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1]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區成立。
拓展
24節氣有哪些?
1、立春▪ 2、雨水▪ 3、驚蟄▪ 4、春分▪ 5、清明▪ 6、穀雨▪ 7、立夏▪ 8、小滿▪ 9、芒種▪ 10、夏至▪ 11、小暑▪ 12、大暑▪ 13、立秋▪ 14、處暑▪ 15、白露▪ 16、秋分▪ 17、寒露▪ 18、霜降▪ 19、立冬▪ 20、小雪▪ 21、大雪▪ 22、冬至▪ 23、小寒▪ 24、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