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成功的啟示故事

  大多數愚蠢的人都含有假裝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哈佛商學院教授、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的研究告訴我們,不僅人的心理能決定我們的肢體語言,反過來,我們的肢體語言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荷爾蒙水平,從而影響到我們的心態。

  如果我們儘量伸展,並且假裝自己很有力量,持續一段時間後我們體內的荷爾蒙便會有輕微改變,從而讓我們真的開始覺得自己有力量。

  1:

  時隔七年後,《魯豫有約》又一次做成龍的節目。這次是一個兩小時的專訪和一小時的《大兵小將》的訪問。七年前,對成龍的訪問,看到的更多的是作為功夫巨星的點點滴滴;七年後,對成龍的訪問,看到的卻集中在了成龍作為慈善大使所做的樁樁件件。如果是成龍的影迷、歌迷、愛護者、追隨者,大家應該可以看到成龍最近幾年的轉變——慈善。成龍在參與越來越多的慈善活動;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慈善基金;在不斷地幫助他所能幫助的人;在不斷弘揚中國精神……緣何如此?成龍講到了他與慈善結緣的過程。

  年輕時,二十來歲的成龍,名聲日盛時,是一個暴發戶。從一個每部片酬3000港元的演員,突然之間在一部片之後獲得了480萬的片酬。可想而知,成龍小哥當時沒了方向,世界名錶買七塊,每天一塊。請以前一起打拼的武行吃飯,七天戴不同的表,只為了炫耀。歌舞廳、卡拉OK、高檔飯店、名車、華衣……如日中天的成龍大哥自然也遇到了一個宣傳的問題——參加慈善活動,看望得病的小朋友。但成龍大哥是不願去的,沒有意義,自己燈紅酒綠的生活這麼精彩,哪有時間去參加什麼慈善活動。終於,在經紀人百般要求,以對成龍大哥形象好、對電影宣傳好的名義下,他去了。他看到了孩子們愉快的笑臉,他看到了孩子們對他的感激,他看到了孩子對見他的渴望,他也看到了孩子們的痛苦和不易……於是,他被深深的觸動了,他慚愧、羞愧、懊悔,他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努力做個“好人”,他開始更多地投入慈善。之所以成龍大哥會說到這個故事,是因為他說,很多人認為很多明星做慈善是假的,他說自己也是從假的開始,假裝自己是在做慈善,但是他裝著裝著就變得越來越真,時間長了,也就真正成了他目前的這個樣子,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慈善大使,慈善明星。

  成龍大哥的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許多年前,一個小姑娘應聘到紐約市的一家裁縫店當打雜工。小姑娘出身貧寒,家住在紐約一處廉價出租房裡。當她走進那家金碧輝煌的裁縫店時,彷彿置身於一個令人旋目的新世界。正式上班後,每天她都能看到一些高貴大方、穿著講究、舉止得體的女士到店裡試穿新衣,小姑娘想,我什麼時候也能向她們一樣高貴典雅呢?一股強烈的慾望在她心中燃起:我也要當老闆,成為她們中的一員。於是,小姑娘開始玩起了一個令人興奮的遊戲。

  她每天開始工作前,都要對著那面試衣鏡,很開心、很溫順、很自信地微笑。她雖然經濟拮据,只能穿粗布衣裳,但她假裝自己已經是身穿漂亮衣服的夫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深受那些女士們的喜愛。她雖然地位卑微,但她假裝自己已經是老闆,工作積極投入,盡心盡責,彷彿那裁縫店就是她自己的,因此深受老闆信賴和賞識。不久,女老闆就把店交給小姑娘管理了。

  日月如梭,光陰荏苒,小姑娘漸漸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安妮特。繼而成了“服裝設計師安妮特”,最後終於成了“著名設計師安妮特夫人”。

  如果我們想成為成功人士,不妨現在就假想自己已經是成功人士,然後像成功人士那樣去做人、學習、工作,最後你就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成功人士。即使我們可能是像成龍大哥那樣,被逼著像個慈善大使,只要我們被逼著按照慈善大使的所行所為去做,也有可能最終變成真正的慈善大使。

  我把上面說的這種方法叫做“假裝成功法”。

  “假裝成功法”之所以有效,在我看來,主要源於兩個原因:

  一、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跟各式各樣的人一起做事、溝通和交流,我們會根據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反饋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和合適,是否能夠讓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和過上更好地生活。當我們假裝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我們的所做所為就會像一個成功者。於是,周圍的人和環境就會像對待一個成功者一樣,對待我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就會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使我們越來越像成功者,外界對待我們也越來越是對待成功者的一樣。長久堅持下去,我們就已經不是我們了,我們就變成了成功者。就像成龍大哥一樣,剛開始雖然不喜歡做慈善,但他畢竟去了醫院看望孩子,孩子們就以他是慈善者來對待他,愛他、感激他。孩子們的反應讓他看到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於是他慢慢修正自己i,讓自己看上去真正是個慈善者,而別人也就更加把他當成一個慈善者。

  二、我們每個人心中對自己都有一個定位,就是關於“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定義。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個聰明人,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有人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大老闆……這些都是對我們自己的一個界定。當我們假裝我們是某一種人時,我們就打破了我們當前對自己的限定和界定,我們成為了新的一種人,給了自己一個新的界定。我們每一次按照新界定做事時,都是對這個界定的一種強化。當強化的次數達到一定的數目,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已經是我們假裝的那種人了,我們對自己的界定也就變了。

  正是這兩種原因。當我們假裝久了後,我們就真正的變了。

  哈利.愛默生說:“生動地把自己想像成失敗者,這就使你不能取勝;生動地把自己想像成成功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偉大的人生以你想像中的圖畫——你希望帶來什麼成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為開端。”如果我們想要成功,想要變得和現在不同,想要成為某一種人,想要……我們只要假裝自己已經是成功了,假裝和現在不同了,假裝已經成為了某一種人,假裝……然後踏踏實實身體力行下去,我們離目標就不遠了。

  當然,“成功之法”有很多種,“假裝成功法”只是其中的一種。但我看來,“假裝成功法”很容易操作,是值得我們一試的!

  2:

  “我認為商業新聞不應該是一本正經的。”最近一個午後,我和斯坦利•賓在舊金山一家別緻的餐飲會所一起喝酒時,他這樣對我說。這位老兄或許是我認識的最沒正形的商業記者了。

  斯坦利•賓擁有多重身份,他既是《財富》***Fortune***專欄作者,又是一位幽默作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其實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斯坦利•賓只是他的筆名。在這次交談中,他向我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和商業哲學,推廣他將於4月15日由哈珀柯林斯公司*** Harper Collins***出版發行的新書《課程》***The Curriculum***。如果你時常被賓的《財富》專欄逗得捧腹大笑,你肯定會喜歡這本書。《課程》採用精裝本,厚紙印製,看起來很有檔次,裡面煞有其事地列舉了一套商界人士的另類行為規則。

  真的行得通嗎?

  因為你聽賓談得越多***無論你在聽他講話的同時是不是在喝酒***,你就越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比如,他談到“如何看起來不傻”這個關鍵主題,其中包括“睿智的點頭”和“選擇性質疑”等方面的指導。他還建議你應該如何穿衣,如何去除異味。在以“假裝金融行家”為主題的一章中,他幫助我們每個人解開了心中的疑惑,字裡行間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他的“大師課程”包括如何舉辦會議,如何管理無聊情緒和林肯城市汽車***Town Car***等話題,用他的話說,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東西”。

  賓教導讀者,如果想給別人留下你很在行的印象,裝模作樣地看電子表格並不見得是最有說服力的方式。他建議採取兩種方法。其一,你可以大聲嚷嚷,“這他媽的都是什麼玩意?”此語一出,演示者肯定會嚇得不行。其二,指著某一個特定的單元格,說:“我不明白你怎麼搞出這個來的,”這樣說保證會讓演示者手忙腳亂地解釋一陣子。

  與斯坦利•賓一同飲酒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約翰尼•卡森採訪喜劇大師們的經歷。在巴迪•哈克特和唐•裡克萊斯這樣一些喜劇演員面前,卡森幾乎插不上一句話,雖然他老是想板著臉,但總是以失敗告終。我採訪斯坦利•賓也是這種情形。他向我解釋說,這本書的所有資料都來源於他的國家嚴肅研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rious Studies***,賓已經把這家組織公司化了。“這些都是專有資料,所以我不能分享,”他面無表情地說,那模樣似乎是出自一本描寫紅菜湯地帶***Borscht Belt,對美國俄裔猶太人的謔稱——譯註***的漫畫書。“但我保證,這本書的所有內容都恪守了網際網路新聞業的最高標準。”

  誰又能跟他狡辯呢?難道使用那些被嚴肅人士冒充為智慧的連篇廢話?在賓看來,他的研究跟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恰恰相反。這家研究所“盡是一些得出無用結論的高階人士。我手下都是一幫廢物,但他們得出的結論卻絕對是經得起考驗的。”就像任何有意或無意的“偽鉅著”一樣,《課程》也配有資訊圖表。而且還不少。其中一張顯示的是,與客戶喝酒往往發生在銷售週期哪一個時點,以及這樣做的效果。很有意義。

  也許最重要的是,賓還向普通商界人士傳授偽造一副“可持續的表面形象”的技巧。“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之外無法保持自己的真實個性,這個人肯定會發瘋,”他說。“或者,這個人會成為一個大人物,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真實的個性。”由此可以看出,賓對大佬們還是有所瞭解的,但這本書的目標受眾卻並不是他們。“我假想我的讀者是一些比較正常的人,”他說。關於這一點,他是絕對認真的。