鬥爭展開的結果是投降派得到勝利而以屈原為首的聯合抗秦派宣告失敗。在第二幕裡屈原對南後說?我是問心無愧我是視死如歸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斷。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們的國王是我們的楚國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

  這話是多麼這話是多麼的熱烈沉痛呵!無獨有偶的是歷史上的事件雖然一般說都不會重複著第二次但遺忠奸之爭人民與反人民的階級利益之爭自從有了階級以後是從未間斷過的。《屈原》一劇草成的年代亦正是皖南事變發生不久的時候當時一革命志士為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獻出了自己最後的一滴血其忠義之氣直可動天地而泣鬼神。國民黨反動派的設阱陷入正是如屈原所說的?“你陷害的„„是我們的楚國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所以屈原這個偉大的形象乃是人類道義美的化身古往今來一切捨生取義殺身成仁者的化身也是皖南事變中的革命志士為人民與祖國的利益而獻出自己的生命者的化身。屈原的悲憤的呼號也正是這些革命志士的呼號。

  在《雷電頌》裡屈原的這種呼號與風雷的咆哮幾乎合而為一。他對它們說?你們宇宙中偉大的藝人們呀儘量發揮你們的力量吧。發洩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這是一首搶天呼地、悲壯萬分的詩也是人類的發自胸耀誠坦率的聲音。他們於悲痛萬分之餘不惜要將自己和這黑暗的宇宙一齊毀滅。但這些偉大的人類受難者的本意卻不是單純要將宇宙毀滅而是希望人類像“鳳凰涅槃”一樣從聖火的燃燒中再次新生出來的。

  《雷電頌》這首詩有人將它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唱詩相比。當然就其氣勢磅礴想像豐富而言兩者是相似的。但如就意境來說我以為郭沫若自己的解說尚有不足之處。在《李爾王》唱詞裡顯然有些向天上諸神發洩自己的憤怒現出求饒的樣子。而《屈原》則否。他雖也要毀滅自己

  但更重要的是在於毀滅中求得新生試看他對雷說要叫它劈開“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使那光明得到暫時間的一瞬的顯現”足見他雖然詛咒黑暗卻更熱烈地歌頌光明。他主要的意思卻在於“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進射出光明”來。所以《雷電頌》我以為應與《鳳凰涅槃》合起來讀兩者的題旨雖然不同但意境卻是一樣的。這是郭沫若的詩的獨創精神。也正是《雷電頌》與李爾王的唱詩殊異的所在。

  與《屈原》具有同一的主題的是它的姊妹劇《虎符》。《虎符》與《屈原》同寫成於1942年而在反映現實和推動現實前進上起著同樣的作用。

  郭沫若的歷史劇有哪些

  郭沫若的戲劇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佔地位的重要性卻不因之減少。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和《南冠草》6部劇作在歷史劇領域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他的這些戲劇不僅抒寫個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識地將它作為一種特殊的鬥爭武器來使用。他的幾個取材於歷史故事的劇本在形式上好像遠遠背離於現實但內容卻完全顯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較之那些雖然取材於現實而表現膚淺無力者其效果反而顯得深沉而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