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故事經典故事

  《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長平之戰

  趙括到任以後,由於年輕氣盛,面對秦軍的挑戰,他當即率軍出擊。於是,白起命令秦軍假裝敗逃,引誘趙括追擊,同時在後方隱祕的地方設定好了包圍圈,就等趙括自投羅網了。趙括不知是計,率領趙軍主力追擊秦軍誘兵,結果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同時,白起派出兩路奇兵,一路截斷了趙軍的糧道,另一路阻斷趙軍主力與大本營的聯絡。趙括聞訊,便率軍強攻秦軍壁壘,不但沒有攻破秦軍的防線,反而被秦軍派出的輕騎部隊打得大敗。於是,趙括命令士兵就地修築堡壘固守,等待援軍的到來。秦王聽說趙軍被包圍,便親自前往河內地區督戰,他下令賞賜百姓爵位一級,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從軍,將他們悉數派往長平,全力攔截趙國的援兵。

  被圍的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軍營裡傷者無數、景象十分悲慘,士兵們飢餓難耐,甚至用死去戰友的骨肉來充飢,軍隊的士氣相當低落,而援軍又遲遲未到。於是,趙括打算做殊死的搏鬥,他把軍隊分成四隊,命令他們輪番的進攻秦軍的壁壘,企圖打通通往大本營的歸路。但是,趙軍始終不能成功突圍。於是,趙括親自率軍衝鋒陷陣,希望拼出一線生機,但是他卻不幸被秦軍的強弩擊斃。趙軍失去了統帥,軍心渙散,鬥志全無,四十餘萬人全部投降了秦軍。長平戰役以秦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但是,白起並沒有放鬆自己,他盤算道:“之前,秦軍奪取了上黨,當地人不願意做秦國百姓而歸附了趙國。趙國的士兵反覆無常,如果這四十餘萬降兵作起亂來,恐怕秦軍難以應付。”於是,他採取欺騙的手段,把投降的趙軍全部坑殺,只是釋放了其中年齡較小的二百四十人回國。對此,全天下都大為震驚。

  :威名遠揚

  後來,灌嬰又以中謁者的身份隨從劉邦收復了碭縣,到達彭城。項羽回軍反擊漢軍,劉邦大敗。灌嬰跟隨劉邦西撤,在雍丘駐軍。不久,王武、魏公申徒謀反,灌嬰跟隨劉邦打敗了他們,攻取了外黃,然後向西收攏散兵,駐紮在滎陽。很快,楚軍前來攻打漢軍,騎兵漫天蔽野。看到敵人騎兵十分驍勇,於是,劉邦打算在軍中選取可以充當騎兵將領的人才,反擊敵人,大家一致推薦秦軍降將重泉人李必和駱甲,兩人現在是漢軍的校尉,熟悉騎兵戰術。劉邦準備任命他們,兩人則說:“我等原本是秦軍將領,投降了漢軍。如今,大王任命我等為,恐怕漢軍士兵們不能信任,所以,希望大王派您左右善於騎馬的親信來輔佐。”當時,灌嬰雖然年輕,但是多次勇猛的作戰,立下了不少的功勳,因此,劉邦任命他為中大夫,而李必、駱甲擔任左、右校尉,幾人一同率領郎中騎兵迎擊楚軍騎兵。結果,漢軍在滎陽東面把楚軍騎兵打得大敗。接著,灌嬰奉命單獨率軍襲擊楚軍的後路,截斷了楚軍從陽武到襄邑的糧道。此後,灌嬰又在魯縣一帶與楚將項冠交戰,擊敗了敵人,他部下的軍士斬殺了楚軍的右司馬和騎將各一人;又在燕地西部擊敗了王武的軍隊,並且駐兵在那裡,他部下的軍士斬殺樓煩將領五人、連尹一人;又在白馬一帶攻打王武的別將桓嬰,將其擊敗,手下的軍士斬殺敵軍都尉一人。隨後,灌嬰率領騎兵南渡黃河,護送劉邦到了洛陽,又奉命北上,到邯鄲迎接相國韓信的軍隊。回到敖倉以後,灌嬰被提升為御史大夫。

  高祖三年,灌嬰率領郎中騎兵向東挺進,跟隨相國韓信,在歷下擊敗了齊軍,他部下的軍士俘虜了齊國的車騎華毋傷以及其他將吏四十六人。此後,漢軍降服了臨淄,俘獲了齊國的代理丞相田光,然後追擊齊國丞相田橫,在嬴縣、博邑打敗了齊國的騎兵,灌嬰手下的軍士斬殺敵軍將領一人、活捉四人。之後,在千乘的戰鬥中,漢軍擊敗了田吸的軍隊,灌嬰手下的軍士斬殺了田吸。接著,漢軍在高密與楚將龍且交戰,將其斬殺,灌嬰親手活捉了敵軍的副將周蘭。

  平定齊國以後,韓信自立為齊王,派遣灌嬰單獨領兵到魯北地區作戰,擊敗了楚將公杲。接著,灌嬰轉戰南方,擊敗了薛郡郡守,親手活捉敵軍的騎兵將領一人;然後渡過淮河,攻佔了淮北地區。不久,淮北失守,灌嬰回師與楚軍再次交戰,在下邳打敗了項聲和郯公的軍隊,斬殺了薛公。攻取下邳以後,灌嬰又在平陽擊敗了楚軍的騎兵,進而降服了彭城,俘虜了楚國的柱國項佗,接連降服了留、薛、沛、贊、蕭、相等地。不久,灌嬰與劉邦的大部隊在頤鄉會師,接著在陳縣打敗了項羽的軍隊,灌嬰所部斬殺樓煩騎兵將領兩人、俘虜騎兵將領八人。於是,劉邦為灌嬰增加食邑二千五百戶。

  項羽在垓下兵敗突圍的時候,灌嬰率領騎兵追趕,在東城將其打敗,灌嬰手下的五位軍吏共同斬殺了項羽,全部被封侯。漢軍收降楚軍左右司馬各一人,士兵一萬兩千人,幾乎俘虜了楚軍的全部將吏。後來,灌嬰率軍攻取東城、歷陽,渡過長江,在吳縣一帶擊敗了吳郡郡守的軍隊,將其俘虜,於是,漢軍平定了吳、豫章、會稽三郡。回師路上,灌嬰再次平定淮北地區。

  :諸侯結盟

  吳王擔心朝廷的削藩行動很快就會削到自己的頭上,更何況自己與文帝有殺子之仇,就想借機公開圖謀,起兵發難。他擔心力量不足,知道膠西王勇壯,好逞勢鬥勝,幾個齊地的諸侯王都畏懼他,和他強強聯合,把握大些。於是派中大夫應高去鼓惑膠西王一起反叛朝廷。應高不帶書信,只是口頭通報說:“吳王不才,危在旦夕,也不願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希望您明白他的好意。”膠西王也被說中了心事,急忙說:“不知道先生有什麼要指教我的?”應高說:“現在皇帝任用奸臣,被奸邪之臣矇蔽,他只顧眼前利益,聽信讒言,擅自改變法令,侵奪諸侯的封地,對封國徵求越來越多,誅罰賢良,情形日益嚴重。俗話說:‘米糠吃完了就該吃米了。’吳王和膠西王是有名的諸侯,一旦被朝廷盯上,恐怕就不能安寧了。吳王身患內疾,二十多年不能朝見皇帝了,他曾擔心朝廷猜疑,又沒有辦法解釋,現在小心謹慎,猶且害怕不被諒解。我聽說大王因為賣爵的事而被罰罪,諸侯被削減封地,是朝廷小題大做,其實罪過根本沒有那麼嚴重。朝廷這麼懲罰恐怕不只是削地就能罷休的。”膠西王說:“是的,有這樣的事。那你說怎麼辦呢?”應高說:“俗話說: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現在吳王自認為和大王有相同的憂慮,願藉著時機順應天理,犧牲個人身軀為天下除害,怎麼樣?”膠西王吃驚地說:“我哪裡敢這樣做呢?現在皇帝雖然逼迫我很緊,是因為我本來就犯有死罪啊,我怎敢胡思亂想啊?”應高說:“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蔽塞忠良,朝廷之臣尚且都對他心生怨恨,更何況是被削地的諸侯們,他們都有背叛朝廷的心思了。現在彗星出現,蝗災不斷髮生,這是萬世難逢的機會,這正是聖人產生最好的時代了。所以吳王想對內以攻打晁錯為藉口,在外追隨大王車後,馳騁天下,所向披靡,那時候天下沒有敢抗逆我們的。大王您假使能夠答應我一句話,那麼吳王就率領楚王攻下函谷關,守住滎陽敖倉的糧食,抗拒漢兵,安兵紮寨,等待大王的到來共興大事。大王真的能夠幸臨,憑藉咱們的力量,那麼天下就唾手可得了,兩個君主分治天下,不也是很好的事嗎?”膠西王一想到能夠稱帝欣喜若狂馬上答應了。應高回去報告吳王,吳王仍不放心,就親自到膠西出訪,當面和膠西王訂立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