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故事簡介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歷史、讀懂歷史,更好地完成歷史課程的學習,教師常引用歷史故事來完成教學,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醜恨美,壞人恨好人。
: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 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並不侈於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
莊子在這裡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為比喻,並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啟下,目的在於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後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可見這也是一個後世用意與出處不相符的成語。也不知是怎麼傳的。
:斷織***孟母繼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及〈列女傳〉:孟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軻,由於賞識淵博,道德高尚,被後世譽為“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於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孟子孝敬母親,看到母親如此生氣,既害怕又難過。孟母看到兒子有悔改之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廢棄學業像我剪斷佈線,一個人要專心讀書,才會有知識,如果現在不用功讀書,將來就一事無成。”從此以後,孟子發奮苦讀,終於成為大學者。
後來就用“斷織”為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唐代駱賓王的《上袞州張司啟》裡有這個典故:“加以承斷織之慈訓,得銳志於書林。”另外一個有關斷織的故事就是樂羊子妻勸其夫進學的故事,和孟母勸告孟子的形式大致相同。而且目的也都達到了。
:高山流水
出自於戰國時期,鄭國列禦寇的名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琴卻只彈出了音符,卻少了神韻,少了對音樂透徹理解,他的老師成連先生於是帶他到蓬萊島去找成連的老師方子春,以便給伯牙指導。伯牙來到浩瀚的大海,極目無邊,波濤絢爛,而樹木鬱鬱蔥蔥,飛鳥悲號,伯牙頓時心曠神怡,完全融入了對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隨意轉,琴隨心動,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撫於琴上。同王羲之醉後作《蘭亭序》一樣,《高山流水》也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完全由作者隨性而作,表達了作者最真摯的情感和最高的創作水平,堪稱絕唱。
一天夜裡,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不禁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彈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伯牙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聲所表達的,樵夫就能感受到,併發出同樣的感嘆,伯牙興奮極了,二人融入了同一個世界,一個只有琴聲的高雅世界。這個個樵夫就是鍾子期,二人成為知己。
後來,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絕,認為子期是唯一能聽懂他琴聲的人,而現在這唯一的知己也離開了。於是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最心愛的琴,並終生不撫琴,以謝子期。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遂成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