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雞的民間傳說故事

  在古代,雞,是大自然的鬧鐘。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木雞養道

  齊王很喜歡鬥雞,所以就請了一個以養雞著名的紀子來替他養鬥雞。雞才送走了十天,齊王就派人去問紀子:“雞訓練好了嗎?”

  紀子回答:“還不行哪!那隻雞非常驕傲,不能鬥勝。”可是齊王一心想要讓這隻雞趕快上場比賽,所以過了十天,他又派人去問紀子:

  “是不是可以上場比賽了?”

  “還沒練好呢!現在這隻雞一看到對方有所動靜,它就會撲上去,這樣一來,反而不會獲勝。”

  齊王只好暫時忍耐,又等了十天才問紀子,訓練完了沒,紀子仍然回答說:

  “還沒有呢!它目到對方會很容易發脾氣,這樣定不下心來是贏不了的。”

  又過了十天,紀子終於帶著那隻雞來見齊王了。

  “大王,這隻雞已經可以上場比賽了。不論別的雞是如何的啼叫挑戰,它絕對不會受到影響,鎮定得就像一隻木雞,但是它雄壯威武的德性已經完全具備了,所以其他的雞隻要看到它,一定馬上掉頭跑掉,絕對不敢上門和它戰鬥。”

  :雞鳴狗盜

  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養了食客三千多人,個個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嘗君遭遇困難,食客們一定全力相助,幫他解決困難。

  泰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嘗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請他到秦國做客。孟嘗君為了報答秦王的賞識,於是就送上一件名貴的純白狐裘,作為見面禮。

  孟嘗君與秦昭襄王二人一見如故,秦王對於孟嘗君的才華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為宰相。但是秦王對孟嘗君的寵幸,引起了秦國大臣的嫉妒,於是有許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起先秦王並不理會,但是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進讒言,最後孟嘗君終於被軟禁起來了。

  孟嘗君遭到軟禁後,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寵妾燕妃幫忙。但是燕妃卻說:“如果孟嘗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樣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辦法。”孟嘗君聽了燕紀的話,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這麼一件,現在要到那裡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就在這時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奮勇地對孟嘗君說:“我有辦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來。”這天晚上,這位食客就偷偷進入皇宮,學著狗叫把衛士引開,順利地偷回當初獻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嘗君利用白狐裘收買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過了沒多久,秦王就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害怕秦王臨時反悔,因此一被釋放就馬上喬裝改,趁著月黑風高的夜晚,來到了秦國的邊界————函谷關。

  只要通過了這道關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現在是深夜,城門緊閉,根本沒有辦法出關。孟嘗君一行人內心真是急死了,城門必須等到雞鳴才會開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發現他們逃走了,而派人追趕他們,這該如何是好呢?

  就在這時候,忽然有位食客拉開嗓子,學著雞鳴“喔———喔喔————”,一時之間,全城的雞都跟著一起鳴叫。守城門的將兵一聽到這麼多公雞在叫,以為天亮了,於是就按照規定把城門打開了。

  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子平安通過了函谷門,離開秦國,回到齊國去了。

  :雞的由來

  雞,古稱德禽,又名燭夜。它在家禽中雖屬小個子,但卻是“元老”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對雞都是深懷好感的。清人陳洖子在《花鏡》一書中,對雞作了高度的評價,說雞具有“五德:首頂冠,文也,三足搏距,武也;見敵即鬥,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時,信也。”家雞的祖先叫原雞。原雞身輕能飛。雄雞喜歡棲息在樹上啼唱,分佈於南亞次大陸由巴基斯坦往東一直到中南半島,並向南達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我國雲南省、廣西省和海南島均有分佈。早在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也曾發現雞骨。經鑑定屬原雞屬鳥類。說明那時原雞屬鳥類在黃河流域也有分佈。把原雞變為家雞,是人類利用生物的變異性,按照不同的需要,有目的地選擇馴養的結果。家雞的馴化,全世界以亞洲為最早,這已是公認的事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過去有人認為,我國的家雞是由印度引進來的,這是錯誤的。除陝西半坡外,在距今4000年前的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也發現了雞的骨骼。此外,我國考古工作者還在湖北省京山縣屈家嶺***距今約五千年***發現陶雞。這說明,我國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開始養雞了。在我國雲南、廣西和海南島等地,至今還有原雞的蹤跡,保持野生的習性。所以,應該認為,家雞的起源至少是我國和印度同時各自馴養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