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民間傳說故事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小漁村。村裡有個姓曹的漁夫。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曹娥她爸怕錯過漁汛,他不顧曹娥反對出江去捕魚。

  父親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後來,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尋還沒見到父親。太陽快落山了,曹娥從她父親的夥伴口中得知: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父親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父親、父親”,拔腳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邊來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著江水,看見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縱身向江水撲去。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人們卻在下游十多裡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遊動。人們趕過去,發現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

  據說波濤洶湧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為,那是因為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為“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孃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篇【2】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篇【3】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