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解密血戰三湘故事簡介

  在抗戰時期,我國有很多有名的會戰,其中血戰三湘值得就是長沙會戰。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血戰三湘故事,歡迎閱讀!

  血戰三湘的經過

  長沙會戰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役之一,這場戰爭中中國軍人死傷約13萬人,雖然最後仍舊取得了勝利,但是長沙會戰的經過異常艱難,這場戰爭打了將近6年,後代歷史學家在總結長沙會戰的經過這個問題時,大部分都把長沙會戰分為4個階段。

  長沙會戰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雙方的準備時期,在長沙會戰還沒開始之前,日本就已經派出2萬人馬先攻佔了岳陽城,岳陽城距離長沙僅有130公里,可以說對長沙構成了直接威脅,在這一階段中蔣介石派遣了國民黨高階將領薛嶽前去應戰,在離岳陽城130裡的長沙城內佈下天羅地網等待日本人的進攻。並且成分粉碎了日本的南方地下情報工作小組和特種大隊。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就是中日兩方正式交火的階段,這場戰爭中薛嶽由於謊報戰果一度延誤戰機,但是他後來又扭轉了戰局,抓住了日本人的把柄,打得日本人節節敗退,最後在1941年的時候終於全殲日軍僅以傷亡不到7000人的代價,擊潰了日本的4個軍團,打敗了10萬日軍,長沙會戰到此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其實長沙會戰的第四個階段就是中日兩方清理戰果的階段,1941年的6月份之後,長沙會戰就已經正式結束了,被擊潰的日本主力倉皇向南逃竄,導致了湖南地區都成為國民黨的地盤,也為日後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沙會戰的意義

  長沙會戰是中日戰爭中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也是決定最後戰局成敗的一次大會戰,其實長沙會戰的意義不僅表現在抵抗住了日本人的進攻,保護了領土完整保護了民族主權,而且對於西方來說長沙會戰也有著特殊的意義,直到長沙會戰中國國民黨軍把日軍擊敗之後,西方國家的首腦才真正知道了落後的中國就能夠單獨對抗日本如此之久,實在是有著過人的能耐,美國的記者甚至專門在報紙中表揚了中國軍隊。

  長沙會戰不僅一舉挫敗了日本進攻華北的陰謀,而且也拖住了日本的主力,使他們不能向西方移動,不能和德國戰區合併,所以對於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來說,長沙會戰都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後代歷史學家對於長沙會戰的意義這個問題主要分為兩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國內一個是國外,在1941年一位英國的記者在泰晤士報中說。12月份以來同盟軍唯一的決定勝利就是中華人民的長沙大捷。其實長沙會戰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臺兒莊戰爭的意義,兩次戰爭都非常的震驚世界,而且長沙會戰的指揮官薛嶽將軍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國民黨派人士的尊重,其實就死傷規模來看,長沙會戰中中日雙方死傷的人數差不多,但是長沙會戰確實一舉粉碎了日本的陰謀,也把他們的主力拖進了戰爭泥潭中。在長沙會戰之後,遠在南京的汪偽政府也受到了震動,他們滿以為日本會一舉拿下長沙,卻沒有想到中國軍人在長沙這個地方拖住了日本的主力,汪偽政府沒有了後續支援很快就垮臺了,所以長沙會戰的意義也應該包括對汪偽政權的打擊。

  長沙會戰打了幾次

  長沙會戰打了四次,在前兩次會戰中,中日雙方都宣稱自己是勝利方,在第三次會戰中,中國戰勝日本,在第四次會戰中,日本攻陷長沙。在四次長沙會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總共有二百餘萬,戰況非常殘酷。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日本方面的指揮官是岡村寧次,他指揮日軍從在贛北、鄂南、湘北三個地區攻擊中國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中國傷亡遠大於日本傷亡,但卻阻止了日本攻下第九戰區的企圖。

  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方面的指揮官是阿南惟幾指揮12萬日軍在湘北地區同中國軍隊交戰。中國方面的指揮官薛嶽使用天爐戰法將日軍引之新河牆進行決戰。中國軍隊的傷亡雖然大於日本軍隊,但是粉碎了日本企圖消滅第九戰區的野心。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遭到了重大失敗,被擊斃5萬餘人,這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取得了全面勝利。這次勝利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勝利,也對當時世界上反法西斯國家的人民和軍隊起到了鼓舞作用,歐美國家的媒體特別報道了這次大會戰。

  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本出動36萬人,是四次長沙會戰中出動兵力最多的一次,日軍在這次會戰中,採用速戰速決的方式,一開始就直接攻擊嶽麓山,中國軍隊沒來得及防備的時候,日本已經攻下了嶽麓山。嶽麓山攻下後,日軍在嶽麓山上對長沙城進行炮擊,長沙陷落。僅隔幾天,衡陽也被日軍攻陷。

  長沙會戰包含四次,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果是,中國軍隊擊斃日軍2萬餘人,炸燬日本飛機200餘架,並且粉碎了日本企圖消滅第九戰區主力的企圖。中國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也傷亡了3萬餘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果是,中國軍隊擊斃日軍4.8萬餘人,炸燬日本飛機3輛,並燒燬汽艇7艘,中國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也傷亡了6萬餘人。日本妄圖攻佔長沙地區的企圖再次被粉碎。日本在其後的一年內沒有向長沙地區進攻。

  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果是,中國軍隊殲滅日軍七千餘人,這是抗戰以後首次勝利的戰役,在抗日戰爭史上具有歷史意義。這次會戰也使得日本妄圖在短時間消滅重慶政府的企圖被粉碎。日本在其後開始了持久戰。

  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本已經與美英兩國在太平洋上開戰,為了儘快結束中國戰場上的戰事,日本方面出動了36萬人進攻長沙地區。守衛長沙的國軍只有30萬人。最終長沙失陷,衡陽也被日本攻佔。在第四次長沙會戰結果中,中國軍隊損失17000餘人,日本方面損失19380人。

  長沙會戰中,日本出動近60萬兵力,這使得美英兩國可以把主力軍隊放在西歐戰場對抗德國。德國戰敗後,美英兩國的軍隊在太平洋上沉重打擊了日軍。長沙會戰為二戰的勝利貢獻了力量,拖住了日本的大量軍隊。長沙會戰也打出了中國人民的氣概,粉碎了日本妄圖滅亡中國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