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的經典故事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

  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又有什麼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兩人。如果我和廉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範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張良拜師

  張良常常出遊外地,訪賢求師。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橋旁邊,看見橋頭上坐著一位鬍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腳尖勾著鞋不停地晃動。張良覺得好笑,就多他幾眼,老人見張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腳,把鞋甩到橋下面去了。老人對張良說:"喂!你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可再一看,老人鬍子、頭髮都白了,又挺可憐他,就強忍住性子,把鞋撿了上來,送到老人跟前。誰知那老人又把腳往前一伸說:"你給我穿上。"張良還是忍住性子,便蹲下來,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來,什麼也沒說,大搖大擺地走了。張良望著老人背影,覺得很奇怪。他剛轉身要走,老人又回來了,對他說:"你這個小傢伙不錯,我願意教你學點兒本事。五天以後的早晨,你在這兒等我。"張良連忙答應了。第五天早晨,他剛上橋,就見老人已經站在橋上了。老人生氣地說:"你怎麼讓我老頭子等你呀?這樣可不行。要想學,再等五天吧!"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起身往橋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認錯。老人瞪了他一眼說:"你要真想學,過五天再來。"說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張良連覺也沒睡,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過了一會兒,老人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張良迎上前去,見了禮。

  老人高興地說:"年輕人要學本事,就得這樣啊!"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卷兵書,遞給張良說:"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準能成就大事業。"張良接過書,道了謝,還想再問些什麼,老人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遠了。從此,張良專心致志地鑽研這部兵書,最終成了一位有名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