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黎平侗族傳說故事

  黎平是我國最大的侗族縣和侗族文化中心。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麒麟山的神祕傳說

  麒麟山位於黎平縣肇興鎮紀倫侗寨以南1公里,面積316公頃,最高海拔980米,山上森林茂密,花香鳥語,山下梯田空曠,溪流脈動。四周侗寨縈繞,民族文化迴環。巔峰懸崖峭壁,連綿起伏,因頂部有塊奇石,形如麒麟,故名。

  相傳,很久以前有隻麒麟來到肇興,游到麒麟山,它眺望腳下的侗寨,風光旖旎卻人煙稀少,夫妻和睦卻人丁不旺,地大物博卻乏人勞作,方圓幾十裡地所有村落住戶疊加起來也估摸算作“五百肇興”***舊指黎平縣肇興、來馬、宰柳、登槓、紀堂、登江、歸榪、岑所、上地坪和從江縣平樂等陸姓侗寨累計有五百戶,統稱“五百肇興”***。性情溫和的它,觸目傷懷,隨地心生善念,決定駐足不前,化作麒麟石,定居麒麟山,春夏秋冬不畏嚴寒,不懼酷暑,甘於奉獻吃苦,默默地為散落於大山深處的侗族人們祈禱、賜福、送喜、添丁……。

  有了麒麟神的庇佑,千百年後,麒麟山下的侗寨,人丁興旺,五穀豐登,一派繁榮景象。就人口而言,已由原來的“五百肇興”發展到了現在的萬餘之眾,僅當今的肇興侗寨就已成為馳名中外的“千戶侗寨”和“天下第一侗寨”。

  侗民們對於麒麟以及麒麟山的信仰與崇拜,不單純地表現在他們的意識之中,還融入了民俗生活,深入民族文化領域。

  禁封活動。麒麟山權屬歸“五百肇興”共有,關於它的保護,侗民們有專項款約:凡麒麟山內,樹木不準採伐,動物不準捕殺,山體不準破壞。質樸侗款,敬慕麒麟山為神,也讓麒麟山水秀山青,生態溢滿斑斕。

  蘊藏文化。麒麟乃吉祥神獸,民間有“麒麟送子”“驅除邪惡”“發富發貴”等傳說。因此,麒麟山神祕故事、民族歷史、自然環境,適宜心靈養生和心理治療,能滿足人們“求福、求貴”等心理精神需求,文化等同於民族宗族發祥地,性質功能可團結山下村落侗民融為一體,形成民族內部凝聚力和親和力。

  千年文化積澱,千年歷史傳奇,鑄就麒麟山非凡色彩,侗民們對於麒麟山的敬仰“內化於心,外化於形”。在他們心中,麒麟山已不是普普通通的大山,其傳奇文化早已昇華為各個侗寨的“風水寶地”和“旺丁神山”。

  :侗族鼓樓的歷史傳說

  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地區。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飛閣垂簷,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簷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從江縣高增侗寨鼓樓高達二十餘米,十三層次;黎平紀堂侗寨一寨就有三個鼓樓,侗寨風光可說十足了。

  鼓樓始建於何時?由於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於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上述紀堂侗寨的三座鼓樓即其一例,這在侗鄉是常見的了。

  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經過族中長輩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選定,木材優良、粗大,高度均勻,樹齡古老,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未優先標記,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見打上標記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據傳說;鼓樓一詞含義,應該是侗寨古時放鼓之樓。因此,有鼓則有樓,有樓則置鼓,後來人民習慣,俗稱鼓樓。鼓以樺樹作身,名為“樺鼓”,安放於鼓樓高層。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裡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臺演唱。

  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侗鄉被稱為“歌的海洋”,是名符其實的。侗族大歌不僅曲調優美動聽,而且在曲式上緊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合唱中自由和諧地出現多音部,在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見的。侗戲就是在大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經過族中長輩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選定,木材優良、粗大,高度均勻,樹齡古老,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未優先標記,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見打上標記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據傳說;鼓樓一詞含義,應該是侗寨古時放鼓之樓。因此,有鼓則有樓,有樓則置鼓,後來人民習慣,俗稱鼓樓。鼓以樺樹作身,名為“樺鼓”,安放於鼓樓高層。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裡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臺演唱。

  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侗鄉被稱為“歌的海洋”,是名符其實的。侗族大歌不僅曲調優美動聽,而且在曲式上緊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合唱中自由和諧地出現多音部,在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見的。侗戲就是在大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